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说明文阅读题【推荐4篇】
好文供参考!1/10说明文阅读题【推荐4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说明文阅读题【推荐4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说明文阅读题【第一篇】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些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据学者们研究,两千多年前,黄河并不姓“黄”,而是叫“河水”或者“大河”,河水也相当清澈。随着她儿女的增多,周围的森林面积一天天减少,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终于使她由绿变黄了。河底泥沙越来越厚,河面逐渐上升,有些地方,如河南省开封市,河面比房顶还高,成了流在人们头顶上的“悬河”。大概是母亲河生我们的气吧,河水一次又一次跑出来教训我们,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那么,目前的情况又怎样呢?旧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又产生了。黄河是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水源,却也成了附近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主要排放渠道。据专家们统计,黄河污水年排放量高达亿吨,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近4100万吨,农药和化肥的年使用量分别为万吨和600万吨。以宁夏为例,黄河流经宁夏好文供参考!2/1013个市县,全长397公里,宁夏每年3亿吨工业及生活污水约有80%排放进黄河。据检验,黄河水中的有害物质含量近年来显著增加。由于污染严重,河水不进行处理就不符合饮用标准。然而现在,宁夏南部山区的许多农民就直接饮用黄河水。即使那些不直接饮用黄河水的人,也并非不受其害,因为被污染的黄河水影响到了地下水,一些地区的地下水,污染程度已相当严重。饮用这样的地下水,又怎能保证身体健康呢?1、阅读第1自然段,概括说明造成黄河成为“悬河”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2分)答:2、第2自然段中说到黄河“新的问题”是指,造成黄河污染的主要物质有。(2分)3、文中划线部分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2分)4、从全文看,黄河问题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哪些严重危害?(2分)答:说明文阅读题【第二篇】①海葵勇于充当弱小动物的保护神,它柔弱的身躯里包裹着一颗火热的心。好文供参考!3/10②生活在海洋中的海葵属于无脊椎动物的庞大家族,它利用水流的循环,来支持柔软的囊状身体。海葵身躯的上端是圆盘状的口,周围长满柔软的触手。触手有奇异的色彩,犹如海底绽放的菊花。③海葵的体壁和触手上长满了有毒的倒刺,暗藏杀机的倒刺一旦受到刺激,便迅速刺中对方并分泌毒液,致其麻痹。海葵就是以这种办法自卫或摄食。④然而,海葵却以少有的宽容大度,收留和保护双锯鱼。双锯鱼因形态酷似马戏团中的小丑,又名小丑鱼。小丑鱼体态娇小,柔弱温顺,缺乏有力的御敌本领,是大海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于是,海葵就利用自身的毒刺充当保护伞,为小丑鱼提供安全保障。⑤小丑鱼之所以不怕海葵触手的毒,是因为海葵的无私帮助。海葵成百上千的触手一起随波逐流,难免彼此触碰。为避免毒刺误伤友军,海葵的身体表面便分泌一种黏液给刺细胞传达指令:凡遇有这种黏液的都是自己人,不要“开火”。当小丑鱼还是幼鱼时,就凭借嗅觉和视觉找到海葵,海葵则任由小丑鱼吸收自己触手分泌的黏液。小丑鱼等到自己全身都涂满了保护物质黏液时,就可以在海葵的保护下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生活了。⑧春潮水暖,暗礁上迎来了生育的季节。海葵和小丑鱼父母一起迎来了新一批宝宝,海葵保护着小丑鱼好文供参考!4/10妈妈产下的成千上万的卵,这样无欲无求,一代又一代地辛勤工作着。承担保护刚孵化出来的小丑鱼的责任。海葵就⑦当然,小丑鱼也是知恩图报的客人。当海葵依附在岩礁上时,小丑鱼会在海葵漂亮的触手丛中游动,这自然会引诱其他海洋小生物上钩,为房东带来食物。平时,小丑鱼会捡食海葵吃剩的饵料,担负起清洁打扫的工作,为海葵除去泥土、杂物和寄生虫。当海葵遭遇克星蝶鱼侵犯时,小丑鱼就会挺身而出,对蝶鱼展开猛烈的攻击。虽然二者个头悬殊,但凭着勇敢顽强,小丑鱼往往将蝶鱼打得落荒而逃。⑧生物学家们把海葵和小丑鱼的这种关系称为“共生现象”。相对于这个冷冰冰的词汇,我们更愿意把这种现象看做是动物之间一种帮助和感恩的关系,或者是一种互惠的关系。(选自《走近科学》)21.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海葵具有哪些主要特征。(5分)22.说说海葵的“热心”具体表现在哪两个方面?(2分)23.阅读第⑦段,用四字短语填空。(3分)小丑鱼报恩的方式是替海葵:□□□□、□□□□、□□□□。好文供参考!5/1024.观察文中插图,结合文意,给插图拟写一个标题。(2分)标题:说明文阅读题【第三篇】为寻找清洁能源用激光创造微型太阳①科学家计划用世界最强大的激光系统在试验中复制太阳炽热的核心,这可能最终为人类提供一种清洁能源。②经过50多年的试验,物理学家希望研制出第一种产生的能量多于消耗能量的核聚变技术。③在今后两星期内,总部设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国家点火装置项目(NIF)的研究人员将发射192条单独的激光束。这些激光束能够在不到1秒钟内产生500万亿瓦特的能量,是美国国家电网量的1000倍。这一能量脉冲将集中于一个微小的氢球,尝试模仿太阳内部发生的反应。④科学家希望在明年完善这一过程,直至他们能引发一种能量产生大量的核反应。⑤“我们希望这些燃烧试验将显示,我们制造的能量能超过投入的能量,核聚变能成为一种无碳能源的来源。”NIF负责人埃德?摩西说:“如果我们成功了,好文供参考!6/10那么公众对核聚变的看法就会改变,因为它将是最终的能源——无碳、无限、安全可靠。”⑥最初建立NIF的目的是检测热核武器的设计。不过,其研究结果也将显示,如何有可能将核聚变用作一种和平能源。它是致力于核聚变的少数几个国际项目之一。⑦法国已开始建立造价80亿英镑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该项目利用磁场而非激光创造核聚变条件。不过,Iter的首次“燃烧”或核反应预计要等到20xx年。⑧英国领导的一个项目——高能激光项目(HiPER)计划于20xx年在位于牛津郡的拉瑟福德?阿普尔顿实验室建造一个核反应堆。⑨NIF的核聚变过程模仿太阳内部发生的反应。与原子分裂开来的和聚变反应不同,核聚变过程通过巨大的压力和温度把原子挤压在一起,直至原子发生聚合,并释放发出巨大的能量。1、请从以下选项中选出本文说明的对象()A.核聚变能B.清洁能源C.激光D.微型太阳2、①段中的黑体词“可能”能省略吗?为什么?3、⑤段中有一处标点用错了,请仔细找出来,并改正。好文供参考!7/104、核聚变能有何特点?5、从文中的信息看,实现核聚变的途径有哪些?6、参照⑨段中对于核聚变的解释,请给核裂变下个定义。7、请你谈谈对“新型能源”有哪些认识和看法,及其奇思妙想。参考答案2、不能,“可能”表推测,去掉后就成了肯定,说得就太绝对了。不符合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要求。3、将“冒号”改为“逗号”。4、无碳、无限、安全可靠5、两种:通过激光实现和通过磁场实现。6、核裂变是通过一定的条件将一个原子核分裂成两个或更多质量较小的原子核,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7、略自给自足的人体生物能发电【第四篇】①随着煤炭、石油等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恶化日趋严重,一些科学家为了开发更多的新能源,已把研究课题转向人类自身的生物能这一领域,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现已初见成效好文供参考!8/10②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像新陈代谢过程中,葡萄糖和氧分子的反应就有能量释放出来若稍加利用,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开始了人体生物电池的研究。③据专家介绍,人体生物电池的电极是由两根长2厘米、直径约1/7000纳米的碳纤维制成,在每根碳纤维的外层还涂有一种聚合物,此外还有一种作为催化剂的葡萄糖氧化酶聚合物的作用是将碳纤维与葡萄糖氧化酶连接成一个电路,而葡萄糖氧化酶则是用来加速葡萄糖与氧分子的化学反应。这种人体生物电池在37℃、pH为的环境下工作,这很接近人体血液的温度和酸碱度它产生的动力可以驱动一个监控糖尿病的小型传感器。④人体生物能发电还有其它形式。当一个人坐着或站立时,就会持续产生重力势能。此时,若能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这种能转换成电能。美国有一家公司将发电装置埋在行人拥挤的公共场所,外面是一排踏板。当行人从板上走过时,体重压在板上,使与踏板相连的摇杆向另一个方向运动,从而带动中心轴旋转,使与之相连的发电机启动。⑤除此以外,人体生物能中的热能也可被利用。好文供参考!9/10人每天都要散发大量的热能,而且是通过辐射传播出去。一般一个50千克重的成年人一昼夜所散发的热量约为2500千卡利用人体的热能制成的温差电池,可以将人体的热能转换成电能。这种温差电池做得很精致,只要放在衣服口袋里就能工作。它可以起到电源的作用,给助听器、袖珍电视机、微型发电机等供电,可谓是自己发电自己使用。⑥人体能源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没有污染如此神奇的能源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充分利用它,便会为我们的社会节约更多的能源,希望这种新型的能源会越来越多地造福于人类。(选自《能源科学的奥秘》有改动)15、选文介绍了哪几种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的形式?(3分)16、研制人体生物电池依据的科学原理是什么?(3分)17、选文第③段加点字“约”有什么作用?(3分)18、选文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19、请从“节约能源”的角度,拟一则富有文采的宣传用语。(2分)好文供参考!10/10参考答案15、利用化学能发电:利用重力势能发电;利用热能发电。16、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若稍加利用,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17、“约”宇表示估计,数目不确定(具体答更好),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18、举例子;具体说明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重力势能转换成电能。19、示例:水龙头旁的宣传用语:请不要让我伤心流泪!
本文标题:说明文阅读题【推荐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8878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