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 电子政务专题六电子政务建设与管理
专题六:电子政务建设与管理主要内容一、国外电子政务的发展二、国内电子政务的发展三、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四、电子政务系统标准化五、未来全球电子政务发展的趋势一、国外电子政务建设与发展1.1国外电子政务发展的背景1.2国外电子政务的发展重点与特征1.3国外电子政务发展中的难点1.4美国电子政务建设透视1.1国外电子政务发展的背景1.1.1政府改革的浪潮是电子政务兴起的内动力1.政府改革浪潮的兴起西方国家之所以推行政府改革,源于其社会发展面临的巨大压力,主要包括•社会压力•财政压力•经济一体化压力•政府内部自身压力2.政府改革的方向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各主要国家大力推进政府改革,改革内容十分广泛。尽管各个国家政府面临的具体问题不尽相同,其所改革的目标、重点和策略也有所区别,但就整体发展趋势而言,却有许多共同之处。1)追求政府职能的优化2)追求公共服务的市场化3)改革管理和运行体制1.1.2互联网的发展是电子政务发展的外推力1.互联网的发展是政府改革的外因,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互联网络作为一个信息交换平台,主要具有信息传播的广域性、实时性、互动性、低成本等特点,同时,网络交易的虚拟化与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在线交易支付,使得商业性事务处理更迅速。因此许多衍生的商业机会,使很多人依靠个人的努力开创自己的事业,形成网络经济风潮。在新经济中,公众和企业对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能够简化程序,从而使企业和公众与政府打交道更容易、更透明、更有效,真正实现政府与企业及公众的一种新型互动的关系。互联网的发展将使公众和企业的这种要求得以实现。2.互联网为政府改革提供了现实的平台政府职能和政府组织机构的优化,公众服务质量的提高以及政府管理成本的降低这三方面是政府改革的主要目标。而互联网用户的广域性、信息交换的实时性、互动性、低成本性正好与政府的改革目标一致,政府可以借助于互联网络提升效率、完善服务,实现政府业务流程的优化。同时政府借助互联网络将原有的政府信息数字化后以“无纸化”或“少纸化”的形式来开展业务,这就降低了政府管理的成本。互联网是政府改革的天然平台,它将帮助政府实现其改革目标。总之,电子政务是互联网发展与政府改革相结合的必然结果。一方面,政府需要提高其业务的有效性和效率,建立廉洁、勤政、精简和有竞争力的政府;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为政府提供了一个能够更好地服务的平台。1.2国外电子政务发展的基本特征1.以互联网为基础,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构造和发展电子政务2.强调政府服务功能的发挥和完善3.电子政务的发展与政府改革紧密结合4.遵循长远规划、分阶段实施的建设原则1.3国外电子政务发展中的难点1.电子政务一体化问题2.“数字鸿沟”问题3.电子政务的安全和认证问题1.4美国电子政务建设透视1.4.1美国电子政务的发展1.美国的电子化政府建设是与其行政改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知道,美国是世界上信息化水平领先的国家,有不少新一代信息技术就是首先由美国研制和投入使用的。从就业结构上看,美国是最早进入信息社会的国家,早在1956年美国白领工人的数目就已超过了蓝领工人,20世纪80年代初从事信息劳动的人数已超过了60%;美国社会信息设备普及率也居世界第一,据国际电信联盟(ITU)的资料,1994年,在主要国家和地区中,美国的电话主线、电视机和个人电脑百人普及率分别达到59.5%、79%和29.1%,综合排位第一。2.在计算机方面,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微机装机容量就占世界总装机量将近一半;尤其是在网络发展方面,因特网源自美国,而且美国拥有世界最发达的计算机网络和大量的网络用户。3.在通信方面,美国在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时,有线电话已经普及,移动电话的拥有量已超过1千万部,铺设光缆总长度达到1.29×107km,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也已率先进入普及阶段;此外,美国有线电视(CATV)也很发达,已进入60%以上的家庭。美国的高清晰度电视(HDTV)起步虽比日本、欧洲要晚,但较早确定了发展数字式HDTV的技术经济政策,奠定了下一代电视技术与产业发展的优势。4.美国不但没有满足于在信息化领域已经取得的成绩,而且更加重视推进自己国家的信息化。老布什政府就曾将高性能计算机和通信计划列为三大计划之一。由于政府的大力扶持,1991年,美国的电信硬件生产在制造业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曾一枝独秀。次年,政府对信息化的预算拨款增加到6.38亿美元。克林顿政府在重视信息化方面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1992年克林顿竞选总统时,便以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作为竞选旗帜之一,他执政后于1993年拨款8.03亿美元发展电信与计算机技术。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1993年9月美国政府正式推出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把信息化战略推向了新的高度。5.1994年12月,美国政府信息技术服务小组提出了《政府信息技术服务的前景》报告,要求建立以顾客为导向的电子政府,为民众提供更多获得服务的机会与途径,并于1997年制定了一个名为“走近美国”的计划,要求从1997年到2000年,在政府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完成120余项任务。在21世纪初,政府对每个公民的服务都实现电子化,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政府工作的效率有极大的提高。1998年,美国通过了一项“文牍精简法”,要求美国政府在5年内实现“无纸化”工作,联邦政府所有工作和服务都将以信息网络为基础。2000年9月,美国政府开通“第一政府”网站(),如图2-1所示。较早时间的美国“第一政府网”主页最新的美国“第一政府网”主页,域名已经更改为这是个超大型电子网站,旨在加速政府对公民需要的反馈,减少中间工作环节,让美国民众能更快、更方便地了解政府,并能在同一个政府网站站点内完成竞标合同和向政府申请贷款等业务。布什政府上台后,同样重视利用互联网帮助政府提高工作效率,规定联邦政府各部门凡是25万美元以上的项目采购,必须使用联邦政府统一的电子采购门户平台,逐步使电子采购成为联邦政府的采购标准。在美国,从总统到一般政府工作人员,现在都对电子政府建设持积极认同和支持的态度。思考:电子政务最大的缺点是什么?新加坡新加坡“电子公民中心”,美国电子政务的组织美国的政府信息化工作是由联邦政府统一发起和组织的。为了加强对政府信息化工作的领导,美国联邦政府设立了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政府技术推动小组,统一负责政府信息化的组织实施工作。该小组的成员包括政府信息化促进协会联盟、信息技术产业顾问协会、政府技术服务小组、州级信息主管联盟、国家电信信息管理办公室、国家政府官员协会、政府评估组及首席信息化小组等。联邦政府的技术推动小组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全国的信息化管理指导工作,包括技术推进、法规政策建议、管理投资、改善服务、业绩评估等。同时,美国政府还建立了信息主管制度,在联邦政府各部门以及州政府都设立了首席信息官。另外,国会也设立了一个信息委员会,以监督政府的信息化执行情况。1.4.3美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内容美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框架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1)建立一套共同的政府运作程序,为公众提供一个单一的申请渠道。(2)提供一套共同的、统一的信息使用工具,以此作为获取信息的方法和服务的措施,使政府机关人员可以方便、准确、快速地取用其他机构的信息。(3)推动跨机关分享信息资源,使社会公众享有简单的和一贯的使用政府信息的渠道和方法。1.4.4美国电子政务的应用重点1.用于政务公开2.实现资源共享3.提供网上服务4.内部办公电子化5.提供安全保障二、国内电子政务建设与发展2.1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史2.2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2.3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工程简介电子政务的发展历程2.1.1准备阶段1982年1992年~1982年•10月4日,国务院成立“计算机与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导小组”,万里副总理为组长,负责重大决策和技术经济咨询。–计算机顾问小组–集成电路顾问小组1983年•5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计算机与大规模集成电路规划会议。会议提出–要正确处理自己研制与技术引进的关系,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抓紧、抓好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把品种、质量放在首位,要把发展中小型机、特别是微型机、单板机作为重点方向;–要面向应用,大力加强计算机软件工作,迅速形成软件产业;–把计算机的推广应用作为整个计算机事业的重要环节来抓;–加速人才培养,建立一支强大的科技队伍。1984年邓小平指出: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1984年9月为《经济参考》题词1984年•国务院成立新技术革命对策小组,组织了计算机专项和光纤通信专项研究。•9月15日,国务院发出通知:“要逐步装备我国的信息产业,并以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为改造传统工业服务。”“应当把电子工业摆到国民经济发展的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国务院决定将国务院“计算机与大型集成电路领导小组”改为“国务院电子振兴领导小组”,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李鹏任组长•11月,国务院电子振兴领导小组发布“我国电子和信息产业发展战略”,指出我国电子和信息产业要实现两个转移。–第一,把电子和信息产业的服务重点转移到为发展国民经济、为四化建设、为整个社会生活服务的轨道上来;–第二,电子工业的发展要转移到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和通信装备为主体的轨道上来。•在“七五”期间,国务院电子振兴领导小组重点抓了十二项应用系统工程,即–邮电通信系统–国家经济信息系统–银行业务管理系统–电网监控系统–京沪铁路运营系统–天气预报系统–科技情报信息系统–民航旅客服务计算机系统–航天实时测控与数据处理系统–公安信息系统–财税系统–军事指挥系统1985年•全国第一次办公自动化规划讨论会–我国学者从人机关系的角度将OA定义为:•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使人的部分业务活动物化与人以外的各种设备中,并由这些设备和办公人员构成服务于某种目标的人机处理系统。1986年•3月,“八六三”计划启动。该计划投资100亿元,其中,信息技术相关项目的投资约占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二。•北京市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实施的国际联网项目——中国学术网(ChineseAcademicnetwork,简称CANET)启动,其合作伙伴是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UniversityofKarlsruhe)。1987年•9月,CANET在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内正式建成中国第一个国际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CANET负责人钱天白教授于9月14日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AcrosstheGreatWallwecanreacheverycornerinthe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这封电子邮件是通过意大利公用分组网ITAPAC设在北京的PAD机,经由意大利ITAPAC和德国DATEXIP分组网,实现了和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连接,通信速率最初为300bps。1988年•5月,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成立机械电子工业部,并将振兴电子产业的任务交机械电子工业部承担。随后,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国务院电子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更名为“国务院电子信息系统推广应用办公室”,继续支持各行各业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在山东泰安召开“办公自动化研讨会”,对政务信息化进行了经验总结与探索。•成立“全国政府办公厅系统办公自动化工作协调小组”1992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行政首脑机关办公决策服务系统建设的通知》,确定政务信息化的目标、策略和任务。2.1.2启动阶段1993年1996年~1993年•1993年12月,成立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任主席。成员是中央各部委负责人。•确立“实施信息化工程,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启动“金卡”、“金桥”、“金关”等重大信息化工程,这标志着我国“金”字工程的正式启动,拉开了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序幕。•1月,吉通通信有限公司成立,作为金桥工程(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的业主,承担金桥工程的建设、运营和管理。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
本文标题:电子政务专题六电子政务建设与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109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