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题组一基础小题]1.“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的脸。”当雾霾污染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不能承受之痛,我们更深刻体会到发展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的道理。这说明了实践具有()A.能动性B.社会历史性C.客观物质性D.主观性答案C解析雾霾污染启示我们在发展经济时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说明了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C正确,D错误;A、B与题意不符。本题答案选C。2.浙江台州的农民说,以前卖农产品是“肩挑腿跑挨家叫卖”,后来有了专业批发市场,使销量大增,现在有了网络,通过网络可以把产品卖到全国甚至世界各地。这些变化体现了实践的()A.客观物质性B.主观能动性C.直接现实性D.社会历史性答案D解析由“以前……后来……现在……”的变化可知,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实践的社会历史性,故D正确。3.2018年4月13日,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在海南省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海南等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是完全正确的,充分证明了党中央关于兴办经济特区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答案D解析海南等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是完全正确的,充分证明了党中央关于兴办经济特区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这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D正确;其他选项与材料主旨内容不符。4.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学技术在一定意义上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2-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力量。这体现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④认识对实践起指导作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A解析材料强调,改革开放的实践使人们逐步确立对科技作用的正确认识,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②正确;③④与题意不符。5.在读到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一句时,小华觉得诗人写错了,应该是“深草才能没马蹄”。后经小华查阅才明白诗人描写的是早春景象,“浅草”是刚生长出来的草,“才能”是刚刚好的意思。由此可见()A.真理总是带有不确定性B.纠正谬误是获得真理的基础C.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D.超越历史条件才能获得真理答案C解析小华觉得诗人写错了,应该是“深草才能没马蹄”。后经查阅才明白诗人描写的是早春景象,“浅草”是刚生长出来的草,“才能”是刚刚好的意思。这说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C符合题意,B、D错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A错误。6.加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制度保障和约束。因此,要多研究、反复思考,不断发现和解决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及时把成功经验和有效办法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长效机制,指导和推动工作,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体现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③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④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B解析“加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及时把经验和有效办法上升到理性认识,指导和推动工作,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①④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也没有体现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排除②③。[题组二高考小题]7.(2018·全国卷Ⅲ)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3-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认识论看,提出上述创新性重大论断表明()①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化②改革发展实践的自觉性、创造性不断增强③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可以超越具体条件的限制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用新认识否定、代替已有认识的过程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认识与实践的相关知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说明我国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化,改革发展实践的自觉性、创造性不断增强,①②符合题意。规律具有客观性,③中“超越具体条件的限制”表述错误。认识的发展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既克服已有认识的错误成分,又保留其合理成分,④中“不断用新认识否定、代替已有认识”表述错误。故选A。8.(2018·北京高考)山脊上,代表中华悠久文化的长城蜿蜒曲折;山腰间,詹天佑创造性设计的“人”字形铁路折回而上;地表下,运用当代中国先进技术建造的京张高铁穿行向前。为避免破坏沿线文物和环境,京张高铁建设者采用“精准微爆破”等新技术,在地下100多米建造隧道,做到施工地表零沉降,实现了高铁与环境和谐共存,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京张高铁与“人”字形铁路是新旧事物的关系B.工程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说明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C.建设者的创新意识是高铁成功建设的首要前提D.高铁与环境和谐共存体现了矛盾同一性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答案B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辩证法及认识论的相关知识。詹天佑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设计了“人”字形的京张铁路,京张高铁的设计者运用当代中国先进技术,实现了高铁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二者对比体现了实践活动的社会历史性特点,B正确。哲学上讲的新旧事物不是以事物产生时间的先后来区分的,A说法错误。尊重规律是高铁成功建设的前提,C错误。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属性,缺一不可,D说法片面。9.(2018·天津高考)霍金以其“黑洞理论”闻名于世,但他并未因此获诺贝尔奖。有诺贝尔奖评委会委员认为,原因在于霍金这一理论还没有得到验证;霍金也承认是因为他的黑洞蒸发还没有被观测或者被实验所证实。这说明()A.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认识的真理性必须由实践检验D.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答案C-4-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的关键信息“这一理论还没有得到验证”。霍金的“黑洞理论”没有获得诺贝尔奖,是因为截至目前还未得到验证。这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正确;其余选项与材料主旨内容不符。10.(2018·江苏高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各类新型地图产品层出不穷,从事地图服务的单位也由传统的地图出版社向一般出版社、导航电子地图服务提供商、互联网企业等延伸,迫切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加以修订。材料告诉我们()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可以变观念为现实D.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客观物质性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A不符合题意;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指实践发展不断地向人们提出新的要求,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解决新的问题,新型地图产品的出现需要相关法律法规不断修改完善,B符合题意;实践可以变观念为现实是指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材料未涉及观念变现实现象,C不符合题意;D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故正确答案为B。11.(2018·江苏高考)2017年11月,我国科学家成功克隆了两只猕猴。很多人都以为,这项技术的突破并不大,因为22年前,美国已经诞生了克隆羊。但实际上,当初的克隆羊采用的是胚胎分裂技术,而中国科学家采用的则是更为先进的体细胞克隆技术。由此可见()A.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B.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真理才不会被推翻C.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条件的局限D.客观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认识的特点。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题中材料主旨是两项克隆技术的比较,与改造世界无直接关联,A不选;B项主要说明真理是客观的,与材料无直接关联,B不选;正是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才对中国的克隆技术产生了认识的偏差,C正确且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未涉及客观事物本质的问题,D不选。12.(2018·海南高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拓展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2017年2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开展研学旅行的认识论依据是()①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有用②参与社会实践可以促进知与行的统一③直接经验是验证间接经验正确与否的标准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实践与认识相互促进的过程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C-5-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认识论。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设问限定的知识“认识论”。开展研学旅行中的“研”与“学”说明认识的发展是一个实践与认识相互促进的过程,参与社会实践可以促进知与行的统一,②④正确;①本身说法错误;③说法错误,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13.(2018·海南高考)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上述论断说明的认识论道理有()①认识的真理性依主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②认识的真理性不受时间、空间、条件的制约③真理性认识能够经受住不断发展着的实践的检验④真理性认识只有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推动实践发展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认识论。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上述论断的内容。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说明真理性认识能够经受住不断发展着的实践的检验,只有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推动实践发展,③④正确;①说法错误,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性认识是唯一的;②说法错误,认识的真理性会受时间、空间、条件的制约。14.(2017·全国卷Ⅱ)2016年9月,袁隆平领衔的超级杂交稻第五期攻关项目第二次测产验收在湖南某地进行,攻关品种“广湘24S/R900”的测产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未能通过验收。面对失败,袁隆平坦然接受。这一事例反映的认识论道理是()①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认识主体对于获得真理性认识没有影响③不成功的实践对认识的发展没有价值④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B解析①④入选,攻关品种的测产因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而未能通过验收,表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也表明认识具有反复性;②错误,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受认识主体的影响;③错误,不成功的实践对认识的发展同样具有价值。15.(2017·全国卷Ⅲ)恩格斯指出,认识中“不仅每个已经解决的问题都引起无数的新问题,而且每一个问题也多半都只能一点一点地、通过一系列常常需要花几百年时间的研究才能得到解决”。对这种认识现象的合理解释是()①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②认识的局限性意味着达不到真理性认识③真理与谬误的转化使认识呈现为封闭式循环运动④认识对象、认识主体和实践的无限发展导致认识的无限性-6-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B解析①④符合题意,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同时,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②错误,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是可以正确认识客观事物,达到真理性认识的;③错误,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认识运动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而不是封闭式循环运动。16.(2017·北京高考)太空科技助力“健康中国”。“天舟一号”上开展的太空干细胞实验,旨在更细致地揭示人体干细胞定向分化为骨细胞的过程,该研究有助于老年人骨质疏松的治疗。医学科技的探索不局限于
三七文档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本文标题:(新课标通用)2020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训练检测(含解析)(必修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82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