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通用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通用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通用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圆柱体积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圆柱体积,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讨论等数学活动过程,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探讨问题,体验转化和极限的思想。3、在图形的变换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进一步发展其空间观念,领悟学习数学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唯物辨证思想。教学重点、难点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应用。2、借助教具演示,弄清圆柱与长方体的关系。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圆柱形容器若干个;学生准备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用学具。教学设想《圆柱的体积》是学生在有了圆柱、圆和长方体的相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知识与技能上,通过对圆柱的具体研究,理解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在方法的选择上,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想象、课件演示、实践操作,从经历和体验中思考,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解决问题,体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去”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善于探索。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疑引入“水是生命之源!”节约用水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前两天,老师家的水龙头出了问题,拧上阀门之后,还是不停的滴水,你们看,一刻钟就滴了这么多的水。1、出示装了水的圆柱容器。(1)启发思考:容器里面的水形成了什么形状?(圆柱)你能知道这些水的体积?(2)讨论后汇报:参考资料,少熬夜!生1:用量筒或量杯直接量出它的体积;生2:用秤称出水的重量,然后进一步知道体积;生3:把它倒入长方体容器中,从里面量出长、宽和水面的高后再计算。师:现在老师只有这些工具(圆柱形容器,长方形容器,半圆形容器和其他不规则容器),你怎么办?生1:把水到入长方体容器中……生2:我们学过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只要量出长、宽、高就行[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给学生创设一个生活中的情境,提出问题,学习身边的数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需要渗透圆柱体(新问题)和长方体(已知)的知识联系为所学内容作了铺垫的准备]2、创设问题情境。师:(课件显示)如果要求某些建筑中圆柱形柱子的体积,或是求压路机圆柱形大前轮的体积,能用同学们想出来的办法吗?[设计意图:进一步从实际需要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从问题中思考寻求一种更广泛的方法来解决圆柱体积的问题的欲望]师:今天,就让我们来研究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二、经历体验,探究新知1、回顾旧知,帮助迁移(1)教师首先提出具体问题:圆柱体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几何图形有联系?生1: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是圆形生2:侧面展开是长方形……生3:说明圆柱和我们学过的圆和长方形有联系师:请同学们想想圆柱的体积与什么有关?生1:可能与它的大小有关生2:不是吧,应该与它的高有关[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引出了新知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到了新知。](2)请大家回忆一下: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将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圆面积公式的。配合学生回答演示课件。[设计意图:通过想象,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由“形”到“体”;同时使学生感悟圆柱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的联系,通过圆面积推导过程的再现,为实现经验和方法的迁移作铺垫]2、小组合作,探究新知(1)启发猜想:我们要解决圆柱的体积的问题,参考资料,少熬夜!可以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出圆柱可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体。并通过讨论得出:反圆柱的底面积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反圆柱切开,再拼起来,就转化近似的长方体了。)(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体验。把圆柱的底面积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再把它拼起来,就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分的份数越多,形体中的越接近,也就越接近长方体。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等份、128等份……)[设计意图: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大胆猜测、动手体验。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索、体验、领悟的过程中成为了发现者和创造者。](3)学生小组汇报交流:近似的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近似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近似的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根据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得出圆柱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报,用教具进行演示。(4)概括板书:根据圆柱与近似长方体的关系,推导公式: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V=sh设计意图:首先通过学生的联想建立圆柱体和长方体的联系,初步建立转化的雏形,然后再通过实践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篇】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十二册第36~37页例4、例5及做一做,练习八的第1、2题。教学目标:1、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正确地计算出圆柱的体积。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3、引导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体验转化及极限的思想方法。教学重点: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具:多媒体课件、圆柱形容器、水、橡皮泥。教学过程:一、激凝导入参考资料,少熬夜!师:大家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我们要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可前两天,老师家的水龙头出了问题,你们看,一刻钟就滴了这么多水。(出示装有水的圆柱容器。)(1)启发思考:容器里面的水形成了什么形状?(圆柱)你能知道这些水的体积吗?你能想什么办法知道它的体积?(2)生回答。2、出示橡皮泥捏成的圆柱体。那你有办法求出这个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吗?生(热情的):老师将它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就可以了!3、创设问题情境。师小结:这么说同学们都有办法将一些圆柱形的物体转化为长方形或正方体来求它们的体积,大家真了不起!那如果我们要求某些建筑如(出示课件: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门柱和压路机大前轮)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一个圆柱形门柱的体积,或者求压路机圆柱形大前轮的体积,还能用刚才同学们想出来的办法吗?(不能)那怎么办?学生试说出自己的办法。师:看起来前面这些方法虽然可行,但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必须找到一个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才行,是不是?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研究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二、经历体验、探究新知1、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师:你们打算怎么去研究圆柱的体积?小组同学讨论研究的方法。2、学生动手操作感知(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体验。(操作学具,进行拼组)。(2)学生小组汇报交流: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根据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得出圆柱体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3)想像:如果把圆柱像这样等分成32份、64、128份后再拼起来,会怎么样?有怎样的变化趋势?分成无数份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近似长方体的长越近似于直线,这样整个图形越近似于长方体。如果照这样分成无限多份,拼出的图形就是长方体)3、教师课件演示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参考资料,少熬夜!4、师生共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圆柱的体积=底圆柱面积高V=Sh5、巩固公式①V、S、h各表示什么?②知道哪些条件就可以求圆柱的体积?а、知道底面积和高可以直接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b、知道底面半径和高,可以先计算出底面积,再计算体积;c、知道底面直径和高,要先算出半径,再算出底面积,最后才能计算出圆柱的体积。学生回答后师板书。6、教学例4、例5。课件分别出示例4、例5,让学生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三、实践练习1、出示课件: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门柱和压路机大前轮的有关数据求出它的体积。2、拓展延伸:同学们到工厂参加社会实践。工人师傅拿出一块长、宽、高分别是6厘米、5厘米、4厘米的长方体,问:同学们,现在我们要把这块木料加工成一个体积最大的圆柱体,你们想一想,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应是多少?小林想了想说:我知道了。同学们,你们知道小林是怎样想的吗?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篇】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理解杠杆平衡的原理,并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2.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杠杆平衡的条件,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3.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掌握杠杆平衡的规律。2.教学难点: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参考资料,少熬夜!教学准备:竹竿,棋子,塑料袋(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准备材料,导入活动:1.检查课前布置的制作工具(简单杠杆)的作业。学生对照制作要求,自查和同组互相检查。小黑板或媒体出示制作要求:(1)准备的竹竿长1m,尽量做到粗细均匀。(2)在竹竿中点打孔,拴绳子时注意绳子的长度,同时注意检查拎起绳子后竹竿是否平衡。(3)从中点处每隔8cm做一个刻度记号,尽量等距离。拿出准备好的棋子和塑料袋。检查大小是否一样。2.揭示课题:有趣的平衡(板书)二、动手实践,探索规律1、活动一:探索特殊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1)如果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样放棋子才能保证平衡?①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两边所放的棋子要同样多。”②演示:如:左边放3个棋子,右边也必须放3个棋子,这样才能保证平衡。(2)如果左右两边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它们移动到什么样的位置才能保证平衡?①学生思考,说出自己的见解。“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的刻度要相同。”②演示。如:左边塑料袋挂在刻度“4”的点上,右边塑料袋也要挂在刻度“4”的点上,这样才能保证平衡。(3)小结:你有什么体会?要保证竹竿平衡:中点左边两边棋子个数相同,且所挂位置与中点,刻度(距离)要相等。2.活动二:探索在一般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A)(1)左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4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4上,放几个才能保证平衡?①也放4个棋子行不行?会产生什么结果?②应该放几个?“放3个。”(2)如果左边的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1个棋子。①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几个呢?学生交流,各自说出自己的见解。②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2上呢?参考资料,少熬夜!学生不难得出结果,放3个。③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1上呢?学生不难得出结果,放6个。(3)小结:师:你有什么体会?左右两边棋子个数与刻度数的积要相等。3.活动三:探索在一般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B):(1)问题:左边在刻度4上放3个棋子并保持不变,右边分别在各个刻度上放几个棋子才能保证平衡呢?(2)实验活动:①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活动。②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③教师提供表格,引导学生展开活动。右刻度所放棋子数乘积(3)汇报结果。学生发现:左右两边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的积相等时,竹竿才能保证平衡。(4)从表中你发现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成什么比例?学生观察表中两个量的变化情况,不难发现这两种量成反比例三、应用规律,体会揣摩1.基本练习:母女俩在玩跷跷板,女儿体重12千克,坐的地方距支点15分米,母亲体重60千克,她坐的地方距支点多远才能保持跷跷板的平衡?提示:从新课探究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体重和坐的地方距支点的长度成反比例。因此,可直接设她坐的的地方距支点的距离是x分米。可以得到方程60x=12×15解方程得x=3答:她坐的地方距支点3分米才能保持平衡。2.综合练习:桌子上有一个天平,天平左右两边各有一个可以滑动的托盘,天平的臂上各有几个相等的刻度。现在要把1克,2克,3克,4克,5克五个砝码放在天平上,且使天平左右两边保持平衡,该怎样放?提示:(1
本文标题: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通用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8340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