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名人读书故事通用8篇
名人读书故事通用8篇【导读】这篇文档“名人读书故事通用8篇”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名人读书故事【第一篇】于仲文,字次武,鲜卑族,先任北周刺史,隋朝建立后,因拒尉迟迥有功,拜为柱国将军。炀帝时,视他为亲信,被封为右翊卫大将军,后因征辽失败,被下狱,忧愤而死。他还是位大学者,编撰《汉书刊繁》、《略览》各三十卷,传于后世。于仲文小的时候就很聪明,喜欢读书。于仲文的祖父名叫于谨,七八岁时就通晓经史,好读兵法,性情深沉,不爱交游,一心扑在学问上。据历史记载,在他还处于“乳发下垂,胎牙未换”的时候,就向他的父亲于寔提出,要独居茅屋,杜绝外来干扰,专心经书。他的父亲以其还不能独立照顾自己为由,没有答应。但是后来,终是拧不过他,还是答应了他的要求,便在后院中为他建造了两间草房。从此,于仲文独居茅屋,安心读书。因他正是童年,不少孩子找他出去玩耍,他都不去;并且交待家人,今后凡有人来找,请代为谢绝,更不要把人带到后院去。这年他只有五岁。起初,父亲于寔认为,于仲文要独居茅屋读书,是孩童的一时好奇和冲动,过不了多久,就会因为耐不住寂寞而回来的。但是,他悄悄去后院查看多次,总见儿子专心读书,目不他视,读到妙处,还要拍手叫绝,高声朗诵起来。于寔这才感到儿子是多么的`有毅力,他为有如此一个有志气的儿子感到自豪。他时常对家人深有感触地说:“将来能发扬光大我们于家门风的,必然是这个孩子啊!”当于仲文长到七岁的时候,便去太学的童子班学习。因为老师课堂上所讲授的他早已熟记,故每次提问,他不但对答如流,且能释义,连老师都感到震惊。但是于仲文并不以此自满自足,照样认真听讲,下学回来,依然闭门茅屋,勤奋不懈。有的学生问他:“这些课文你早就会了,为什么还那么认真呢?”他笑着回答说:“书中的奥妙,不是一下子都能弄明白的。只能说学一遍,理解就深一分,而要精通,还差得远呢!”随着于仲文学识的增长,他独居茅屋刻苦读书的事迹不胫而走。在他九岁那年的一天,事情传到了西魏宇文泰的耳中,他也觉新奇,便令于寔将他带来宫中一览风采。于仲文来到云阳宫,见到宇文泰,彬彬有礼,但不拘束,显得很有风度。这一直观,便使宇文泰喜欢几分,遂和颜悦色地问他:“我听说你从小就酷爱读书,五岁的时候就闭读茅屋了,可有此事?”于仲文低头答道:“谈不上闭读,只不过是图个清静而已。”宇文泰道:“回答得好!我再来问你,你如此喜欢读书,可知道书中讲的都是什么事吗?”于寔听了宇文泰的提问,不由得感到吃惊,书籍成千上万,立意各不相同,有文学,有史学,有兵法,有易经,有天文,有地理……宇文泰提这么一个笼而统之的问题,谁能回答得了?更何况被问的还是个八九岁的孩子?他不由得为儿子捏了一把汗。可于仲文并没感到为难,而是略加思索,便慨然答道:“典籍浩瀚,文字万千,据我想来,无非讲了一件事,这就是教我如何帮助父亲侍奉君王。换句话说,就是两个字,即‘忠’和‘孝’的问题。”宇文泰听后,很高兴地叹道:“真乃奇才啊!”名人读书故事【第二篇】一九一九年下半年的一天,又一批中国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踏上了法国的土地。在这批学生中有两个格外引入注目,一个胡子老长,看上去足有四十出头,而另一个则乳毛未脱,顶多也不过十二、三岁。小的叫老的“太老师”,老的却称小的为“小先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那位年长的就是徐特立同志,年幼的名叫熊信吾,是徐老的学生的儿子。现在这一老一少竞成了同学。当毛泽东等同志发起组织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时,徐老是一个有二十多年教龄,并在湖南教育界享有声望的老先生了,但他毅然决定参加留法,当一名老学生。许多亲戚朋友都纷纷前来劝阻:“你这么大的年纪了,何苦还要跑到外国去当学徒呢?”徐老答道:“你们都说年纪大的人不用再求学,这不对。要懂得,年纪大的人大多数在社会上有些权柄,倘若全不求学,不增进新的学识,那么,社会上就会受害非浅。”亲友们感到奇怪了:“你现在不是已经很有学问了吗?”徐老谦和地一笑,然后说道:“我现在有的学识,还大大不够用。今年我四十三岁,不觉就到四十四、四十五,一混六十岁就到了。至续了六十岁,还同四十三岁时一样的学识,这十七年的时间,不是白过了吗?到了六十岁再懊悔,那就迟了。”徐老登上了赴法的征程,途中,他抓紧学法文,积极为勤工俭学做好准备。十三岁的熊信吾学过一年法语,徐老就请小熊当“小先生”。到法国以后,徐老在圣侠门钢厂一边做工,一边学法语。他年岁大,记忆力差,同伴们都担心他不易学好。可徐老自己却满有信心,总是乐呵呵地说:“我今年四十兰岁,一天学一个字,一年学三百六十五个字,七年可学两千五百多个字,到了五十岁时,岂不就是一个通法文的人了吗?假若一天学两个字,到了四十六岁半,就可以通一国文字。我尽管笨,断没有一天一两个字也学不会的。”徐老学习外文比其他人要困难得多,因为他缺了两颗门牙,发音特别吃力。他就问老师,问同学,反复苦练,还经常向法国的小朋友请教:“小朋友,我读一个音给你听听,如果读得不对,请你来纠正,好吗?”他一遍又一遍地念呀念呀,直念到法国小朋友点头表示满意为止。徐老刻苦顽强的学习精神,博得了法国教师的好评:“我教了二、三十年的书,还没有见过这样发愤学习的学生。”一年多以后,徐老就闯过了法文关,考上巴黎大学,开始学习数学等专业课程了。名人读书故事【第三篇】隐士唐球的诗瓢“诗瓢”比喻作诗的一片苦心。此典出自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五十:“(唐球)为诗拈稿为圆,纳之大瓢中。”唐朝有一个诗人,叫唐球。他住在蜀地,是一个不受礼教拘束的人。他写好诗后,就将诗稿揉成纸团,装进一只大瓢里。日积月累,大瓢里便装了许多篇诗稿。他临死前,将瓢投入江中,说:“如果这些诗文不沉没,那么得到它的人就会了解我的一番苦心。”之后,这些诗篇果然被人得到了,认识他的人都说:“这是隐士唐球的诗瓢。”名人读书故事【第四篇】读了《名人故事》后我了解了许多不认识的名人。他们刻苦的学习和顽强的探索的精神深深的刻在我的脑海中。这是一本讲述中外名人小故事的书。有伟大的孔子,修建长城的秦始皇,古代诗人李白,还有我们中国敬重的,外国著名的发名家爱迪生,丹麦作家安徒生等许多名人。其中有我一个最喜欢的科学家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牛顿。牛顿的天才和伟大是很难用语言来形容的。苹果如果砸在我们头上,我们可能会一怒之下把它抛的远远的,或是一口把它吃掉,但是牛顿却没有,他想了想为什么苹果不往上飞,而是往下砸。然而这个苹果让他发现了万有引力的定律。牛顿是一个科学巨人,但他很谦虚,他说:”自己只是一个在科学大海上捡贝壳的孩子。如果自己比别人高,也是站在巨人的肩上。“自从我读了《名人故事》后发现,这些名人都是仔细观察,发现奥秘后,才赢来的成果。在学习和生活中,因为我们常常受一点挫折就放弃,所以我们要向他们一样有着坚持不懈的精神去迎接挑战。名人读书故事【第五篇】匡衡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他从小喜欢学习,刻苦勤奋,可是家里却买不起灯油,无法在夜间学习。一天夜里,他正躺在床上默诵白天读过的《诗经》时,发觉邻居家灯火通明。匡衡羡慕在灯光下读书的人,他灵机一动,把邻居家的灯火借过来就可以读书了。匡衡正在思索着该如何借到光看书,灯光把巨大人影投身到墙上,酷似一个个怪物,怪模怪样地在墙上晃来晃去。小匡衡灵机一动:我如果在这边偷偷凿个洞,隔壁灯光就能穿墙而过,照射到我这小屋里来,我不就可以借着这点亮光读书了吗?他高兴地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找来一把凿子,在墙壁下方偏僻处凿了个小小的窟窿。顷刻间,灯光照亮了一小块儿地方。匡衡连忙从床头翻出《诗经》,凑到那一小块儿宝贵光亮处,专心致志地苦读起来。匡衡的父母看到匡衡如此刻苦,都感到特别欣慰,同时又倍感酸楚。从此以后,匡衡白天帮大人忙田里的农活,夜晚借着那一小束从隔壁人家借来的灯光,孜孜不倦地读书,经过不懈地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学者。感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外界条件不是制约我们成功决定因素,自己努力才是成功关键。学习中遇到困难是常有的事。但要努力克服这些困难,要有吃苦的精神,培养自己的学习毅力。名人读书故事【第六篇】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程度,成为有名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名人读书故事【第七篇】我饱含着激动的心情,一遍又一遍的读了《名人的故事》这本书,了解了任长霞那光辉而又短暂的一生。我深深地被任长霞————这位的英模所吸引,所感动。我敬佩任长霞,敬佩她那尊老爱幼的精神。任长霞出生在河南郑州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2岁多的时候,和哥哥任长江一起来到睢县农村的爷爷奶奶家。幼小的长霞不但聪明可爱,而且还很尊敬长辈,爱护自己的弟弟妹妹。有好吃的东西,总是让爷爷奶奶、大爷大娘先尝,给弟弟妹妹留着,而自己却从来没有尝过一点好东西,每次别人把东西要分给她吃的时候,她总是笑着说:“你们吃吧,我不爱吃。”其实谁也不知道,这些都是她最爱吃的东西了。我敬佩任长霞,敬佩那孜孜不倦的读书精神。当任长霞回到郑州上学后,就到了能看小说的年龄。她有空就抱着《福尔摩斯侦探小说集》之类的侦探小说看,狠不得自己也变成福尔摩斯,专门去破疑难案件。她对警察的职业羡慕极了,走在大街上,只要看到穿着上白下蓝警察制服的人,就扭过头去看,人家都走好远了,她还恋恋不舍的看着人家。想想任阿姨,比比我自己。我对学习是一知半解,碰到一些困难就妥协了。记得有一次,老师布置了几道思考题,我回家后一看,全都是复杂麻烦的题型,便连想都不想,就去问爸爸,爸爸批评我不动脑筋,而我却觉得无所谓,没关系,反正能有一个答案就行了。直到今天我才明白,这是一种依赖行为,是一种没有坚强意志的表现。名人读书故事【第八篇】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孙敬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孙敬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孙敬总爱打盹。于是,孙敬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本文标题:名人读书故事通用8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8757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