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实用4篇
好范文解忧愁1/17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实用4篇【前言】本站网友为您精挑细选分享的优秀文档“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实用4篇”以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朋友们一起学习吧!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设计说明1.加强动手操作训练,促进学生的思维。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设计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天平平衡的原理,加强对用天平称物和画图的动手操作训练。使学生经历称物、分轻重的过程,了解和思考称物的不同情况,逐步把思维条理化、逻辑化,并想办法用图示表示出来,从而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2.自主探索,体会优化思想。本设计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通过试验、汇报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如何分份是优化“找次品”方法的关键,从而总结出最佳的分份方法和最佳的图示方法,渗透优化思想。好范文解忧愁2/17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天平药瓶学生准备天平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激发兴趣1.你们每天上学通常要走哪条路?为什么要选择这条路?(生自主回答)2.你们真聪明,在平时做事的时候就能选择最简便的方法。在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通常都有一种最有效、最简便的方法,我们把它叫最优化的方法。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优化的思想走进课堂。(师出示2瓶钙片)师:老师这里有2瓶钙片,其中有1瓶少了3片,你们能不能想办法帮我把它找出来呢?(生回答想法)师:老师准备了一架天平。如果在天平左右两边的托盘里放上质量相同的物品,天平就会平衡;如果一边重一边轻,那重的一边就会沉下去,轻的一边就会翘起来。今天我们就借助天平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次品的特点发现用天平“称”的方法,知道并不需要称出每个物品的具体质量,而只要根据天平的平衡情况对托盘两端的物品进行判好范文解忧愁3/17断就可以了。实践操作,自主探究1.提出探究要求。师:同学们很容易就从2瓶钙片中把这瓶次品找到了,如果是3瓶钙片,你还能从中找到这瓶次品吗?同桌可以用学具摆一摆,试一试。2.动手操作,汇报方法。学生动手试验后汇报。(先在天平的两端分别放上1瓶钙片,如果天平平衡,剩下的一瓶就是次品;如果天平不平衡,轻的那端就一定是次品了)3.总结归纳记录的方法。组织学生把用天平称的过程用图表记录下来。合作交流,研究探讨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容易就从3瓶钙片中找到了次品,其实你们已经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教材中例1所提出的问题。那么,例2又向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呢?理解题意,动手操作。(1)先让学生读题,说说“至少”的含义。(2)小组分工合作:用学具摆一摆,并尝试用图示和表格表示摆的过程,完成下表。(合作要求:2名同学摆学具,1名同学用图示法好范文解忧愁4/17作记录,1名同学填表)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2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操作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2、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具运用: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什么是正方体的好范文解忧愁5/17棱长?2、指出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指出正方体的棱长,并说出正方体的特征。二、新课讲授1、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在上面分另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师生共同复习长方形的特征。请同学们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得到右面这幅展开图。(2)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分别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然后师生共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让学生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得到右面正方体展开图。(3)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的展开图,看看哪些面的面积相等,长方体中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观察后,小组议一议。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1)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好范文解忧愁6/17(2)出示教材第24页例1。理解分析,做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这个长方体饭包装箱的表面积)先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最后把每个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3)尝试独立解答。(4)集体交流反馈。老师根据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板书。方法一:长方体的表面积=6个面的面积和+++++=+++++=(m2)方法二:长方体的表面积=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m2)方法三:(上面的面积+前面的面积+左面的面积)2(++)2==(m2)(5)比较三种方法,你认为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是找什么?这三种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6)请同学们尝试自己解答教材第24页例2,集体交流算法,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解答计算正方体表面积的。好范文解忧愁7/17三、课堂作业1、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3、完成教材第25~26页练习六第1、2、3、4、6、7题。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又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掌握了长方休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学习,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板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3教学内容:长方体的认识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教学重点:好范文解忧愁8/17掌握长方体的特征。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具运用:一些长方体物品,课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复习导入1、谈话引入,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它们都是什么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2、投影出示教材第18页的主题图。提问:这些还是平面图形吗?(不是)教师: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都是立体图形。提问: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种物体是长方体,谁能指出哪些是长方体?3、举例: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长方体的物体?长方体又具有什么特征呢?引出新课并板书课题。二、新课讲授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1)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长方体有平平的面)好范文解忧愁9/17板书:面(2)再请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讲述: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板书:棱(3)再请同学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一个点)讲述: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板书:顶点(4)师生在长方体教具上指出面、棱、顶点。学生依次说出名称。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1)面的认识。①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6个面)有几组相对的面?(3组)前?后,上?下,左?右。②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教师分别出示这两种情况的教具。③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长方体相对的面的特征。板书:相对的面完全相同。④请学生完整叙述长方体面的特征。(2)棱的认识。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教具,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好范文解忧愁10/17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4教学内容《除法估算》选自苏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数学第九册P51的内容。教学思路小学数学应该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和挑战性。“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与其他知识也密不可分。因而,在教学“除法估算”这一部分内容时,设计围绕从学生刚经历的秋游活动来展开,让学生独立思考以发现估算的题材、自主探索以感知估算的价值、小组合作来交流估算的策略、尝试解题来总结估算的方法、实践运用以提高估算的能力。设计理念1、数学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新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教学活动要以学好范文解忧愁11/17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的个人经验(除法计算)、直接经验(秋游的感受)和现实世界(生活中的数学)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2、注重学生自主性和个性化的学习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得知识,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并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尊重他们不同的思维方式,让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学目标1、经历除法估算方法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估算的方法。2、能灵活运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的问题。3、在探索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培养探索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并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教学过程一、秋游场景引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课后,出示秋游时拍的照片,询问学生当时的心情,一下就让学生回想起秋游那天的情景,因那天是远足秋游,学生对步行印象极深。在导入新课前,就提供路程和时间,让学生进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的复好范文解忧愁12/17习,求出同学们步行每小时大约行多少米。接着让学生把计时的单位改小,继续求每分钟的步行速度,便于我们判断走得比较快还是慢。此时顺利进入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的教学中。二、创设问题情景,激励学生自行探究。1、关于所需车辆的计算:师:同学们走的速度很快呢,是玩的心情很迫切吧!怪不得有同学问老师:“为什么不坐车呢?大家想知道原因吗?”(1)出示题目并讲述:老师联系车子的时候只有中型客车,每辆车子可以坐44人,而我们四年级参加秋游活动的学生一共有235人。现在只有5辆车子可以用,你们认为够吗?(2)学生自己思考解答后交流。师:请同学来说说你的结果。(交流情况)生1:我觉得不够。因为235÷44≈6(辆),要6辆车子才可以。现在只有5辆,所以不够。(240)(40)生2:我认为够了。235÷44,235的近似数取200,235÷44≈5(辆)。(200)(40)生3:我认为是不够的,老师还没有算在里面呢。好范文解忧愁13/17生4:老师,我用小数做的行吗?师:当然可以了。你课外知识真丰富!请你说说看。生4:我用235÷44≈,把结果求近似数就是约等于5,所以我觉得5辆车就够了。生5: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时不能把后面的直接去掉,应该要向前面进一。生6:我同意生5的观点,5辆是不够的。我是这样想的:一辆车可以坐44人,那么5辆车大约可以坐44×5≈200(人),而200人<235人,多出来的人就坐不下了,要用6辆车才够。师:是啊,多出来的人怎么办呢?不去了吗?师:我看,问题主要是在生1和生2的两种解法中235,也就是被除数的取近似数出现了分歧,那先来解决除数取近似数是怎样统一的?生7:只要省略最高位后面的尾数,保留整十数。师: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生都摇头表示没有)。问题是被除数到底该怎么考虑求近似数呢?在现实生活中来考虑这个问题,哪一种更符合实际呢?生齐:生1说的那种。生2:我现在想想应该是不够的,刚才没有仔细考虑。师:那就是说,被除数取近似数时,要考虑尽量和好范文解忧愁14/17原来的数接近。生8:老师,那230也接近235的,为什么要取240呢?师:谁能回答这个问题?生9:因为240÷40是整数6,计算方便,算得快。师:为什么会这么快?生9:因为我想乘法口诀:四六二十四师:这个方法真妙啊!把除数的近似数求出来后,用乘法口诀来想,找个最接近被除数的,把它取作被除数的近似数。你真会动脑筋!师:(小结)我们用估计的方法求出了5辆车是不够的,所以决定远足秋游,还能观赏沿途风光
本文标题: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实用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6372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