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 语文单元教学计划【实用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语文单元教学计划【实用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语文单元教学计划【实用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数学单元教学计划【第一篇】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第十一册78—79页教学目的: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的形状,并画出草图。2、能根据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教学重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想象找出被遮挡住的小立体方块。教具准备:小立方体(学生用),大立方体(教师用),比赛记录纸(每小组一张)。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师:同学们都玩过搭积木的游戏吧,这里面到底有哪些什么奥秘呢?也许上了今天这节数学课,我们就能找到答案。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活动一:从不同方向(正面、側面、上面)观察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1、创设“比赛”情景一(1)观察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的形状(规则,无遮挡)(2)想一想,从正面看是什么形状,从側面、上面看呢?又是什么形状?(3)画一画(生单独画出从正面、側面、上面观察到的和想象的立体图形)(4)同组同学交流对比,讨论修改后完成比赛记录纸项目一。(5)各组代表上台投影展示本组比赛作品。(6)师:你画出的从三个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与看到的立体图形符合吗?说说理由。(7)师:这个立体图形是个长方体,从正面看和从上面看或从側面看都没有被遮挡小立方体,所以就比较直观,容易观察和想象其不同方向的形状。参考资料,少熬夜!2、创设“比赛”情景二(1)变换成以下的形状,从不同方向再观察,想象它的形状,并画出来。(2)画一画(生单独画出从正面、側面、上面观察到的和想象的立体图形)(3)同组同学交流对比,讨论修改后完成比赛记录纸项目二(4)各组代表上台投影展示本组比赛作品。(5)师:从三个不同方向观察,为什么只看到3个正方形或4个正方形?你想过为什么吗?这个物体不是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吗?应该看到5个才对呀,还有一个到哪去了呢?生:(很容易地指出来)被遮挡住了。(6)师:虽然看不见,但它仍然是组成这个立体图形的一部分。请分别指出从从三个不同方向(正面、側面、上面)看不见的是哪一个?(让生上台指出是哪一个)活动二:根据从正面、側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1)出示,课本上从正面和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上面)(正面)(2)师:这是一个用5个小正方体搭出的立体图形从上面和正面观察所画下的形状。同学们,你能不能用小正方体搭出这个立体图形?(3)学生小组合作操作(根据上面两图形搭出立体图形)(4)各组展示本组搭好的作品。(5)师:请说一说你搭过程中的想法和做法。(6)师:可以先根据正面图形搭出符合正面的立体图形,再根据上面观察到的图形搭出符合上面的立体图形。也可以根据上面的形状,知道有一块是隐藏的,再根据正面的形状确定隐藏在哪一块下面。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从二个方向观察,能不能确定立体图形形状。(1)出示课本79页试一试第一题图,师:请用5个小正方体搭出这个立体图形。(各组展示搭好的作品)(2)师:各组搭出的立体图形,形状都不一样,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能说一说为什么搭的不一样吗?2、二个方向观察可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数量范围。(1)出示试一试第二题图(2)师:先从上面看,哪个位置有正方体,哪个位置没有正方体。再从左面看哪一排最多有几个?最少有几个?参考资料,少熬夜!(3)学生小组合作操作(这样的立体图形,你从中发现了什么?)3、独立做练一练第1、2小题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你有哪些收获?数学单元教学计划【第二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能够按照指定的方法表示一些集合。(2)。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实例抽象概括集合的共同特征,从而引出集合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教学时不仅要关注集合的基本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要关注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②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创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理解掌握概念的能力,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合作交流、勤于思考、积极探讨的精神,发展用严密谨慎的集合语言描述问题的习惯;学习从数学的角度认识世界;通过合作学习增强合作意识;培养数学的特有文化——简洁精炼,体会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过程。2、教材分析本节课位于我校现行教材≤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数学第一章第一节≤集合≥的第二课时,这节课主要学习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简明准确地表达学习的数学内容。集合的初步知识是学生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是中职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在中职数学中,这部分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例如,在后续学习的集合的相关内容和第二章≤不等式≥、第三章≤函数≥,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都离不开集合。也是研究数学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一课在本章的学习有很重要的意义,也是本章后续学习和后续学习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3、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虽然已经有了对集合的参考资料,少熬夜!初步认知,由于中职学生的现状,学生基础比较弱,学习习惯比较差,根据我校的现行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打好基础,对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通过讲练结合、不断地巩固练习、提高练习来达到标准要求,鼓励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的学习方法来学习。二、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新知识讲授课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为先熟悉再深入,采用启发式、讲练结合等教学方法,并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3、教学重难点重点:列举法、描述法。难点:运用集合的三种常用表示方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4、教学方法:实例归纳、学生的自主探究、主动参与与教师的引导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5、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是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集合知识的直观理解。6、教学思路:7、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活动多媒体展示:1、草原一群大象在缓步走来。2、蓝蓝的天空中,一群鸟在飞翔3、一群学生在一起玩。引导学生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问题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一群大象、一群鸟、一群学生)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展示,极大地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设置轻松的学习气氛。步步探索,形成概念活动1观察下列对象:①1~20以内的所有质数;②我国从1991—20xx年的13年内所发射的所有人造卫星③金星汽车厂20xx年生产的所有汽车;④20xx年1月1日之前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所有国家;⑤所有的正方形;⑥到直线l的距离等于定长d的所有的点;参考资料,少熬夜!⑦方程x2+3x—2=0的所有实数根;⑧新华中学20xx年9月入学的所有的高一学生。师生共同概括8个例子的特征,得出结论,给出集合的含义: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啊a,b,c…。表示,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来表示。设计意图使学生自己明确集合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活动2要求每个学生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几个问题,比如:1)A={1,3},3、5哪个是A的元素?2)B={身材较高的人},能否表示成集合?3)C={1,1,3}表示是否准确?4)D={中国的直辖市},E={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是否表示同一集合?5)F={a,b,c}与G={c,b,a}这两个集合是否一样?分析1)1,3是A的元素,5不是2)我们不能准确的规定多少高算是身材较高,即不能确定集合的元素,所以B不能表示集合3)C中有二个1,因此表达不准确4)我们知道E中各元素都是属于中国的直辖市,但中国的直辖市并不只有这几个,因此不相等。5)F和G的元素相同,只不过顺序不同,但还是表示同一个集合通过上述分析引导学生自由讨论、探究概括出集合中各种元素的特点,并让学生再举出一些能够构成集合的例子以及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要求说明理由。师生一起得出集合的特征:1)确定性:某一个具体对象,它或者是一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或者不是该集合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2)互异性: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顺序4)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得出集合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集合相等,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同时使学生能更好的了解集合。集合与元素的关系问题高一(4)班里所有学生组成集合A,a是高一(4)班里的同学,b是高一(5)班的同学,a、b与A分别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思考上述问题,参考资料,少熬夜!发表学生自己的看法。得出结论:①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A。②如果b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b不属于集合A,记作b?A。再让学生举一些例子说明这种关系。设计意图使学生发挥想象,明确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活动熟记数学中一些常用的数集及其记法引导学生回忆数集扩充过程,阅读教科书第3页表格中的内容,认识常用数集记号。设计意图使学生熟记常用数集的记号,以免日后做题时混淆。集合的表示方法问题由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知道用自然语言可以描述一个集合,那么有没有其他方式表示集合呢?集合的列举法表示活动尝试用列举法第4页例1中的集合:1)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2)方程x2?x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3)由1到20以内的所有素数组成的集合;并思考列举法的特点。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自主学习列举法,得出答案:1)A={0,1,2,3,4,5,6,7,8,9}2)A={0,1}3)A={2,3,5,7,11,13,17,19}通过上述讲解请同学说说列举法的特点:1)用花括号{}把元素括起来2)集合的元素可以具体一一列出设计意图使学生学习基本了解用列举法表示集合的方法,并了解列举法的特点。集合的描述法表示活动1提出教科书中的思考题:1)你能用自然语言描述集合{2,4,6,8}吗?2)你能用列举法表示不等式x—7学生讨论,师生总结:1)从2开始到8的所有偶数组成的集合2)这个集合中的元素不能一一列出,因此不可以用列举法表示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用列举法表示相应集合的困难,激发学生学习描述法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中描述法的相关内容,让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描述法的特点。例如2)可以用描述法表示为:A={x?R|x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必要性,会用描述法表示集合。参考资料,少熬夜!活动2引导学生完成第5页例21)方程x2?2?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2)由大于10小于2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讨论应当如何根据问题选择适当的集合表示法。学生回答,老师进行总结:1)描述法:A={x?R|x2?2?0}列举法:2)描述法:A={x?Z|10列举法:A={11,12,13,14,15,16,17,18,19}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好两种表示法各自的特点,根据题目灵活选择。课堂小结,学习反思问题1)集合与元素的含义?2)集合的特点?3)集合的不同表示方法引导学生整理概括这一节课所学的知识设计意图归纳整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并培养学生自主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的能力。8、作业布置,巩固新知课后作业:习题组第4题课后思考作业:①结合实例,试比较用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时各自的特点和适用的对象。②自己举出几个集合的例子,并分
三七文档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本文标题:语文单元教学计划【实用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6881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