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教学要素视角下“大思政课”的建设路径
教学要素视角下“大思政课”的建设路径“大思政课”作为思政课的新形态,同传统思政课形态相比,最鲜明最突出的特质就是“大”。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教学活动是由一系列具有自身内在规律的、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根据经典的“三要素”理论,教学活动中的基本要素分别为教学主体(教师)、学习主体(学生)和教学资源,其中教学资源又包括教学内容(教材)与教学环境,各个要素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质量与效果。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谈道:“‘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为新时代进一步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思政课教学水平的提升带来了广阔空间。要将“大思政课”理念贯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明确这一理念对各教学要素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分析各教学要素现状还存在哪些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大思政课”的建设路径。一、“大思政课”理念对各教学要素的内在要求“大思政课”作为思政课的新形态,同传统思政课形态相比,最鲜明最突出的特质就是“大”。在教学主体、教学内容、学习主体和教学环境四方面,这种“大”分别具有如下内在要求:1.教学主体要有“大队伍、大视野、大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此,善用“大思政课”意味着必须有一支胜任“大思政课”要求的教师队伍。在新形势下,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应当包括全体思政课教师、所有教育工作者和全党全社会,这就意味着要打造出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从理论素养上来看,教师要具备“贯通中西古今的大视野,要做理论联系实际的大先生”。这种“大视野”不仅包括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还应包括现实视野和前瞻视野,也即能从火热的社会实践中提取鲜活素材。与此同时,思政课教师作为学生的“思想引路人”,在以言传“讲理”之外,更要以身教“用情”,即以自身的“大情怀”感染学生。具体而言,一是要有家国情怀,在人民的伟大实践中汲取养分,从情感上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并投身于教育事业中,用行动报效祖国;二是要有传道情怀,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诚实正直、表里如一,对自己的行为高标准、严要求,做到课上课下、线上线下一个样,对社会上的歪风邪气与错误言论敢于亮剑;三是要有仁爱情怀,树立良好的师风师德,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真心实意地帮助学生、关怀学生,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形成感召力,获得学生发自内心的信任和认同。2.学习主体要能“立大志、成大才、担大任”。“大思政课”的学习主体是新时代青年学生,他们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坚力量。新时代青年拥有更好的物质条件,但这也意味着他们更容易迷失于享乐,丧失艰苦奋斗精神,“大思政课”正是要求引导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看到历史大势和人民伟力,在自我反思中获得精神升华,将小我融入大我,脱离低级趣味,树立远大志向。“大思政课”强调学生要从社会实践中获取丰富与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让学生成为理论联系实践、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大才”。新时代青年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轻松获取海量资讯,视野更加开阔,但这也意味着他们更容易受各种不良信息和错误思潮的干扰。他们“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大思政课”要让他们充分认识肩头大任,“不畏浮云遮望眼”,遇到困难挫折之时仍然保持清醒与定力。3.教学内容要展现“大时代、大成就、大道理”。教学内容是指“教学过程中同师生发生交互作用、服务于教学目的达成的动态生成的素材及信息”,思政课教学内容是动态生成的。“大思政课”的总背景“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生成的教学内容应为“大时代”、“大成就”和“大道理”的“三位一体”,也即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大时代”中不断奋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大成就”,体现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道理”。讲清楚“大时代”,必须透过当下展望未来。我们所处的“两个大局”,其实质是“东升西降”的大趋势大变局:中国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全面深化改革,提升人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同时西方则呈现出相对衰落的趋势,新冠肺炎疫情更加速了这种演变,虽然我们还将面临巨大的风险和激烈的斗争,但前途是光明的。讲清楚“大成就”,必须从结果回溯初心。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无论是“老虎”、“苍蝇”一起打的重拳反腐,还是众志成城赢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的胜利,抑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都是初心在当下结出的硕果。讲清楚“大道理”,必须从史实透视规律。5000多年中华民族史,5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170多年近代中国不懈斗争史和100年中国共产党党史,70多年新中国史和40多年改革开放史,包含着无数铁一般的事实和可歌可泣的故事,揭示了中华文化为什么“兴”、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大道理,并进而证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4.教学环境要提供“大协同、大阵地、大资源”。如果说课堂或校园是教学的小环境,整个社会就是教学的大环境;如果说思政课教学涉及的物理条件是硬环境,所处社会的文化氛围就是软环境;如果说教学活动开展的空间、场所等是实体环境,网络虚拟空间就是云环境。青年学生虽然主要在校园中接受教育,但他们的健康成长也离不开社会的培育和支持,因此,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全社会各种因素共同发挥作用,为思政课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构建日常教育体系,发挥科研、管理、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协同育人效应”。因此,善用“大思政课”首先需要全社会各方参与的“大协同”,即“要坚持系统观念,做好整体设计,不断完善思政课教育教学体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此外,随着意识形态斗争形势日趋复杂,境外势力通过各种渠道,从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加强了对青年学生的意识形态渗透,意图挑拨社会矛盾,制造舆情热点乃至组织群体性事件。针对这一状况,学校、家庭、社区和网络管理者都应强化阵地意识,防微杜渐,自觉抵制各类错误言论和不良风气,坚决同危害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的行为作斗争,在这一隐形“战场”上寸步不让。同时,应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和网络云课堂的海量教学资源,如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各行各业专家线上讲座、海内外民众自发上传的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西方社会问题的短视频等,都可以作为“大思政课”的素材,学校周边各类红色场馆、社区、企业等,也应被拓展为“大思政课”的教学场所。二、思政课各教学要素现状分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受一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各教学要素的现状同“大思政课”的要求相比尚存在一定距离。1.思政课教学主体的队伍结构与综合素养未能完全满足“大思政课”的高要求。当前,已形成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他们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以饱满的热情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任,但从队伍结构和综合素养上来说仍存在不少短板。相当一部分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发展路径是“从校园到校园”,他们虽然理论功底扎实、学术水平高,但缺乏社会生活实践。思政课不仅是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的主渠道,还是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窗口,更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前沿阵地,尤其是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党和国家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工作重心,改革举措频出,相关的知识与信息需要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学生。与此同时,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形势也愈发复杂严峻,需要思政课教师主动同错误思潮进行斗争。针对上述短板,部分高校尝试聘请社会各行各业的优秀人士担任兼职思政课教师,将“社会大课堂”引入“学校小课堂”,但兼职教师往往缺乏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储备和专业的教学技能,如果高校不进行有针对性的、精细化的制度设计,确保专兼职教师紧密配合共同上好思政课,就容易让兼职教师的授课流于形式,成为漫谈人生体验的演讲或介绍工作情况的汇报。2.现有的课程供给难以满足思政课学习主体多方面的成才需求。学习主体必须通过课程满足自身需要,才能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青年时代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拔节育穗”期,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具有多方面的思想需求,这些需求是当前需求和长远需求、知识需求和价值需求、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的统一,有待于思政课来进行价值引领。首先,青年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创造力和可塑性都很强,但“处于人生道路的起步阶段,在学习、工作、生活方面往往会遇到各种困难和苦恼”,思政课教学需要立足宏大的时代背景、复杂的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树立辩证思维,以长远的目光超越当下的琐碎,将个人发展的“小目标”融入民族复兴的“大目标”。其次,思政课回答的往往不是某门学科的具体问题,而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大”问题,但这种引导必须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为前提,这就需要让学生从社会实践中亲眼见证大量鲜活的感性素材,并通过教师的学理性分析透彻地掌握背后的“为什么”。再次,学生有个性化需求,但只有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才能真正实现人生价值。现实中有少数高校教学内容供给缺少针对性,形式不够鲜活,渠道较为单一,与“大思政课”的要求有不小的差距,“导致思政课的理论传授、思想引领、价值引导和学生的所见所闻与真情实感产生一定的割裂,从而使学生产生思政课‘无用’的负面评价”,挫伤学习的内在动力。3.容量有限的教材未能实现对“大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全覆盖。当前高校思政课教材集科学性、规范性、权威性于一体,深受广大师生欢迎,但其容量毕竟有限,未能做到对“大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全覆盖,两者之间的矛盾可以用“快—慢”、“肉—骨”、“一—多”三个对比来概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新时代取得的伟大成就,必须及时进入课堂;意识形态前沿阵地中发生的热点交锋,必须及时为学生阐明,这就意味着“大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及时更新,但教材修订周期长,相对于教学内容来说“慢了一步”。教材表达精练,语句信息密度高,往往省略了经典原著中的细致论证过程和复杂社会生活中鲜活案例,这就意味着教材相对于教学内容“硬了一点”。此外,从案例素材的角度来说,学生往往对本地区的文化资源与身边的社会事件更感兴趣,以此为契机更容易触及学生心灵,如果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不注意补充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素材,就容易使教学显得“干了一些”。思政课教师一直在进行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尝试,但在有限的课堂时空场域中仍难以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和因材施教。4.全社会还未完全形成创造良好思政课教学环境的合力。思政课教学传统形态更多强调小环境、硬环境和实体环境的作用,对提升思政课教学环境的研究也主要聚焦于课堂教学环境,对大环境、软环境和“云环境”的作用不够重视。这一问题不光体现在未能搭建起将社会、网络的海量教学资源去粗取精、分类整合后融入课堂教学的平台和机制,更体现在社区、家庭和网络管理者等各方对自己作为立德树人“大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环节的身份与责任认识不足。毕竟青少年并非仅仅生活在学校之中,大环境、软环境与“云环境”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的认知与行为处事方式。三、将“大思政课”理念贯彻落实到教学活动中的路径综上所述,要真正将“大思政课”理念贯彻落实到具体教学活动中,就需要按照“大思政课”的要求,从思政课教学主体、教学内容、学习主体和教学环境等方面加以改进。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专职思政课教师是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主力军,要提升这一群体的能力和素质,一方面,学校应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优化思政课教师评价制度,为思政课教师提供开拓视野的充分时间和必要条件。另
本文标题:教学要素视角下“大思政课”的建设路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9353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