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 困难职工调研报告(精编5篇)
困难职工调研报告(精编5篇)【导读引言】网友为您整理收集的“困难职工调研报告(精编5篇)”精编多篇优质文档,以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困难职工住房情况调研报告1解决困难职工住房问题是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措施,也是落实“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为全面、准确掌握我旗困难职工住房情况,切实提高帮扶困难职工的针对性与有效性,通过基层工会统计上报和调查组入户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我旗困难职工住房情况进行了调查。一、困难职工住房基本状况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旗困难职工住房状况得到了较大的改善,越来越多的职工拥有了自己的住房。但是,通过调查发现,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旗困难职工住房困难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困难职工无房户所占比例较大。据对我旗七个苏木(镇、场)、7个行业(系统)46家规模企业的269户困难职工进行调查,无房的困难职工有18户,占所调查的困难职工总数的%。其中盟直企业中困难职工无房户为2户;旗直企业中困难职工无房户较多的为:采矿业9户,制造业6户,其他行业1户。2、困难职工无房户的租住条件普遍较差。据调查了解,我旗困难职工租住的公房大多数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存在如下几个问题:一是户均面积普遍较小。不少厂区的家属宿舍和集体宿舍只有30-50平方米,部分困难职工三、四代同堂,人均居住面积不足10平方米。二是居住条件十分简陋。据统计,租住单位公房的困难职工有7户,3户租住的是集体宿舍,租住其他住房的8户。这些公房居住条件十分简陋。如旗苗圃的家属区,房屋全部是土瓦结构,房屋低矮,有的墙体靠近种植区,地面阴冷潮湿,无污水道排水困难,房屋保暖性很差,影响职工正常生活。三是部分困难职工租住的公房属于危房。一些厂矿企业职工家属住房建设质量较差,加上年久失修,已成了危房。比如旗毛毯厂北部家属住房经旗房管所鉴定为危房,建议停止使用,由于企业已停产,无力解决危房改造问题,现仍有部分困难职工住在单位的危房之中。四是租住私房的条件也普遍较差。因经济原因,困难职工租住的条件一般也好不到哪里去。如职工胡日查,现年47岁,有眼疾,妻子下岗,靠低保和做零工为生,一家三口只能租住在不到30平方的低矮私房里。另外,调查发现,还有3户困难职工寄住在亲友家中,占无房户总数的16%。3、国家住房优惠政策难以满足困难职工的迫切需要。近年来,国家为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相继出台了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供应和租赁补贴等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优惠政策,但由于全面实施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对困难职工的覆盖面也比较小,难以满足困难职工的迫切需要。据不完全统计,全旗542户无房户享受了租赁补贴80万元,但其中无困难职工,所发放租赁补贴均为无职业城镇低保户。新开工建设廉租住房80套,建筑面积万平方米,预计投资432万元,选址于**乌里雅斯太镇白音庄园小区,但是数量少、缺少科学规划,难以保障有效供给。二、**困难职工住房问题形成的原因探析通过调查和分析,我们认为困难职工住房问题的形成既有历史原因,也有受现实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制约等因素。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历史遗留问题的沉积。国有企业在建厂初期,在当时特定条件下,强调生产多、奉献多,顾及生活少,单位建设职工宿舍的投入不足,职工住房条件普遍较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旗大多数国有企业运转困难,有的已经改制,下岗职工的就业与再就业问题比较严重,大多数困难企业拿不出资金用来改善困难职工的现有住房条件。租住公房的困难职工因租住房屋产权不是自己的,也缺乏投资改善的热情。2、缺乏购房的经济实力。城镇居民住房制度改革之后,取消了原来的行政手段、福利性质、实物分配制度。广大职工一般只能根据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通过向市场购买或租赁房屋来解决住房问题,或者通过购买政府提供的经济适用房或租住廉租房来解决住房问题。近年来,许多技术能力强、门路广的下岗职工通过创业或务工积累购买了商品房,但也有不少困难职工由于缺乏职业技能,经济收入偏低,以及家庭里老弱病残多、子女上学费用大等原因,只能勉强维持生计。面对当前房价节节攀升,这部分困难职工无房户只能望楼兴叹。不少职工虽然符合购买经济适用房的条件,但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也只有放弃购买。据到房管部门了解,近两年我旗共建设经济适用房80套,房价控制在每平方米1000元上下,但实际销售出去的很少,表面上看起来“供大于求”,深层次的原因是符合购房条件的这部分困难职工缺乏购买能力。3、购房融资贷款困难。目前,我旗行政事业单位或条件较好的国有垄断性行业基本上都实行了住房公积金保障制度,到2009年底我旗共有11户国有企业实现了住房公积金缴纳,其中盟直企业9户,旗直企业2户(粮食储备库、东源抗旱服务队),非公有制企业无一户实行住房公积金保障制度。已实行住房公积金保障制度的这些单位的职工可以通过公积金贷款的形式购买商品房。相比较而言,我旗无房困难职工多数分布于煤炭、有色金属、轻化、商业等非公有制企业或处于下岗或不充分就业状态,一部分所属的单位有的已经改制或正待改制,有的运转困难,职工社会养老保险的缴纳都成问题,住房公积金制度就更难以落实到位。这也就意味着有相当数量的困难职无房户不能通过住房公积金中心渠道获得购房贷款。同时,由于大多数困难职工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也没有什么值钱的固定资产,因此难以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进行购房。4、国家住房优惠政策落实难度较大。如上所述,政府向低收入群体提供经济适用房,有效降低了困难职工的购房成本,但实际上还存在部分困难职工由于经济困难仍然买不起的问题。另外,政府廉租房政策、租赁补贴政策对困难职工来说还存在覆盖面不够宽、供不应求等问题。因此,国家出台的住房保障性政策要真正落到实处,还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一是保障机构不健全,工作量大。廉租住房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动态性、连续性很强的工作,包括廉租住房保障计划的制定及实施,对住房困难家庭的申请、受理、审核、公示、复核、登记、配租、年度审核及退出等工作,这些工作需要政府管理部门制定统一政策,由具体实施机构承担。但目前没有专门从事住房保障工作的专门机构;二是地方配套资金不能及时到位。我旗实施住房保障的突出困难在于财政资金十分有限,廉租住房建设缺乏足够的资金保障,致使廉租住房建设进展缓慢;三是住房供给过度依赖市场,政府与市场分工不明确。现阶段住房政策的目标过度强调经济发展功能,对住房政策保障功能、公平性质重视不够。特别是地方政府追求土地收益来加快本地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失衡。另外,对廉租房的建设和保障没有建立最低收入居民家庭住房档案以及申请、审核、公示、配租等规范的制度,经济适用房制度在执行中不仅新增数量较少,而且存在套型面积偏大、分配不合理等问题。三、解决困难职工住房问题的对策建议解决困难职工住房问题关系国计民生,关系人心向背,关系社会和谐。各级党委政府和工会组织应充分认识解决困难职工住房问题的重要性,采取有力措施改善中低收入困难职工家庭住房状况,真正使困难职工能居有定所,安居乐业。1、要进一步完善国家住房保障性政策与配套措施,加大落实力度。困难职工经济承受能力有限,通过向市场购买或租赁住房解决住房问题难度较大,因此国家对住房保障性政策进行修订完善,显得十分必要。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研究国家住房保障性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制度与配套措施。比如在拓宽困难职工购房融资渠道方面,在向困难职工实行政策倾斜方面可以进行探索。同时,要认真落实国家各项住房保障性政策,切实加大对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建设的投入,逐步扩大政策惠及面,使更多的困难职工能及时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2、要量力而行,科学编制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性工作,应置于政府的工作全局之中,统一谋划,统筹兼顾,积极稳妥地编制建设规划,在今后每年的预算中都适当作出安排。要充分考虑当地政府的财力可能和群众的承受能力,把建设规划制订在扎实、可靠的基础上,不能贪多求快,盲目拆迁铺摊子,也不能边规划、边筹资、边拆迁、边建设。利用银行贷款,应当增强风险意识,充分考虑财政偿还能力,不能只顾眼前,给今后发展留下沉重包袱。三、要善于整合社会资源,凝聚社会力量来解决职工住房困难问题。解决困难职工住房问题,仅靠国家住房保障性政策的落实是不够的,因为政策的落实有滞后性。当前,我们要在政策法规的框架下,努力创新方式方法,广泛发动社会各界的力量来加快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步伐。比如,可以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来建设政府保障性住房;鼓励支持企业与困难职工自行组织危旧房改造,使房屋价格符合职工的经济承受能力。4、要逐步加大对困难职工的租赁补贴力度,提高补贴标准。在当前住房困难职工人数较多的情况下,扩大租赁补贴比例,提高补贴标准,是缓解困难职工住房问题的现实选择。各级政府要通过增加财政预算等途径,让更多的困难职工无房户享受租赁补贴。各级工会组织要加强与政府住房职能部门的联系,及时将困难职工住房信息向房管部门提供,努力为困难职工争取租赁补贴。5、要努力提高困难职工就业与创业能力,通过改善经济状况来解决住房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和工会组织要积极为困难职工提供职业培训、创业指导、小额贷款、职业介绍等服务,帮助他们提高职业技能与创业能力,通过实现就业与自主创业,改善自身经济条件,实现购买自有住房的愿望。同时,也要建立困难职工关爱帮扶机制,通过元旦、春节期间走访慰问、大病救助、金秋助学、生活救助等多种方式,适当缓解困难无房户的租房购房的经济压力,体现党和政府的温暖。6、要尊重民意,尽可能为群众提供方便。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涉及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在实施过程中,应广泛听取群众意见,集中民意,科学决策,不能以政府意志替代群众意愿。对于矿区、林区和垦区的棚户区改造,不仅要考虑改善居民的住房条件,还要考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和迁入楼房后带来的新问题。对群众意见较多的,不宜强行推行。各项工作都要做深做细,确保规划一批,开工一批,建成一批,安置一批,使困难群众真正享受到保障性住房建设带来的实际利益。要特别注意处理好就地建设与异地建设的关系,能就地拆建的不要异地拆建,确需异地拆建的,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等具备开工条件时再拆迁,切忌盲目大量拆迁。要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宜楼则楼,宜平则平”,不能简单推行一个建设模式,更不能一律要求“拆平盖楼”。7、结合我旗实际,不断加强管理服务工作,切实保障住房困难户的根本权益,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严把工程质量关,抓好保障性住房工程建设的各项措施,切实保证工程质量。针对目前廉租住房建设和管理以及保障性住房分配中存在的问题,要坚持公开、公正,完善审核体系、管理体系和监督体系,从健全制度、规范监管、落实责任等方面入手,采取居民公示、跟踪调查、动态管理、社会监督等多种方式,采取有力可行的办法予以解决,确保保障政策真正落实到最困难的群众身上。困难职工调研报告2拜城县困难职工现状及发展的调研报告拜城县总工会在自治区、地区工会,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始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念,按照自治区总工会和地区工会的安排部署,在全县范围内深入开展困难职工的调研工作。现将拜城县困难职工现状及发展调研工作汇报如下:一、基本情况:经过调查:拜城县有下岗职工共587名,近五年来困难职工职工帮扶中心累计帮扶数量达794人次。现有在册困难职工144人,其中:年龄38--45岁63人,45--55岁的47人,60岁以上的13人。高中文化水平4人,初中文化水平18,小学文化水平占92人。导致这些职工生活困难的主要原因是:部份企业改制、破产、倒闭造成下岗、失业的困难群体。因这些困难群体的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低,子女多、又没特长,实现再就业比较困难,仅靠政府发放的最低生活保障金来维持基本生活。这些困难职工下岗、失业以后,均分部在县城各个社区及部份企业。二、企业困难职工致贫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在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受到强烈冲击。原大部份国有企业
本文标题:困难职工调研报告(精编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4400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