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优秀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优秀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优秀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一篇】教学目标:1、能运用流畅的线条勾画出物体轮廓特征。2、能抓住物体外轮廓线与内部结构线的大致关系,具体细致地描画物体。3、乐于观察周围的事物,能以线条绘画的形式记录对事物的真实感受。教学重点:抓住事物的特点加以表现,用线条概括勾画出事物的特征。教学难点:学会用线条的变化来加工图形,并对画面进行适当的装饰和美化。设计理念:本课凭借象形文字的图形趣味性及线条在文字与图形之间的关联性,让学生用简洁的线条表达和概括事物特征,提升学生艺术感受力与创造性,发挥和体验造型语言魅力。课前准备:范品、铅笔、课件等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情景创设小区两户人家分别掉了东西,奇怪的是掉的东西都留有这样的影像,相同的轮廓,它们究竟是什么?2、学生观看课件图片,参与讨论,回答。3、老师解密,呈现两幅图:一幅图是饭碗上摆放一双筷子;一幅图为一团毛线上插着毛线针。4、揭示课题:线描外形。二、游戏活动认识轮廓1、老师提问:这两样物品虽然不同,可是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总结什么是外轮廓:又叫外部线条,指群体或景物的外边缘线,每个物体的外形轮廓都不同。图片欣赏:物体的外轮廓。游戏《连连看》参考资料,少熬夜!①知道物体的外轮廓并找到该物品。②看着实物找出物品的外轮廓。2、拓展:其中一张是物体的各个面的外形。只要你仔细看,不断转动实物就会发现,即使是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看,也会出现不同的外轮廓。(图片展示)三、尝试作业讨论交流1、我们成功地认识了物体的外轮廓,怎样运用线条庙会下来呢?2、利用课件以及老师示范轮廓用线条描绘外形的过程,强调仔细观察物体,眼睛盯着物体看,不用担心画得好不好。1、小训练:请你双眼盯着被咬了的苹果看,跟着感觉走,把你看到的外轮廓画下来。2、分析学生作业。说说你画时的感觉,发现了什么?遇到什么难题?该怎么解决?3、师生共同总结。仔细观察即兴作业,尽管现在画得不好,只要你大胆描绘,熟能生巧。四、添加完整1、看着这些有趣的外形,好似你只给它留上了一个背影,现在我们就利用线条来添加结构板书:描绘外形——添加结构线。2、欣赏学生范画,总结画法。五、自主表现1、提出作业要求:选择一组物品,你的眼睛一直盯住物体,仔细观察,手握铅笔,尝试画出这组物体的大致轮廓。2、学生大胆表现,教师注意随时调整、指导、六、评价交流与拓展1、展示学生作业。2、请你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二篇】教学目标:1、运用不同的材料和多种方法制作不同形式的小龙,2、在欣赏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设计意识。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材料的特征,用不同方式制作不同形式的小龙。教学难点:合理利用材料进行创新。参考资料,少熬夜!教学用具:铅笔、记号笔、图片等。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观察法、启发法、示范法教学流程:一、唱歌导入同学们,你们会唱《龙的传人》吗?我们来唱一唱好吗!“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你还知道哪些龙的歌曲?学生唱有关龙的歌曲。二、新课龙是我们中国人独创的形象。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又是幸运与成功的标志。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华民族被视为龙的传人。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见到龙,你能说一说龙是什么样子的吗?1、欣赏(多媒体)从古至今各种形式龙的作品。镂空龙凤纹玉佩(战国时期)竹龙(山东泰安)糖龙(四川成都)走龙(云南大理)九龙壁(北京)龙头风筝龙柱(山东)学生欣赏、说一说龙的特征。2、小组探究龙的特征通过欣赏了解龙的形象特征。如马头、鹿角、鹰爪、蛇身、鱼尾等。3、展示龙的作品。老师这有一些废旧材料做的龙的作品。提问:这些龙是怎么做的?请同学说一说。4、小组探究:1)、准备长条形纸做龙身,用剪刀剪出龙纹。2)、用快餐盒做头,添加上眼睛等。5、启发构思你能想出和书上不一样的方法做龙吗?学生想,并说出自己的想法。6、实践创作:利用不同的废旧材料的特点和彩纸,采取剪、贴等方式做一只有趣的小龙。学生做一做,教师巡视指导。共10页,当前第8页123456789107、作品展示评价、学生自评互评。评选出“最佳创意作品”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并评选最佳创意作品。三、小结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三篇】教学目标:1、能够举例说明大小是通过比较才可以体现出来的。参考资料,少熬夜!2、能够用比较的方法绘画制作大人国或小人国。教学准备:学生:玩具、纸、笔等教师:电脑图片、动画资料、实物投影、玩具等教学重、难点:1、如何理解大与小是通过比较表现出来的。2、能否用对比的方法来表现画面中的大与小。教学活动设计:第一课时活动一:1、教师讲述:故事《格列佛游记》引导同学们认知大人国和小人国理由去的事物。2、同学讨论:故事中主人公是如何来到大人国、小人国的?你看过那些这方面的书?或是动画片吗?3、出示课题:大人国与小人国活动二:1、将同一辆玩具车分别放在不同的背景下,为什么有时显得非常大,有时显得非常小?(小组讨论)2、教师举例:雕塑《汤匙桥》《衣夹》等(电脑展示)3、请学生用自己身边的事务举例说明物体的大小是通过对比体现出来的。(微缩景观等)活动三:请学生思考:1、你想表现大人国还是小人国?2、你想用那几样物体的反差来表现主人公时来到大人国还是小人国?3、画面的主体是什么?4、用什么背景来衬托它的大或小?5、教师示范大人国和小人国的画面:大人国的大人和高楼、大树先后比较,小人国里的小人和文具,昆虫相比较,展现他们的大和小。活动四:学生创作,教师指导。活动五:交流作品初稿。提出修改意见。教学反思:以前学生画人总是画小了,现在有了大和小的对比,构图比以前好多了。第二课时活动一:继续完成上节课的作业。活动二:作品交流展示。教师从构图及色彩方面进行总结。活动三:参考资料,少熬夜!游戏:大人和小人:每个同学将自己画的人剪下来,随意找一位同学的作品进行比较,看看自己的是大人还是小人,再找另一位同学的进行比较,看看又变成大人还是小人了?课后拓展:用泥塑的形式配以一些玩具、模型、背景图表现立体的大人国或小人国。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四篇】教学重点:1、学会唱《童年的小竹笛》这首歌曲;2、通过音乐的欣赏、学习,让学生进行艺术构思与创作(绘画、表演、制作等)教学难点:通过音乐的欣赏、学习,唤起学生对儿时的回忆,进行创作,以反映儿时的稚爱、童真。教学目标: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出发,通过童谣歌曲的学习,为学生能够和体会歌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提高对语言节奏的感受能力,学生尝试运用多种手段表达自己的和情感,积累合作、交流、反思、创作、分享等方面的体验。教学准备:1、歌曲《童年的小竹笛》、的光盘或录音带。2、不同风格、内容的童谣及录像、录音、光盘等资料。3、绘画、折纸材料及节奏乐器等。欣赏引导在这个单元主题上你感受到了什么?弯弯的月亮是娃娃的小床,天上的星星是娃娃的被子,天边的月儿奏出美妙的乐曲,静静的水面仿佛在听你诉说。妈妈的催眠曲陪伴着娃娃进入了梦乡……教学过程:1、导入:师生共同说一说各自耳熟能详的童谣,边说边表演,并说说个人的理解等,引导学生的兴趣。2、例如,《小老鼠》: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咪咪咪……猫来了,咕噜咕噜滚下来。3、《笑一笑》: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两只黄狗会抬轿。4、《不倒翁》:说你呆你真呆,胡子一大把,样子象小孩。说你呆你不呆,把你一推你歪。要你躺下去,你又站起来。5、《鞋子和茄子》:一个孩子,拿双鞋子,看见茄参考资料,少熬夜!子,放下鞋子,去拾茄子,忘了鞋子。6、《手指歌》:伸开手,数指头,大牛不吃草,二牛不吃料,三牛不拉车,四牛不上套,剩下五牛要不要?要!二、学唱歌曲:《童年的小竹笛》。1、引导学生反复听、轻声哼唱、拍手唱、配合律动唱。2、充分体验歌曲的情绪和旋律等,待音律、歌词、节奏3、准确后可加进行打击乐集体演唱,并录音来反思。三、进行绘画、制作1、听赏歌曲《小牧童》、《童年的小摇车》和电子琴曲《童谣》,欣赏国画《牧童》,观看美术片《牧童》,引导学生听赏,观察歌与画中的情景寓意及表达的情绪等。2、启发学生给唐诗《咏鹅》或童谣《九九歌》配画,如引导学生描述情景,分析鹅和黄牛的线条、形状、神态等进行绘画和简单描述。3、补充:让学生欣赏一幅跳皮筋的活动场面的绘画,请学生看图编童谣或给童谣配画。使学生体会运用不同艺术形式创作、游戏及生活的快乐。四、学生练习、创作,教师巡回辅导1、让学生选择一首童谣进行配画(古诗亦可)。2、对儿时场面的回忆、重塑,进行绘画创作。3、用手工制作表现形式让学生进行创作。4、用舞蹈、歌曲、童谣表现儿时的快乐、纯真。五、教学:1、在歌唱、绘画、表演、创作活动的过程中相互交流。2、将自己喜欢的童谣、创作的童谣,绘画作品等存入挡案夹。六、教学思路拓展:1、欣赏表现童谣的舞蹈、结合律动展开教学。2、通过自制乐器,更加了解乐器的性能和用法。
本文标题: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优秀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6446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