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生命教育
-1-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生命教育摘要:近年来初中学生暴力事件、轻生事件频繁发生,学生对于生命的漠视和轻视的态度着实令人堪忧。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培养他们的生命意识和责任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人基于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科特点,从三个角度来阐述如何在本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命教育现代教育手段教学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不但把学生成长作为关注的重点,也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学习情况视为关键。致力于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并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豁达向上的人生态度,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生命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渗透生,不但可以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全面地了解自己,更能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基于多年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要将生命教育渗透到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应在教育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一、挖掘教材运用生命教育素材基于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公共参与这一核心素养,教材从正确认识自我到如何处理好个人和他人、国家、社会的关系来引导学生体会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其实教材含有大量的、丰富的生命教育素材,作为道法教师我们要挖掘教材,深入研究教材,挖掘生命教育内容。如人教版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中的教学内容含就含有大量的生命教育,教师对课本知识进行讲解,让学生知道生命的重-2-要性、生命的独特性、连续性。对生命要有敬畏的情怀。我们要学会尊重、关注、关怀和善待身边的每个人。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守护自己的生命。关注自己的身体和内心世界,提高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在守护生命的同时也要养护我们的精神。另外,教材中存在着许多关于生命教育的案例、图片、箴言。如,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孟子的“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等。教师都可以把这些作为生命教育素材,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并具创新的运用。例如可以转变素材呈现方式,可以在原有的素材基础上进行知识拓展。二、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体会生命意义现代化教育技术可以通过新颖的手段如视频、音频、图片等,提取丰富的信息和创设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有力的发挥,进而增强了生命教育在课堂中的渗透。例如在讲《感受的意义》这一课时,教师通过大屏幕播放有关名人的事迹例如姚贝娜。通过她的一首歌曲《花火》以歌曲中的一句歌词引入新课。教学中采用“一案到底”的形式进行教学,多媒体出示关于她的捐献眼角膜事迹和图片,通过创设情境去感染学生,让他们认识到生命的意义。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六课《责任与角色》这一课时,教师通过展示近年来,中央电视台策划系列“寻找最美”活动和播放天津爆炸事故消防员救援的视频。基于以上素材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他人在我们的成长和幸福生活中承担着责任,我们要心怀感恩之心,主动关心,帮助和服务他人,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同时也让学生们感受生命的意义。三、融入时事新闻,提升生命意识-3-在教学中我们要始终贯彻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教学原则。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有关生命教育的时事热点,不仅可以成为创新素材,给予教材新的生命,而且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学生关注时事新闻,拓宽视野,对课本知识进行拓展,使其成为学习课本知识的桥梁。例如在讲解人教版七年级上第八课第二框题《敬畏生命》这一课时,通过举例有关轻视生命、漠视情感的真实案例,如“复旦大学投毒案”、“刘海洋硫酸伤熊事件”、“大学生马加爵杀人事件”等。教师适时的点拨,让学生感受到生命至上,并不意味着仅仅关注自己生命的重要性,而且要承认别人生命的重要。我们要具备“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的情怀,只有真正具备这样的情怀,才会让我们自觉地珍爱他人的生命,如同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们对人生目的、意义清楚的认识,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的态度。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思考的积极性,激发生命的意识。初中道德与法治渗透生命教育真正做到了“三个有利于”。它们分别是: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体会自己生命的价值,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是道德与法治学科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终目标。
本文标题: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生命教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060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