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 “十五五”应急体系与能力建设规划
“十五五”应急体系与能力建设规划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应急管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总体部署,科学谋划全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发展思路和重大举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市“十五五”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规划》《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制定本规划。一、工作成效和面临形势“十四五”时期,全市应急管理工作在应急管理体系健全、风险防控体系完善、应急保障水平提升、科技赋能成果显现、基层应急体系健全、社会共治格局建立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成功应对了“5·29”宝华镇南北通道东侧山体滑坡地质灾害、“莫兰蒂”“利奇马”等超强台风过境、2016年长江大洪水和区域性大暴雨、2018年暴雪、“1220德高新材料中毒和窒息死亡”等突发灾害事故,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持续下降,2025年较2015年相比,均下降了85.71%,安全生产形势不断好转;受灾人口、因灾直接经济损失不断减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明显增强。(一)“十四五”工作成效。1.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健全。应急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系统整合了安全生产、消防安全、防汛防旱、森林防灭火、抗震减灾救灾等议事协调机构职责,组建市应急管理局,开展班子组建、机构三定、人员转隶、干部任免、基层党群组织建设等一系列基础性工作,进一步梳理部门职责。强化了重点部门监管职责,13个部门增设“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科”,调增部分职数,并将安全监管职责纳入部门三定方案。应急机构设置进一步健全。成立了市自然灾害应急救援总指挥部,下设市防震减灾联席会议(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市森林防灭火指挥部、市防汛防旱指挥部、市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基本建成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分级响应、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1+4”自然灾害应急救援指挥体系。设立了市、开发区两级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安委办)明确了各成员单位职责,全市安全生产监督、指导工作得到有效加强。市安委办设置1名专职副主任,配齐岗位人员,实现了实体化办公。动态调整了市减灾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减灾委)成员名单,全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应急管理工作机制进一步优化。印发《市应急管理局突发事件信息处置办法(试行)》,健全了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反应快捷的应急工作机制。出台《市应急救援资源共享及事故应急救援补充制度》,完善了全市应急救援资源共享机制和事故应急救援补偿机制。将值班制度与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相结合,实行两级领导带班值班、24小时应急值守制度。常态化落实了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复查的年度“三查”机制,强化了灾害监测和预警。结合林长制试点工作,落实森林防灭火行政首长负责制。应急预案体系进一步成熟。“十四五”时期,推进市级应急预案制修编工作,制修订市总体应急预案和24件市级专项应急预案;镇(街道、管委会)加快各类应急预案编制工作。扎实推进应急演练工作,全市积极组织开展茅山景区事故、吾悦广场城市综合体火灾事故、S6轨道交通2标段工程施工高支模塌房事故等综合及各专项应急演练,切实检验了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有效提高了全市应急处置及应急救援的能力和应急救援队伍抢险救灾的实战能力。2.风险防控体系逐步完善。风险防控责任体系构建日趋完备。制定市委常委会成员、市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年度安全生产重点工作清单,党政领导责任进一步压实。出台《市市级部门及驻句单位安全生产责任清单》,明确37家市安委会成员单位及9家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职责,行业主管部门安全生产监管责任进一步明晰。制定《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重点事项清单》,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得到有效提升。出台《安全生产督导(巡查)办法》,安全生产监管效能明显提升。印发年度市级部门、单位及各镇(街道、管委会)安全生产工作责任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安全生产水平考核细则,将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考核作为全市高质量考核专项指标,责任考核体系不断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出台《市推进城市安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强化对城市交通、供水、排水防涝、供气、供电和污水、污泥、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施行全过程安全监管。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机制,形成“1+24+1+5”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方案体系。在17个重点行业领域深入开展危险化学品综合整治,初步形成危险化学品生产、运输、储存、使用、废弃物处置等全生命周期监管体系。重点开展违法违规“小化工”“小字头”等专项整治,本质安全水平显著提升。大力实施宝华镇物流行业综合整治工作,在全省率先开展了交通运输“源头治超”试点。扎实推进市宝源矿业对标先进整治,依托5G网络稳步推进了台泥水泥智能化矿山建设。积极开展开发区皮业城、白兔镇针织产业区等地消防安全整治,探索利用“大数据”推动群租房隐患排查治理,认真推进城中村、非标三四轮电动车、“九小场所”、民宿等安全薄弱方面整治工作。灾害风险隐患管控体系初步形成。全市在册水库、骨干河道、重要闸站水雨情均实现实时监测;在赤山闸、房家坝、长江站、中小型水库等重要水利工程安装了99个高清视频监控探头,实时监控水利工程运行情况。建立地质灾害隐患点核查及汛期技术服务工作机制,形成了较完善的地质灾害信息管理台账,系统查明并掌握全市地址灾害隐患点的分布情况、发育特征和发展趋势。持续推进群防群策体系标准化建设,建立了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机制和信息共享发布平台。加大了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专业监测工作,截至2025年底,共建成南北通道、下蜀茶场职工宿舍区、赤山、茅山4个专业监测点。投入近3000万元建成宝华国家森林公园森林防灭火、景区智能视频监控指挥中心,实现了与省、市森林防灭火指挥中心联网。建成了林场森林防火通信1个中心站4个分基站,配备了111台对讲机;升级改造了33个靠近林区视频监控探头点位。3.应急保障水平全面提升。应急救援力量建设稳步推进。初步建成了以消防救援队伍、武警部队和民兵为骨干力量,部门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等为基本力量,基层应急救援队伍为先期力量,社会应急救援队伍为辅助力量,应急救援专家队伍为智库力量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有力开展了各项事故灾害应急救援工作。“十四五”时期,先后投入2000余万元建设白兔、郭庄、宝华等政府专职消防救援站,基层应急力量得到大幅加强;组建了6支168人的森林防火专业队及9支217人的森林防火半专业队,175支约5000人的防汛抢险队伍,专业应急救援力量得到有力扩充;成立了120人的民兵应急连,军地联动协作实现应急救援效能明显提升。灾害隐患治理工程有序实施。重点实施赤山湖地区蓄滞洪能力提升工程、河上段(北山水库-肖杆桥段)整治工程、仑环和深坑2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及40个水毁工程修复项目,开展了北山水库北叉汇水口整治工程。完成了赤山一期、茅山一期和二期、宝华山一期和二期、南北通道、北山水库大坝西北侧山体滑坡、莲山等25个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深入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23户。修复治理并核销市域内65个采场、62个图斑,消除了80个矿山地质灾害隐患点。建成了市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和物资仓库,开展了“以水灭火”工程,积极推进以生物防火隔离带为主、工程防火隔离带为辅的林火阻隔网建设。4.科技赋能成果日益显现。各类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建设市应急指挥信息网,将应急指挥系统接入省级平台。基本完成市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建立了市气象局与市应急局防灾减灾救灾联动工作机制,气象信息和灾情信息数据共享力度进一步加强,“十四五”期间累计发送气象灾害预警信息232条。建成三维可视化管控平台,实现矿山生产经营数据统一采集、集中存储、高度共享。建设12322灾害快速收集速报系统(地震观测系统及信息平台),在市实验小学安装地震预警终端。“智慧+”系统开发不断优化。加快实施“智慧消防”建设,研发推广“生命通道”监控系统。优化升级“特设智慧监察”系统,推广基层应用特设智慧监管平台APP。建设智能矿山管控系统,实现矿车作业无人驾驶。开发智慧水利防汛防旱决策指挥系统,率先使用河长制信息化平台“河长通”手机APP,与水文测报、防汛防旱等平台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创新研发中型水库(北山水库、水库、二圣水库、茅山水库、墓东水库)及赤山湖地区洪水预报模型。开展“基于气象模式的赤山湖流域洪水预报与调度研究”等,探索提升预报预警实效性和精准度。5.基层应急体系加速健全。基层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分年逐步推进镇(街道、管委会)“六有”和村(社区)“三有”基层应急能力标准化创建,制定完善自我建设标准,全市基层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基本完成。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镇(街道、管委会)安监机构建设的意见》,设立镇(街道、管委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公室”(“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站”),实现镇(街道、管委会)安全监管机构、人员、经费、装备“四落实”,队伍结构、素质、能力、作风“四提升”,工作职责、任务、机制、手段“四匹配”。基层应急管理成效不断彰显。茅山风景区玉晨村首推村一级24小时双人值班制度,筑牢森林防火和景区旅游安全第一道防线。加强基层防灾减灾队伍建设,建成覆盖市、镇(街道、管委会)、村(社区)三级逾400人的灾害信息员队伍。有序推进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建成1个中心平台、12个镇级播控平台、176个村级播控平台,配备1987只户外数字收扩机、3670个音频音柱和300只音频喇叭。积极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成功创建8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6.社会共治格局初步形成。应急文化建设稳步推进。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法》《消防法》《突发事件应对法》《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学习教育,深入开展应急宣传“五进”活动。通过印发宣传手册、张贴横幅、增加永久性宣传牌、在主流媒体开设专栏、组织有奖知识竞赛等形式,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月”“春风行动”“百团进百万企业”“全国防灾减灾日”“世界气象日”“广场咨询日”等活动。依托微信公众号、报刊、电台、电视台、政府网站等媒介,多渠道宣传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自救互救等知识和技能,增强公众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社会化服务工作逐步完善。制定《市政府购买服务目录》,明确适宜由专业化社会力量承担的安全服务。积极部署开展高危行业领域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投保工作,累计投保企业120家,企业投保续保率达100%。实行铁路、公路、水运、水利、能源、机场工程建设项目动态实名制管理,提高工伤保险经办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社会监督模式初见成效。落实《市安全生产“黑名单”警示管理办法》,报送“黑名单”至智慧信息管理系统并通过“信用”网站进行公示,同步共享至“信用”“信用中国”网站向社会披露。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信用管理覆盖事前、事中和事后全流程监管环节的新型监管机制。(二)“十五五”面临挑战。1.灾害防御任务依然繁重。全市中心城区位于秦淮河流域,内部河道众多,水域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达14.5%,上游建有中小型水库10座,加上突发性强降水、持续性较强降水、台风等极端天气时有发生,汛期极易发生洪涝险情,防汛排涝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森林资源丰富,系省3个重点林业县(市)之一,林木覆盖率达29.72%,属于一级森林火险区,靠近或毗邻林区重要设施、重要位置及重点工程较多,且林区点多线长面广,林下可燃物载量大,森林火灾隐患多;地处扬子江南岸、宁镇山脉中段与茅山丘陵交会地区,地质环境背景较为复杂,属省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现有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点61处,局部存在地面塌陷隐患,地质灾害总体呈“分布广、数量多、危害严重”的特点;位于长江中下游—黄海地震带上,“十四五”期间小震频繁,存在发生中强有感地震的可能性。各类灾害风险交织叠加,在全球气候变暖和气候异常的背景下,出现强降雨、台风、低温冰冻等极端天气日趋频繁,带来的不确定因素更为复杂多变,为防灾减灾救灾带来更多难题。2.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十四五”期间,全市高空坠落、机械伤害、物体打击、车辆伤害等事故时有发生。“十五五”时期,在全市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建筑施工、消防安全
本文标题:“十五五”应急体系与能力建设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9605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