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走近感伤的“零余者”郁达夫----徐舟
贰以性情本色走近文学大师1“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走近感伤的“零余者”郁达夫文/徐舟郁达夫(1896年-1945年),名文,字达夫。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1921年6月,郁达夫和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组织成立“创作社”,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主要发起人之一。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极具特色的作家,他的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为我国的文学宝典增添了光辉的一页;他坎坷不平的一生以及最后为国捐躯的悲壮结局,更是常常引起人们的嗟叹与悼惜;他在波澜壮阔的“大时代”中留下的是一个感伤的“零余者”深长的背影。1896年12月7日,郁达夫降临在富春江畔一个有“郁半街”之称的中产之家,他是郁家的第三个儿子。郁达夫降生的这座小城叫做“富阳”,一个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富阳山明水秀,景色佳丽,是一座依山傍水的江南城市。“家在严陵滩下住,秦时风物晋山川。碧桃三月花如锦,来往春江有钓船。”这是郁达夫笔下美丽的家乡。一川如画的富春江,山光水色的陶冶,孕育了郁达夫热爱大自然的天性。郁达夫从小体弱多病,在一个霪雨霏霏而又凄凉的秋夜,郁达夫的父亲因为操劳过度离开了人世(那年郁达夫才刚满三岁),从此郁家境况大变,母亲陆氏含辛茹苦将郁达夫三兄弟培养成人。郁达夫在自传中写道:“儿时的回忆,谁也在说,是最完美的一章。但我的回贰以性情本色走近文学大师2忆,却尽是些空洞。第一,我经验到的最初的感觉便是饥饿……”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郁达夫发奋读书,成绩斐然;贫困的生活也赋予了郁达夫诗人的忧郁气质。1913年9月,在北京供职的大哥郁曼陀东渡日本考察司法,17岁的郁达夫决定跟随兄长赴日本读书。郁达夫这一去,从此远离家乡,尽管他又回乡娶过妻、避过难,但是在精神上他就再也没有回去过。郁达夫留学日本,饱受异族欺凌,屈辱的日子赋予了郁达夫作家的忧伤情怀。郁达夫认为自己相貌丑陋,加之生活贫穷,从小便滋生出极度自卑的性情。郁达夫感情细腻,敏感脆弱——这对于一个文人作家的创作而言当然不无裨益;但对于一个生命个体的存在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郁达夫短暂的生命里面充满了忧郁与哀伤,女人带给他的心灵创伤永远是其挥之不却的惆怅。对此心境,郁达夫曾赋诗言道:“不是尊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郁达夫和王映霞的婚恋曾是新文化运动中新式婚姻的标志性事件,但是令人叹惋的是,这一对富江春畔的神仙眷侣,数年之后却反目离异,成为一段才子佳人爱恨情怨的怅然回忆。1927年1月14日。郁达夫在上海乘闲前往马浪路(今马当路)尚贤坊40号看望在日本留学时的同学及同乡孙百刚,结果在那里与19岁的妙龄美女王映霞不期而遇。王映霞原姓金,名宝琴。浙江杭州人,生于1908年,自幼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熏陶,是一个性格活贰以性情本色走近文学大师3泼的知识女性。因其父亡而随母亲来到外祖家,外祖父王二南先生是杭州城文化界知名的儒者,琴棋书画无不精通。王二南很喜欢外孙女的聪明伶俐,遂为之改名王旭,字映霞。王映霞是当时杭州城里有名的大美女,当地流传“天下女子数苏杭,苏杭女子数映霞”一说。王映霞就读于浙江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在温州的一所小学教书。那年正赶上江浙一带战事频仍,又值放寒假,为了身家安全,王映霞便离开温州来到上海寄居在孙百刚处(因孙百刚父亲与王二南先生交好,王二南先生便把外孙女王映霞托付给孙宝刚代为照顾)。谁料这日王映霞就与郁达夫不期而遇,真是无巧不成书,冥冥之中缘分注定。郁达夫对王映霞一见钟情,并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是日到尚贤坊孙君家去,在那里遇见了杭州的王映霞女士,我的心又被她搅乱了,此事当竭力地进行,求得和她做一个永久的朋友。自那以后,郁达夫只要手上公务不忙,便三天两头地往孙百刚家跑。孙百刚看出了端倪,便与郁达夫开诚布公。孙百刚说:这事你得打住——从王映霞那方面说,她涉世未深,不该遭遇如此情感,更何况我对她负有监护之责;从你这方面说,你已经是有妇之夫、三个孩子的父亲,(1917年8月,郁达夫从日本回国省亲时,由母亲做主,与当地大户孙家的小姐孙荃订婚。郁达夫开始并不满意这桩婚事,但考虑到母亲年事已高,为了不让母亲伤心,也就勉强答应了。孙家对这门亲事十分看重,本拟按照旧习大事铺张一番。但是郁达夫却提出了若干条件,非要孙家答应,以此表达对旧式婚约的反抗——“一切均从节省,拜堂等事,均不执行,花轿鼓手,亦不用。家中只定酒五席,分二夜办。用迎送小花轿贰以性情本色走近文学大师4进出。所谓送洞房点花烛之类一概取消。”由于郁达夫的坚持,婚礼没有举行什么仪式,没有证婚人到场,甚至没有点燃喜庆的蜡烛和鞭炮,更没有大摆筵席。孙荃只是在夜色降临的时候,乘上轿子,算是过了郁家的门)而且你年龄比她大许多(王映霞那时才19岁,而郁达夫则30岁),况且你还是社会名流、知名作家、大学教授、杂志主编,你得注意个人形象……郁达夫倒挺爽快,没有这么多的条条框框,他坦然直告孙百刚:王映霞我追定了!作为同学,我希望你助力;如若不能,那么最好不要干涉!最后两人不欢而散。孙百刚转回头做王映霞工作,小姑娘茫然不知所措,孙百刚问她,郁达夫每次都找她干了啥。她答道:吃饭、喝咖啡、看电影、轧马路。郁先生人挺好。虽然郁达夫已经与孙荃结了婚,但是他并没有体味过爱情的滋味。封建的旧式婚姻给他带来的是精神上的苦闷,郁达夫觉得自己的心境犹如沙漠一般枯竭。而如今,王映霞的出现就好比沙漠中的一方绿洲,让郁达夫漂泊的灵魂找到了幸福的归宿。郁达夫骨子里是一个性情执拗的人,为了追求王映霞,他不顾家中的妻儿,更不在意亲友的反对,一心向王映霞发起了猛烈的爱情攻势。郁达夫在短短的两个月里,为王映霞写出了一百多封情书。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最终打动了王映霞的心——“正因为我很热烈地爱你,所以一时一刻都不愿离开你。又因为我很热烈地爱你,所以我可以丢性命,丢家庭,丢名誉,以及一切社会上的地位和金钱。”起初,王映霞并没有往恋爱上想。可是她招架不住郁达夫的痴狂追求——郁达夫最多的一天就给她送了四封情书。三四个月后,王映贰以性情本色走近文学大师5霞带着郁达夫去杭州见了外祖父王二南先生。王二南先生倒挺开明,对郁达夫也是开门见山:小旭说了你们的情况,我并不表示反对。只有一个要求,回家离婚后再来找我家小旭。郁达夫听后欣喜不已,毅然决然地回家离婚去了,其间虽然历经波折,但婚终究还是离了。1927年6月5日,在外祖父王二南先生的主持下,郁达夫和王映霞在杭州西子湖畔的聚丰园举行了隆重的订婚仪式,著名诗人柳亚子赠诗郁达夫以示祝贺,其中的一句“富江春上神仙侣”更是传诵一时。郁王二人因此也成为那个时代自由恋爱和自主婚姻的明星人物。1928年1月,在上海南京路的东亚饭店郁王二人正式宣布喜结连理。出生在浙江富阳明媚山水之间的郁达夫,对地上的人间天堂杭州自然充满了向往。郁达夫婚后不久便欲举家回杭,好友鲁迅曾写诗劝阻,无奈郁达夫去意已定,还让王映霞先回杭州买地造屋。等到杭州新居建成,郁达夫为之题名曰“风雨茅庐”,希望这里能够成为自己趋避乱世的桃源之所。这座“风雨茅庐”真的能为郁达夫和王映霞这对夫妻遮风挡雨吗?答案是否定的!甚至可以说,这座“风雨茅庐”正是他们婚姻瓦解的导火索。王映霞因为买地造屋之事邂逅了郁达夫昔日的同窗好友,时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的许绍棣,风度翩翩的许厅长和美貌可人的王映霞一来二去有了私情。1935年11月,在日本间谍和汉奸的策动下,冀东22个县宣布自治,北京的爱国学生发起了“一二·九”抗日救国运动。1936年1月,郁达夫接受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的邀请,前往福建担任省政府参议,积极投身抗日救国的宣传工作。就在郁达夫忙于贰以性情本色走近文学大师6抗日救国运动的同时,留在杭州“风雨茅庐”的王映霞与许绍棣的来往更加频繁,此时二人的关系已经非比寻常,流言蜚语也慢慢传入了郁达夫的耳中。1937年,正是日寇全面侵华的战争时期,在武汉国民政府军委会工作的郭沫若,向郁达夫发出了工作邀请。为了挽救自己的婚姻,同时也为了能够深入到抗日宣传工作的最前线,郁达夫回到杭州,接上一家老小前往武汉。1938年7月,就在郁达夫奔赴前线慰劳抗日将士回来后,在家中发现了许绍棣写给王映霞的三封情书,夫妻间再次爆发激烈地争吵,王映霞当晚便离家出走。愤怒而无奈的郁达夫第二天在汉口的《大公报》上刊登寻人启事:“王映霞女士鉴!乱世男女离合,本属寻常。汝与某君关系,及携去之细软首饰衣款契据等,都不成问题。唯汝母及小孩等想念甚殷,祈告以住址为盼。”友人郭沫若等责怪郁达夫不该意气用事,把家丑往外宣扬,不仅自讨没趣,也阻了王映霞的归路。最终,在朋友的调解下,郁达夫和王映霞各让一步——王映霞写了不公开的悔过书,而郁达夫在同一家报纸登出了《道歉启事》。两人还立下协议书,以示摒弃前嫌,各自改过,重新生活。这两则启事一登,郁达夫和王映霞的家庭矛盾在社会上完全公开化,成为了轰动武汉三镇的重要文化新闻。如此这般,王映霞后来还是回家与郁达夫重修于好,无奈两人之间隔阂已深。事情延至1939年3月5日,在香港《大风》杂志旬刊30期周年纪念特大号上,郁达夫发表了《毁家诗纪》,里面收录了他从1936年至1938年间写的19首旧体诗,这组诗毫无保留地暴露了他和王映霞婚姻触礁的内幕,其中第12首诗的注解中还提到了许绍贰以性情本色走近文学大师7棣的三封情书,同时还将王映霞“红杏出墙”的种种事迹赤裸裸地公开出来。郁达夫不仅声明《毁家诗纪》不要稿费,还特意要求杂志社将这一期的杂志分别寄给蒋介石、叶楚伧、于右任等国民党要员,状告国民党浙江省教育厅厅长许绍棣破坏他人家庭。此事件彻底惹恼了王映霞,事情已然不可收拾。王映霞在香港《大风》杂志旬刊第34期发表了《答辩书简》,其中这样写道:“为了孩子,为了12年前的承诺,为了不愿使你声名狼藉,才勉强维持这个家的残局,把你的一切丑行淹没下去,然而你却是个欺善怕恶、得寸进尺的人,在忍无可忍的状况下,只好把你的那颗蒙了人皮的兽心揭穿了。”在香港《大风》杂志旬刊第36期发表的抗辩信中,王映霞用的署名是“永远都不肯吃亏的映霞”。这对当时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妇女来说,王映霞表明了自己鲜明的立场。夫妻俩一来一去的文章发表之后,在社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成为海外文坛的一大新闻。事情闹得满城风雨后,日子显然是过不下去了。1940年3月,郁达夫和王映霞最终协议离婚,就这样,曾经富春江畔的一对神仙眷侣劳燕分飞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郁达夫辗转逃亡到印尼的苏门答腊岛。为了保护革命战友和爱国侨胞,也为了继续宣传抗日救国运动,郁达夫克制自己狂放任性的名士做派,掩饰身份,化名赵廉,在当地经营一家赵豫记酒厂,娶了一名相貌非常普通的当地女子何丽有为妻,一直到1945年8月29日郁达夫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郁王之恋的是是非非如世间寻常男女的感情纠葛一样,其间的是非曲直外人实在不好代为定论。但不管怎么说,郁王之恋持续了12贰以性情本色走近文学大师8年之久,其间的分分合合也算是世上男女情爱的平常。我们判定一段感情的价值,不能只看结果如何,更加需要关注过程怎样。两个曾经真心相爱的人,即便到最后以分手告终,也不能抹杀两人曾经在一起时的美好。郁达夫的爱情结局虽然悲惨凄凉,但他也曾吟唱出生命中最为美好的爱情旋律,这对于郁达夫来说,也许是不幸中的些许慰藉吧。1921年,郁达夫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沉沦》,这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体小说集。《沉沦》的出版震惊俗世,在这部小说里,郁达夫大胆地描写了青年对情欲的渴望和追求。“他的清新的笔调,在中国枯槁的社会里面好像吹来了一股春风,立刻吹醒了当时无数青年的心”。青年中出现了许多仿效小说中主人公衣着言行的崇拜者,更有模仿它的风格写出许多同类作品的共鸣者。但在另一方面,“诲淫之作”、“颓废文人”的叫骂声也此起彼伏,女作家苏雪林就曾评价郁达夫是现代黄色大师。面对伤风败俗、诲淫诲盗的指责,郁达夫桀骜不驯,慨然作答:你们可以骂我流氓,骂我不要脸。但你们必须承认,你们这帮伪君子没我真诚!郁达夫还愤而引申说,中国之所以堕落到无可堕落,就是因为人人都想当官发财,个个都虚伪无比。《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颓废主义文学”的开端,
本文标题:“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走近感伤的“零余者”郁达夫----徐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404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