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农业类高职二定制三段式工学结合模式研究
农业高职“二定制、三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1来景辉张堂田郭静(安徽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宿州234101)摘要:通过对目前农业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比较,分析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农业高职教育的特点,创新提出“二定制、三段式”合作模式。探讨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下,由学生、学校和企业组成共同体,满足学生定向、定位及职业技能培养的需求,实现学生、学校、企业共赢局面。“二定制、三段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农业类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有效培养模式,是让学校得以发展、企业得以人才、学生得以就业的有效途径。关键词:农业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二定制;三段式Researchandpracticeonwork-integratedpersonneltrainingmodeof“two-customandthree-stagesystem”inagricultural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LAIJing-hui,ZHANGTang-tian,GUOJing(AnHuiProvinceSuZhouvocationaltechniqueCollege,AnHuiSuZhou234101)Abstract:Basingthefeatureofagricultural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andcomparingpresent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modelsofagricultural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aswellasanalyzingthemainproblemsin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two-customandthree-stagesystem”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modelwasputforward.Themodelisbasedontherespectforthestudents’individualitydevelopment.Thecommunitywascomposedofschool,studentsandenterprise,whichprovidesthestudentswithprofessionaltrainingbaseinordertomeetthestudents’orientation,positioningandvocationalskillstrainingdemandandrealizeawin-winsituation.Inaddition,effectivewaysof“two-customandthree-stagesystem”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modelcouldimprovethequalityofagriculturalvocationaleducationandmaketheschooldevelop,maketheenterprisegetthetalentsandmakethestudentsemployedasfaraspossible.Keywords:Agricultural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work-integratedlearning;Two-custom;three-stage1教育部高职高专动物生产教指委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DJZW1100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保障高职教育质量和特色的核心和关键,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广泛开展校企合作,探索有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高职人才培养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做法,是新形势下加快高职人才规模化培养的必由之路。我院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创新构建了“二定制、三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开拓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下,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积极探索了学校与企业合作的良性循环机制。一、目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几年,以高职学校为主,全国各地的职业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和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也总结出了一些宝贵经验。如把职业技能作为培养目标,制定弹性学分制;与企业签订合同,实施“订单培养”,建立校企共同管理机制;实施工学结合“2+1”模式;企业主导的“半工半读”模式;校办企业的“教学工厂”模式及“职教集团”模式等。但是总体看来,校企合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能适应高职院校和企业发展的需要。而农业类高职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在进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校企合作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学生才是校企双方合作的主体,衡量校企合作是否成功的关键要素就是学生的满意度及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的吻合度。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据相关资料表明,个人的兴趣与事业的成功有着密切相关性,所以我们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能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选择,充分激发学生个体的潜能,使学生被动接受教育转变为主动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二)专业人才培养岗位群与实践岗位的单一性的矛盾我国高职院校所设置的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是指向岗位群。而众多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安排学生开展为期半年以上的顶岗实践,学生实习的岗位往往是单一的,只能接受某一方面的技能训练。例如:动物科学专业的学生如果被安排到养猪场顶岗实习,那么他们就不能接受牛羊等畜禽生产方面的实训。这不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忽略了学生就业岗位的不确定性因素,从而制约了学生就业面的选择,也不完全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三)院校积极主动与企业被动性的矛盾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需要,培养适用于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于一体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为核心,因此企业必须参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但企业更多考虑的是自己当前的经济效益和生产秩序,加之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不平衡状态严重存在,没有意识到培养实习生也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校企合作能给企业带来的回报和“共赢”还未得到企业的广泛认同,所以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在需要校企合作时,往往是学校主动与之接洽,企业友情参与校企合作的现象比较普遍。(四)校企合作中各主体间的观念、利益的矛盾校企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方式上基于不同立场,有着不同的认识和不同的行为倾向。首先,学校过多注重教学秩序和教学计划的完整性、办学的主动性,追求培养能够被社会认可的学生,提高就业率;而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益最大化,以低成本运作获得高回报。作为实习生,由于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等方面的不熟练,在生产过程中往往会给企业增加成本,甚至影响到企业的声誉,对企业来说,实习生越多企业的负担就越重。其次,企业希望学生多一点实践、少一点理论;长一点企业实习时间、短一点学校学习时间。而学校和家长往往希望基础学习多一点、职业训练晚一点。另外,工学结合在时间安排上校企有时难以统一。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是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执行的,是统一有序的,一般情况下是不能打乱教学计划的,而农业类企业提供学生实习的时间往往受到企业的生产计划、季节限制。如种植类企业季节性较强,在企业急需实习生的时候,学校的时间安排可能处于假期或学期末,学校有时会因不随意打乱教学计划或学校的整体教学秩序而失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机会。而学校按教学计划安排实训的时间,企业有时又不需要实习生,即使友情接收了也无事可做,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技能训练。(五)企业岗位要求与学生岗位能力现状的矛盾企业为了确保产品生产或服务的质量,追求较高经济、社会效益,企业需要能立即胜任工作岗位的顶岗实习生。但从院校直接走上岗位的学生,尚缺乏对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企业生产线的适应性,缺乏岗位实践操作能力,或操作不熟练,影响产品的质量或产量。因此,学生的实际岗位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存在矛盾。(六)校企对学生实习指导、监督和评价机制不完善农业类企业一般规模较小,能够提供就业的岗位有限。然而,学生就业的双向选择,往往一个班的学生分散到多个企业、多个岗位实习。例如:动物医学专业一个班级的学生可能被安排到宠物医院、养猪场、养鸡场、兽医站等不同的企业岗位实习。另外分散安排的实习和学生及家长自行安排的顶岗实习也在逐渐增多,这部分学生的监管、指导、评价就是空白。这给学校的监管、实习指导和实习评价带来很大的难度,一方面由于学校的教学压力抽不出足够的指导教师,另一方面企业考虑成本及效益往往也不愿意安排技术人员进行系统地指导,从而导致工学结合的实习效果不理想。(七)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性制度缺失完善可行的制度可以保护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面的权益。切实落实校企合作政策,需要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制订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以形成促进发展、保障发展并逐步制度化的机制。而不能仅限于校企双方的简单协议,这不利于保护校企合作的直接参与者(学生)的权利。如学校与企业存在签订合作协议缺乏规范文件,履行协议缺乏监督协调,合作成效缺乏评估,针对评估结果也缺乏对校企双方相应的奖罚措施;有时校企双方的合作协议还存在损害学生利益的情况。因此,由政府的相关部门共同制订以保护、保障学生顶岗实习的规章制度是必要的,也是刻不容缓的。二、“二定制、三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目前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正处于摸索期,成效和问题并存也是正常和意料之中的。而如何调动学生、企业和学校的积极性,加强校企合作意识,提高校企合作水平,则是当前职业教育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基于农业类专业教学内容的广泛性与企业用人的技术专长性的矛盾,重视学生在校企合作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企业岗位技能需要,创新性的建立了“二定制、三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所谓“二定制”,即在一年级定向培养,在二年级定位培养;具体而言,就是学生经过一学年专业基础课学习,对本专业有了全面了解后,根据自身条件、能力、兴趣爱好确定一种职业方向(如动物科学专业有养殖技术方向、疾病防治方向、服务与营销方向);在二年级经过一学年的专业课学习和多循环的专业技能训练后,再结合自己的兴趣和条件确定一个具体岗位。“二定制”的目的是在厚基础、多训练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体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三段式”是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三个阶段,即第三、四学期的多循环专业技能训练合作阶段,第五学期的定岗职业能力实训阶段,第六学期的顶岗职业综合能力训练的预就业阶段。具体安排是在第3、4学期根据教学计划和各专业课的特点,在企业进行单项专业技能训练,学生可直接在企业进行现场教学,实行循环轮岗实习,边学习、边生产、边提高,掌握不同岗位的专业技能。这一阶段以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训练为目的,企业只提供实习环节,不提供任何报酬,实习计划和内容由学校的专业教师制订,教师和企业的技术员共同指导。第二阶段是以学生、学校、企业为主体,根据学生职业岗位的确定和企业工种岗位的需求,建立校企共管的企业班,校企共同设计教学和实训内容,接受双方管理。如接受企业文化、规章制度、技术专题学习等。主要以企业领导和技术人员为主进行授课和培训,并在企业生产线上进行定岗实习,企业按照任职岗位的要求,有目标的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从而掌握预就业岗位的职业综合技能,实现与就业岗位的职业技能“零距离”对接。这一阶段,企业只提供学生的生活费。第三阶段就是学生在第六学期以准学员身份与企业签订合同,进行顶岗生产实训,企业提供略低于正式员工的福利待遇,学校只起到监管、协调的作用。(如图1)在这种模式下,主体各方在不同阶段的责任明确、分工具体,可操作性强。学生在企业素质培养定方向专业技能培养第1、2学期第3、4学期校内外基地第5学期校内外基地职业技能训练定岗位第6学期校内外基地职业综合能力实训
本文标题:农业类高职二定制三段式工学结合模式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923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