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8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8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8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一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2、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3、学会本课应识会写的字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的深刻含义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启发质疑,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后,启发学生理解“愚公”本意指是“愚蠢的人”。教师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二、读通课文,整体把握全文主要内容。1、学生自由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2、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按照“移山”问题的提出,移山的过程,移山的结果这样的顺序理清文章的层次三、再读课文,解决疑问。1、读课文学生体会两场争论的内容: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争论,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争论。引导学生体会两场争论的区别。第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争论,大多数人都同意,其妻子的献疑是出于关心。是一场民主的讨论;第二场争论是与智叟的对话,是针锋相对的。2、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愚公与智叟两种不同的态度,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引导学生体会:智叟惧怕困难,而愚公有不怕艰难、锲而不舍的。3、读课文,引导学生自学。老师设疑:参加移山的人有哪些?移山过程中,开始是家里人,后来是邻居,四面八方的人,最后是夸娥氏的两个大力士儿子把山搬走了。四、学生讨论:如果玉皇大帝没派夸娥氏的两个大力士儿子把山背走,愚公的后代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移走吗?五、归纳通读全文,组织学生讨论,这则寓言的题目为“愚公移山”,其中对“愚公”并没有讽刺的意味,参考资料,少熬夜!看似愚,实则不愚;智叟的“智”就是所谓的“小聪明”,自以为智,实则是暴风骤雨,但没有克服困难和智慧的勇气,目光短浅。六、拓展延伸,升华主题。读了这则寓言之后,引导学生谈对愚公移山的体会,并向课外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加深对愚公的理解。七、积累内化1、自选词语,由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选四个字的词语。2、完成课文后的练习。3、识字写字。认读本课生字。运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字形。形声字:霄、渤、痴、娥。“寡”的写法。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二篇】一、班级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分析二、复习内容和重难点复习内容:七个单元23篇必学课文、听说训练、习作训练及练习复习要求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掌握本册中多音字的正确读音,并能根据拼音写出已学的汉字。2.复习掌握本册所学的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复习辨析同音字和形近字,进一步培养正确使用汉字的能力。3.复习掌握部首的几种特殊情况,能在字典中选择恰当的意思。4.复习掌握本册《词语表》中的词语,懂得意思,能口头或书面运用。5、复习正确转述别人的话,复习讲述一件完整的事,复习听写一段话的能力。6、复习能借助重点词句,背诵指定的课文。复习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方法。复习课文与课题之间的联系。复习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和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的方法。7.熟读23篇课文,理解内容,并能按要求朗读课文或背诵、默写课文。8、复习有顺序地有重点地观察图画和周围事物的方法,能有条理地记述一件事;复习留言条、信件的书写格式。复习重、难点1、从汉语拼音入手,正确认读、默写学过的词语,掌握一部分多音字的读音和组词,掌握拼音的标调规则,能正确区别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2、熟练背诵指定的课文段落以及练习中的读读背背和成语。3、根据每个单元的训练类型进行训练讲解,使学参考资料,少熬夜!生正确掌握,灵活运用。4、加强阅读训练,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完成课后练习。5、指导学生写好作文。认真审题,正确选材,叙事完整,条理清楚。三、每单元重难点及应知应会第一单元:正确认读32个生字,规范,美观地书写24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精讲课文和练习1中的“读读背背”;能用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句;渗透用词造句,仿照例句写句子;写拟人句;第二单元:正确认读33个生字,规范,美观地书写2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精讲课文和练习2中的“读读背背”;能用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句,渗透用词造句,仿照例子写句子;懂得从表面文字理解深层含义;会正确运用标点符号;会续写童话故事。第三单元:正确认读37个生字,规范、美观地书写26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精讲课文和练习1中的“读读背背”;能用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句;渗透用词造句,仿照例句子,学会写生活中的新发现第四单元:正确认读43个生字;规范、美观地书写30个生字,整体感知课文,感受课文内容。认识单元中的生字新词及通过朗读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第五单元:第五单元的课文内容是关于自然界动物的,内容生动有趣,贴近生活,学生较感兴趣。学生调动起已有的生活经验就能体悟到课文的含义。学生对大自然充满好奇,但对自然界的许多奥秘的了解是有限的,本单元的内容一是丰富了学生的见识,二是了解了动物间的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感情。只要教师把文章的重点—倾听并揣摩鸟语、天鹅勇敢奉献的精神、蚂蚁、羚羊逃生时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的精神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那么学生的理解便水到渠成。第六单元:第六单元环保篇,是关于保护环境、改造环境、美化环境的教育;说明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已是人类生存所面临的大事,告诉人们要珍惜、保护环境,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保护生态平衡。参考资料,少熬夜!第七单元;1、认识单元中的生字新词含单元的处处留心,口语交际,8个成语和《古今贤文》2、整体感知课文,感悟物人物的内心情感的精神,领悟樟树的象征意义四、复习措施1、采取单元复习和各种归类复习相结合的方法,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牢固掌握。2、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认真地分析,采取结对子、一帮一等方法,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提问、多辅导。3、教会学生复习方法,先全面复习每一课,再重点攻有关重点课文的重点段落。4、采用多种方法,比如学生出题,抢答,抽查,学生互批等方法。提高学习兴趣,5、优帮差,加强合作与督促。6、课堂上教会学生抓住每篇课文的知识要点,重点突破,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并相机进行口语交际实践。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三篇】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并能正确书写。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动物不同的”睡眠”方式.4、能用自己的话向别人介绍动物的睡眠方式.5、学会作者分类进行说明的写作方法.重点难点:1、了解动物不同的”睡眠”方式.2、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向别人进行精彩的介绍。课时划分:二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大家都知道人一般都是在晚上睡觉,白天工作,不会一睡几天不吃不喝。可是大家是否知道有的动物就能一睡几个月不吃不喝,这是不是很有趣呢?这些动物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呢?学完这课,你们就会知道。(板书课题)为什么将睡眠打上引号呢?有谁知道?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自由读课文。(1)数一数课文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2)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参考资料,少熬夜!2、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三、学习本课生字。1、读准字音。(1)出示卡片、指名认读。(2)老师范读。(3)指导重点读音。2、记忆字形。(1)借助熟字和偏旁学习生字。(2)分析重点生字。四、学生汇报初读的感悟。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2、学生汇报。第二课时一、复习生字,积累词语。千里迢迢:形容路途非常遥远。昏昏沉沉:指蝙蝠们头脑迷糊,神智不清。金蝉脱壳:比喻用计逃脱而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蠕动:指海参像蚯蚓爬行那样动。二、朗读感悟,理解课文。1、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1)自由读第1~3自然段,思考问题。(同学之间可相互讨论)动物睡眠是为了什么?蝙蝠是怎样进行冬眠的?(2)学生汇报。(动物睡眠是为了休息,但又不全是为了休息)老师引导:动物睡眠,特别是进入休眠期。睡眠的目的就不是为了休息,而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老师总结:蝙蝠睡眠比较奇特,一是集体睡眠奇,二是睡觉方式奇,三是睡眠时间奇。2、学习课文第4~7自然段、看看海参是如何冬眠的。(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看看海参是如何冬眠的,并作汇报。(海参靠吃海底下的虫子——浮游生物维持生命)(2)老师总结。因为海参是一种生活在海底的动物,靠吃海底的浮游生物维持生命。到了夏天,海底的浮游生物都浮出海面,而海参只能蠕动,不能浮出海面,所以要进行夏眠。3、合作学习第三部分,自由探究蜗牛的'睡眠。(1)自由朗读。(2)自由组合合作探究蜗牛的睡眠,并作汇报。(蜗牛在冬天的时候要进行“冬眠”)(蜗牛在夏天天不下雨时要进行“夏眠”)参考资料,少熬夜!(蜗牛称得上是“睡觉大王”)(3)观看蜗牛冬眠和夏眠录像,加深对课文理解。二、扩展眼神,巩固提高。1、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睡眠方式?请给同学们介绍一下。2、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为什么蝙蝠要进行“冬眠”而海参要进行“夏眠”?板书:蝙蝠冬眠海参夏眠适应环境的变化蜗牛冬眠夏眠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四篇】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字、词典自主识字,读准“见”在文中的读音,理解“从”、“遇”、“云”、“岁”等词的意思,积累古文中表示“说”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文,借助译文了解全文的意思。3、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意思。体会“余日勤读”的意思。教学重点和难点:1、借助注释和字、词典以及译文了解全文的意思。2、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意思,体会“余日勤读”的意思。教学过程:一、引出课题1、板书课题、齐读。2、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词的?3、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题目。看看课文,谁知道这篇课文选自于哪?4、董遇是三国时期魏国有名的大学者,可谓学富五车。这段古文写的是他劝人勤学的内容。二、初读课文1、范读全文。认真听我读课文。2、自渎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3、指导难读句;三、再读懂意思1、课文读通了。能否借助注释,根据译文内容,一句一句对照着理解古文的意思呢?2、交流。(1)“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者:的人遇:董遇云:说。古文中表示说的字还有哪些?参考资料,少熬夜!(2)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言:说见:现。出现,明白(3)从学者云“苦渴无日”苦于没有时间干什么?(4)遇言“当以三余。”“当以三余。”干什么?(5)或问“三余”之意。或:有的人。回顾“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中“或”的含义,进行比较。(6)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这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日:一天。时:时令岁:年。还有哪些词或者诗句中“岁“有年的意思?岁月、年年岁岁花相似、守岁句意解释:古时候下雨就没法下田地干活,所以也是空余时间。冬天,不种庄稼也有时间读书,晚上在家没有现代的娱乐活动,有多余时间读书了。3、看了注释,读了译文,了解了古文,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4、谁能连起来说说这段古文的意思。四、三读明道理1、读通了古文,了解了意思,再认真读读这段古文,边读边想:关于“勤读”,你知道了些什么?明白了什么道理?2、交流。老师点拨。(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书读得次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就明白了,不能只简单地读一、两遍。书读得次数多,这就是“勤读”啊!(2)苦渴无日——不要总是“苦渴无日”,要善于挤时间读书。(3)冬者岁之余,夜者这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这里的“冬者、夜者、阴雨者”就是董遇说的“三余”。这些剩下的时间用来干什么?(古时候,人们趁农闲的时间,一天中休息的时间来读书。)闲时读书,这也是“勤读”啊!董遇建议我们用“三余”来读书,而宋朝的大文学家欧阳修是利用“三上”来写课文。他们“勤读”“勤写”出示:余平生所作课文,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读句、理解、简单讲解。五、拓展1、董遇有“三余”,欧阳修有“三上”,同学们想想,你有没有“一余”“多余”可以用来看书呢?2、小结:学了这篇课文后,希望你
三七文档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本文标题: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8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9845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