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5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5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5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篇】知识目标:1、正确读记“窘相、轻视、软绵绵、大病新愈”等词语。能力目标:2、进一步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情感目标:3、认识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学习重点难点重点:1、选材典型,进一步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难点:2、认识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教法:以自主学习为主,紧紧抓住鲁迅的外貌特征,了解人物个性特点。时刻不忘阿累情感变化这条暗线。疑─喜─痛─悲,以疑促思,以读带悟,落实对鲁迅的新认识。抓住文末中心句:“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深化文章中心。教学过程:一、导入指第①张灯片,同学们,图上的这位老人是谁?板书:鲁迅通过前两课的学习,谈谈你对他的了解。生:鲁迅先生是一位爱憎分明的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评价;嗯、为民着想生:鲁迅先生是一位正直而慈祥的人。评价;受人尊敬生:鲁迅先生是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评价;好的生:鲁迅先生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评价:有文化、有思想二、齐读课题:19—一面(外貌特征)在那一面之缘后,作者阿累认识了一位怎样的鲁迅?点第②张灯片,抽生读阅读提示:①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②、用“───”勾出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有何特点?③、除了外貌描写,还从哪几方面写了鲁迅,有感触的地方作上批注,有问题的地方作上记号。参考资料,少熬夜!快速浏览课文,根据提示自学,不明白的地方小组讨论学习。读了课文有什么问题没有?全班交流: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2、语句:学生找出六处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3、重点研读三处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第③张灯片分别点出(了解外貌特征,学习写作方法)。板书外貌特征:瘦、头发、胡须1、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什么特点?板书:瘦2、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tuí)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师:特点是:生:瘦,精神,头发、胡须一边读一边想象鲁迅的外貌特征,感受人物的特点。3、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niē)着一枝—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xūn)黑了。特点:瘦、头发、胡须评价:仔细,找出了与第二处外貌描写的相同点;不同点呢?生:长衫、烟嘴评价:更具体分号,深入接触后,反复打量,比较认识鲁迅的过程四个分号,五个定格的画面深深烙在心里。一边读,一边回忆,一边比较,感受作者的认识过程引:如果把三处集中外貌鲁迅外貌的语句比较一下,你会有新的发现:生:一次比一次详细评价:会观察写作方法是:由远到近、由略到详、有整体到部分三、语言、神态、动作(板书)过渡句:在深入的接触中,除了外貌,还从哪几方面对鲁迅进行了描写?语言:分角色读,只读对话内容神态重点句子:鲁迅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点出破折号的作用,读出温暖,幸福的感觉参考资料,少熬夜!引导学生总结:眼前的这位陌生人不惜自己的身体,鼓励、关心青年的进步成长。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二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借助插图、生活实际,结合诗人背景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感情。3、了解诗画特点,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大意,欣赏诗中景物,领悟诗人情怀,学习表达方法,感受古诗魅力。教学过程一、以画入诗,走进诗文。1、显示:《兰竹石轴图》(公元1747丁卯)《兰石图》(公元1749己巳)《墨兰图轴》(公元1754甲戍)《兰竹图轴》(公元1758戊寅)《山顶妙香图轴》(公元1758戊寅)2、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都是谁画的?(郑燮)看到这些图有何感受?生:略3、简介诗人,揭示课题。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是清代历史上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的画以竹、石、兰蕙为最工,天趣横溢,神理俱足。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题于《山顶妙春图轴》上的古诗《题画兰》(板书课题)二、习文读诗,明了诗意。1、自由读诗,文通字顺。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3、二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与音韵。4、三读古诗,借助插图,了解诗中大意。5、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本诗语言明白流畅,通俗易懂,疏通诗意应着力在自由大胆表达上。)兰花本是山中之草,它生长在山顶、岩缝、高崖之颠,香气飘散四溢、沁人心脾,被誉为“天下第一香”。尤以突出岩石、深深的岩缝中的美好花香更为馥郁芬芳,浓香扑鼻。并不是脚下没有浮云翻滚的喧闹,只是兰花不愿去理睬它们,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来到,更不会在它们离去时进行挽留。6、再读古诗,把握本诗整体意象,基本情调。预设:a、兰花生长环境恶劣……B、兰花香气无与伦比…。.C、兰花品性高洁,非凡脱俗……参考资料,少熬夜!D、兰花深受诗人钟爱……三、精读品诗,感悟诗情。(一)看兰1、作为“三绝诗书画”的板桥画风活泼奔放,挺拔沉雄,冲破了绘画发展的一切清规戒律,开启了一代绘画新风。来,擦亮咱们的双眸,仔细看一看他所画之兰,你看到了什么?2、反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预设:生:我看到了兰花生长在千山叠峰之顶,岩石缝中,环境十分恶劣。可是它却显得那么茂盛,有生机。师:好一幅具有生命力的兰花,请读——(课件)身在千山顶上头。生:我看到了兰花的叶子十分倾斜零乱,但是杂乱之中透着一种零乱美感。生:我看到了兰花的不拘一格,其它的花儿是长在平地、泥土或是花盆之中,可是它却生长在山顶之上,仿佛可以看见世间万物…。.师:好一个兰花知音、怜花之人,请读——身在千山顶上头(二)听景1、师:高寒之巅,饱览千山美景,兰花呀兰花,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2、学生自读、想象。3、反馈,师疏导学情生:我看见了漫山的碧树、如茵的小草……生:我看见了清澈的瀑布,雄伟的大山……生:我看见了展翅翱翔的山鹰,活泼乱跳的小兔……生:我看见了皓月当空,月光如水,水波荡漾……生:我听见了潺潺流动的山泉唱着欢乐的歌儿……生:我听见了山风的呼啸,大地的震撼……生:我听见了牧童的笛声,知了的蝉鸣……生:我听见了岩石的回声,鸟儿的呢喃,花儿的呼吸……师:兰花呀兰花!沐浴着大自然的清辉,享受着山中独有的清闲,你可真是幽雅脱俗,怡然自得呀!(齐读——身在千山顶上头)(三)闻香1、师:古人云“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人们常用“国香”、“香祖”、“王者之香”、“天下第一香”等词句形容它,而在板桥的笔下,又是如何呢?生:——突岩深缝妙香稠(课件出示)2、师:香吗?闻一闻!(香)哪里看出来?参考资料,少熬夜!3、理解“妙香稠”(花香本是四溢,四溢的花香在突岩深缝处聚集。竟香浓到让人感到粘稠,这种兰香真是非一个“妙”不能言尽。)4、能否将“妙香稠”中的“稠”字换成“浓”“重”“绝”“溢”等?(比较感悟古诗用字精妙)5、小结:兰花身处贫寒之地,不因山岩的贫瘠而凋谢,却孕育大地的精华,吐纳着人间绝有的妙香,好一朵妙“花”呀!。(配乐读一、二句诗——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四)悟性1、师读:“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课件显示)同学们,你们可曾想过兰花脚下会有什么喧“闹”吗?2、生讨论交流:——有游人上山郊游,踏青赏景…——有车马快递飞驰而过…——有采药者前来惊扰…——有诗人学者高声喧哗,谈诗论道…——有姑娘小姐寻香采花…3、换位思考:师:假如是你听到这些喧闹,你会如何?而兰花呢?(来不相知去不留)为什么?4、感悟兰花品性(不与浮云游尘为伍,两耳不闻,两眼不看尘世喧闹,追求自我,吐纳芬芳,超凡脱俗,淡泊自足)(配乐个性朗读3、4句)过渡:兰花至真至纯的秉性令人激赏,至香至美的风采令人留念,然而令人不明的是为何大画家板桥(出示课件)——“板桥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板桥“题画竹”中自述)四、多元赏诗,升华诗境1、赏兰竹之姿(课件伴乐再看一次前面各图轴)2、听板桥之史郑燮,30岁前以读书教书为主,康熙秀才,后卖画扬州,以活泼奔放,挺拔沉雄的笔墨,振聋发聩地反击了纯以临摹为能事的毫无生气的如意馆画派的靡靡颓风,革新画的意境,大胆创造。他文笔敏捷,心思高旷,诗文书画,几乎是信手拈来,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为“扬州八怪”之首,39岁中雍正举人,44岁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做官期间,不肯逢迎上司,颇能关心人民疾苦,饥荒年岁,曾因擅自开仓赈济,拨款救灾,济人无数,但却因此获罪罢官,为官十二载,看透官场黑暗,秉直清廉,体恤百姓,爱民如子,“恨不能填满普天饥债”。罢官临行前,百姓都来送行,板参考资料,少熬夜!桥雇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让人骑着前边领路,一头驮行李,做县令长达十二年之久,却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见了都很感动,依依不舍,郑板桥向潍县的百姓赠画留念,画上题诗一首: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杆。从此,郑板桥回乡以画竹卖画为生,度过了他贫寒而很有节气的一生。3、赏析《题画兰》的表达方法。师:身处高寒之地的兰花与板桥有何共通之处?兰花郑板桥身处劣境坚持操守卓尔独立VS淡泊自足淡泊脱俗追求个性自由四时不谢倔强不驯(借物言志)4、“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之者披文以入情”,让我们静下心来再次领略画中之诗,诗中之人吧!(美读古诗,背诵古诗)五、拓展诵诗,凝出诗味。1、板桥作为文学家,书画家,虽画路较窄,尤爱竹兰石,是因为画如其人,人如其画,诗文寓托,意境隽永。2、读一读下面两首诗,品一品其中诗味。竹石柱石图郑燮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谁与荒斋伴寂寥,立根原在破岩中,一枝柱石上云霄,千磨万击还坚劲,挺然直是陶元亮,任尔东西南北风。五斗何能折我腰。3、反馈交流,积累古诗。六,巩固习诗,提升诗趣。1、书法抄写本诗,并为之配画。2、选自己得意的一幅画,题一首小诗。板书设计题画兰千山顶上→妙香稠浮云喧闹→不相知借物言志教学反思: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三篇】参考资料,少熬夜!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照画面了解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融合到一起的写作方法。2、读读记记文中出现的新词语。感受名画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学习重点:对照画面了解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融合到一起的写作方法。学习时间: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1、在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卢浮宫中珍藏着三件宝,其中一件就是《蒙娜丽莎》,它是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的代表作。几百年来,这幅画一直让人们百看不厌,蒙娜丽莎的微笑也成了世界上最神秘的微笑!你们想去看看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探访蒙娜丽莎!2、(出示)课题:蒙娜丽莎之约来,请大家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说的吗?(预设:之约,仿佛是在跟朋友约会,感觉好浪漫;作者没有把它当成一幅画,而是当成一个人,可以看出作者对这幅画的喜爱。)二、初读课文,感受名画。1、这是1篇课内阅读课文,我们首先要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课文中一些词语和生字容易出错,请大家看课件。课件出示:有朝一日赴约交涉脸颊颈项微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矜持悄然流露转瞬即逝蜿蜒隐去璀璨的明珠难以捉摸2、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参观世界名画《蒙娜丽莎》,并对这幅画的艺术魅力进行了赞赏。)三、欣赏名画,感受魅力。1、默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具体介绍了这幅名画?(找到5——7自然段)2、请大家自由阅读5——7自然段,并根据学习要求读懂课文。请看课件:用心读5——7自然段,你从哪些具体描写中看到参考资料,
本文标题: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6794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