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引语】小编为您整理收集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精编优质文档,供您参考学习,希望对您有用哦!喜欢就下载吧。(2021-2022学年第2学期)题目:走向共和人物分析之宋庆龄学号:20213006471姓名:吴仕宽年级:2021级学院:热带作物学院专业:农学成绩评定:教师签名:批阅日期:月日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制走向共和人物分析之宋庆龄(热带作物学院吴仕宽20213006471)内容摘要简要介绍了宋庆龄先生的生平事迹,并对在这些事件当中宋庆龄先生的言行举止进行分析,不过此分析只是单单从一个父母的孩子,一位求学者,一位妻子,一位朋友,一位革命者等方面来分析。关键词宋庆龄先生,走向共和,孙文先生。走向共和的剧情从清朝末期慈禧太后归政光绪皇帝,至民初袁世凯称帝失败约30年间的中国近代历史,包括洋务运动、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拳乱、庚子后新政、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张勋复辟等史事。其中塑造的人物不可谓不多,而且主要塑造的是李鸿章先生,诚然,先生如此大义,却被世人误解,应当为其正名,当然其中的其他历史人物的塑造也同样对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例如实业家张之洞、孙文先生、恭亲王、蔡锷将军、徐世昌等,但是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她很特殊,起码在那个时代,她是特殊的,我认为她的成功不仅战胜了旧中国,更是战胜了一个时代,她就是宋庆龄先生。先看看历史上对先生有着怎样的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国家名誉主席,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举世闻名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这些评价的层层面是在国家和民族上说的,依然成为人们公认的事实,我不必多说,也说不了什么。所以,对宋庆龄先生的分析,我想从先生本身出发,什么意思?也就是说我要分析的是宋庆龄先生自己这个人,她是怎样的,抛开其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单单把她作为一个父母的孩子,一个求学者,一个工作者,一位妻子,一位朋友,一位革命者,一个逝者等等。下面我便慢慢展开来说。实则宋庆龄先生在走向共和中出现的时间是比较靠后的,她在剧中第一次与孙文先生见面时还是一个小女孩。所以很多分析所需的材料难以从走向共和中获得,多是查找网上。这里我们先说其遇见孙文之前的生活和经历。1893年1月27日,宋庆龄出生于上海。其出生在民国四大家族之一的宋家,家底比较富裕,所以其童年时光相对与其他人来说,还是比较幸福的,虽然那时候其家族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四大家族。而她的父亲宋嘉树是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挚友和同志,其父亲的爱国热情和民主进步思想深深影响了少年时代的宋庆龄先生。宋嘉树对子女的要求也是严格不失爱护,开明而不放纵,为实现对子女“不计毁誉,务必占先”的目标和愿望,宋庆龄先生与她的兄弟姐妹从小便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在宋庆龄十五岁时,便与妹妹宋美龄先生赴美国留学,期间考入了威斯里安女子学院文学系,1913年,宋庆龄先生大学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而后其怀着满腔爱国热情和振兴中华的理想毅然回国,投身于“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的民主革命斗争。求学之时,先生聪敏好学,思路活跃,经常参加学校的活动。她没有辜负其父亲对她的期望,终究是学有所成,而且在其后来的岁月中,更是证明了其父亲让其学习的正确性,这是先生作为一个求学者,一个孩子的样子,我不曾与先生一同求学或是时常心系祖国之存亡,但我能想到先生之豪情于壮志不输同时期的那些个男同胞,当前我也是一位求学者,扪心自问,却难以拿出先生这样的格局或和先生一样自觉承担历史之责任,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这无疑需要巨大的勇气,我敬佩、向往宋庆龄先生的勇气。同年八月,宋庆龄离开梅肯城,启程回国。此前,国内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孙文先生讨伐袁世凯遭到失败后,被迫出走日本。其父亲宋嘉树也改名换姓带着一家老小东渡日本。因此,宋庆龄先生决定在归国途中绕道日本,看望父母。便在日本见到了她深为崇敬的孙文先生,也从孙文先生以及其父亲那里了解到国内政局变化的详细情况,最后决定暂留日本,不久后便担任了孙文先生的秘书,协助孙文先生处理机密书简和日常事务,诸如整理讲稿、起草电文、致函中国各地和南洋的革命党人等等。宋庆龄先生才思敏捷,文笔流畅,工作热情,不怕繁忙,深得孙文先生信赖。孙文先生的革命激情拨动着宋庆龄的心弦,而宋庆龄先生那种新的力量则投入了孙文先生的心灵。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和孙文先生的友谊越来越深,决意和孙文先生结为终身伴侣。她的想法曾遭到全家和亲友的责难。但她不顾家庭阻拦和亲友的非议,由东京著名律师和田瑞在东京市政府办理登记手续,于1915年10月25日在东京与孙文先生结婚,成为孙文先生革命的得力助手和亲密战友。之后孙文先生根据国内局势的发展,决定回国亲自领导革命。回国之后,孙文先生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号召南方义军与“讨袁各派,协同进行,以收群策之效”。此后,宋庆龄先生陪同孙文先生往来于上海、广州之间,协助孙文先生进行革命活动。1918年,孙文先生由于受到反动势力的排挤,被迫辞去大元帅职务,思想上极度苦闷,好像已陷入绝望的境地。宋庆龄先生鼓励孙文先生经验教训,以启发民主,唤醒民众,继续奋进,并协助孙文先生查阅资料,著书立说,研讨三民主义诸问题。同时,仍然帮助孙文先生处理大量机密文件和其他日常工作。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消息传到中国后,宋庆龄先生按照孙文先生的授意,起草致电苏维埃政府和列宁,热情祝贺十月革命的成功,认为有了俄国革命,世界人民便生出了一个希望;五四运动爆发之后,她代孙文先生起草“学生无罪”的援救电报,满腔热忱地支持中国人民这次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列宁派马林来到中国,她在桂林陪同孙文先生,会见了这位共产国际的代表……。总之,孙文提出的一切符合中国人民意愿的任务,不分巨细,不论难易,她都竭尽全力地去完成。在1922年6月的一次军事军事叛乱中,孙文先生于危急之中决定让宋庆龄先生赶快整装离开险地。宋庆龄先生深明大义,认为孙文先生重任在身,应当先行撤离。她以坚强的献身精神对孙中山说:“中国可以没有我,不可以没有你!”孙中山不得已,令五十名卫士全数留守住宅保护宋庆龄,自己化装成出诊的医生,奔往宝璧舰,后又转登永丰舰,指挥部队,讨伐叛逆。宋庆龄先生在此次军事叛乱中几次急中生智,险象逃生,最后终于在朋友的帮助下登上了永丰舰。她后来回忆说:“我终于在舰上见到中山先生,真如死别重逢”。因为此次叛乱,宋庆龄先生不幸流产,所以宋庆龄先生在永丰舰上住的时间不长,孙文先生为了使她早日恢复健康,派人将她安全送回上海。随后,孙文先生也回到了上海。孙文先生晚年的时候,由于过度劳累,在天津肝病发作,仍接见各方代表,谴责段祺瑞的卖国行径;1924年岁尾,又抱病入京,住北京饭店休养,以期早日恢复健康。但病势有增无减,又进协和医院,后转铁狮子胡同行辕医治,均收效甚微。宋庆龄为孙文先生的病心急如焚,守在病榻前日夜侍候,体贴入微。孙文先生在弥留之际,曾对宋庆龄先生说,他有一个愿望,即亲自访问苏联,与革命友人会谈。宋庆龄先生答应一定代替他访问莫斯科。孙文先生在口授了那份已为后世传颂的《总理遗嘱》和《致苏联遗书》之后,还口授了一份家事遗嘱,其中说:“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宋庆龄先生悲痛欲绝,难以自已。孙文先生又以微弱的声音,呼喊身旁的“廖仲恺夫人”。何香凝完全理解孙文先生在生命最后时刻的心境,轻声对孙文先生说:“先生放心,我们一定实行三大政策,抵抗帝国主义,爱护孙夫人,海枯石烂,不会忘记。”孙文先生潸然握着何香凝的手说:“廖仲恺夫人,我感谢你。”接着,孙文先生又支撑着精神,望着宋庆龄先生,喊出“和平……奋斗……救中国”。宋庆龄先生悲泪涔涔,泣不成声。1925年3月12日,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文先生在北京一瞑不视,与世长辞。出殡那天,宋庆龄身穿黑色衣服,面罩黑纱,走在三十万送殡人群的前头。她强忍着巨大的悲痛,没有哭泣,没有流泪,紧闭着嘴唇,显示出内在的毅力和沿着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革命道路前进的坚强决心。孙文先生于宋庆龄先生的爱情是令人羡慕的,向往的。在他们之间,我看到的是爱情本身,虽然他们结为伴侣一事曾对宋庆龄先生的父母的精神带来了很大的刺激,而且宋嘉树先生也因为此事落得一场重病。晚年之时,宋庆龄先生还念念不忘此事地对人说到:“我爱父亲,也爱孙文。今天想起来还是难过,心中十分沉痛。”可以看出此痛之深,可我想先生不会后悔,她作为一位妻子,对孙文先生的爱不可谓不深,在孙文先生遭遇挫折时能给予鼓励,遭遇危难时能知晓孰轻孰重,给与了孙文先生很多支持与心灵的陪伴,所做的事情甚至超过了一个妻子所应该做的。作为其父母的孩子,我认为她也没有做错什么,错的是那个时代的世俗的偏见,还有逃不出那个时代的人。因为追求爱情本身不会有错。宋庆龄先生在早期的革命斗争中,由于受到孙文先生革命精神和高尚品德的影响和熏陶。她对中国革命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的认识也获得了不断提升,进而成长为随时准备献身理想和事业坚定的革命者。孙文先生病逝后,宋庆龄先生肩负起继承孙文先生遗志、捍卫新三民主义和执行三大政策的重大使命。在艰苦的革命斗争岁月里,她以坚定不移的信念,百折不挠的毅力,自我牺牲的精神,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行,与中国人民甘苦与共。宋庆龄先生坚决支持工农群众的革命斗争,推动北伐胜利进军。五卅运动中,她支持成立上海各界妇女联合会,组织妇女开展援助活动;她发起组织“五卅事件失业工人救济会”,救济失业工人;她发表热情谈话,称颂群众的反帝爱国斗争。1926年1月,宋庆龄先生在国民党二大上号召团结合作,共同实现孙文先生遗愿。在宋庆龄先生和与共产党人及其他国民党左派人士共同努力下,大会坚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推延了革命阵营的分裂,为北伐赢得了时间。随着北伐胜利进军,掀起了全国的革命高潮。她频繁参加群众大会,不遗余力宣传三大政策;她在汉口创办妇女政治训练班,培养大批妇女干部;她同何香凝等人组织北伐红十字会,策划战时救济工作。宋庆龄同志的行动,有力地支持和配合了北伐战争。其后,在革命形势最危急的关头,宋庆龄先生毫不犹豫选择了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宋庆龄先生与多名国民党左派成员以及毛泽东、董必武等中国共产党人联名发表通电,予以严厉谴责。7月14日,当汪精卫等控制的武汉国民党中央举行分共会议时,她发表严正声明,宣布与其彻底决裂。在南昌起义中,她被推选为由周恩来同志等25人组成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委员,并担任7人主席团成员。起义当天,她和毛泽东同志等22人以国民党中央委员名义发表宣言,号召一切革命者团结一致,继承孙文先生的遗志,“继续为反帝国主义与实行解决土地问题奋斗”。面对严酷的革命形势,面对国民党军警的搜查和恐吓,她从不畏惧,坚决斗争,表现出追求真理勇于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1931年8月,宋庆龄先生从欧洲归国,之后迅速投入争取民主权利的革命斗争。她得知邓演达被蒋介石杀害的消息后,于12月19日发表宣言,予以声讨:“惟有以工农政策为基础的党才能为社会主义打下基础,才能粉碎军阀的势力并摆脱帝国主义的枷锁。”宋庆龄先生的宣言震撼全国。1932年12月,她联络中外进步人士与知识界、文化界代表,在上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营救被捕的革命者,努力争取释放狱中的“政治犯”,“相信革命一定会建立自己的权利,建立中国的统一、独立和完整”。同盟成立以后,宋庆龄先生充分运用自己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保护和营救了大批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民主人士。宋庆龄先生的努力,对推动抗日救亡、争取人民民主权利的斗争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当然,宋庆龄先生的革命事业当然远不止于此,其后还有很多很多,这里不再一一例举光从以上事迹便可看出,宋庆龄先生无疑是一个优秀的成功的革命家,但我所见,是其在努力完成对孙文先生和自己爱情的承诺。1981年5月29日20时18分病逝于北京。遵照她的遗言,骨灰安葬在上海万国公墓她父母陵墓的东侧。中国共产党、全国人大、国务院为她立碑铭文以表纪念:宋庆龄是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她为国家和人民
本文标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3297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