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述职报告 > 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汇报(精编5篇)
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汇报(精编5篇)【导读引言】网友为您整理收集的“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汇报(精编5篇)”精编多篇优质文档,以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历史文化保护思想汇报总结1历史文化保护2014思想汇报总结()历史文化保护2014思想汇报()第1篇:历史文化保护2014思想汇报尊敬的党组织:我对祖国始终充满热爱,这是一个坚强的民族。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或者是近代革命运动和发生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在这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地面和地下,保存了大量历史文物与革命文物,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光荣的革命传统与光辉灿烂的文化。历史长河不会停息,社会文明飞速发展;不能沉湎在绚丽的古代文明里固步自封,我们必须走向现代化;所以,必须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是一个国家文明的重要标志,对于历史文化遗产来说,文物古迹是它们的生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文物古迹的破坏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经济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当然,重视保护并不是否定开发与利用,我们应该在重视文物古迹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开发与利用,在开发利用中采取相应的对策继续加以保护。按照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将发展与1/17历史文化保护2014思想汇报总结()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相得益彰,这是我们做好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关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保护好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是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不仅可以向世人展示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深厚积淀;又是对华夏儿女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对我们国家、我们民族可产生的巨大凝聚力;做好这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发展我国的旅游事业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历史是人类灵魂的凝结,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是历史的记录与再现,是民族最宝贵的资源之一,保护并发展好,是人们永恒关注的课题。让过去点亮现在,让现在告诉未来。我们今天的辉煌成就与前人作出的种种努力息息相关;故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正确处理好历史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原则,谱写中华文明更加辉煌的篇章,向后代交份满意的答卷。此致敬礼!汇报人:haoword2/17历史文化保护2014思想汇报总结()xx年xx月第2篇:关于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有关工作汇报关于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有关工作汇报(丽水市农办)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市工业化、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逐步加快,部分历史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着挖掘不深、保护不力、利用不当等诸多问题。为加强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利用,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若干意见》(浙委办?2014?38号),并于今年5月9日召开了全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现场推进会。现就我市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有关工作小结如下:一、深入调查,摸清历史文化村落基本现状丽水地处浙江省西南部,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2014年,我市对全市古民居村落和自然生态村落进行了调查摸底。1、丽水古村落概况此次调查共有古民居村落78个,共统计有古民居2417幢,其中建筑结构主要为泥木,砖木、石木次之。古民居(更多好文章请关注)(特定年代民居或特色建材房屋)占地面积747123平方米。按年代分来看,1911年之前建成的房屋1087幢,占45%;1949年之前建成的房屋625幢,占26%;1958年至1965年间建成的房屋297幢,占12%;3/17历史文化保护2014思想汇报总结()1965年至1976年间建成的房屋687幢,占28%。从用途看,1759幢仍旧居住使用,231幢作为旅游,107幢作为经商之用,221幢空臵,有129幢做其他用。从文物保护看,有国家级16-1-幢,省级55幢,市级32幢,县级124幢,各级文物保护的仅占9%。1990年后修缮的402幢,占17%,共投入资金约3亿元。共有户籍人口21564户,65994人,其中居住户数4578户,15329人,居住人口仅占户籍人口的23%。2、自然生态村概况调查显示,我市有自然生态村落78个,有规划保留村54个,占%;55个村已开展过村庄整治工程建设,占%;规划为中心村的15个,占%。共有户籍人数15607户、47369人。丽水自然生态村总体上规模小,这些村所在海拔或高或低,有高山也有平原谷地。近年来,在村庄整治建设中通过村道硬化、垃圾收集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等方面的整治建设,绝大多数自然生态村环境面貌大变样,如丽新乡吾赤口村等获得了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丽新乡黄岭上村等一批村庄也获得市级新农村示范村。二、制定政策,积极探索保护历史文化村落的有效途径一直以来,丽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和利用,特别是近年来,我市提出打造“秀山丽水,养生福地”品牌,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保护历史文化村落的有效途径。4/17历史文化保护2014思想汇报总结()(一)制定规划政策,加强村落保护。将古村落的保护纳入到新农村整体规划中,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如《丽水市关于加快农村危旧房改造的实施意见》,《丽水市古民居保护管理办法》等,避免新农村建设对古村落的破坏。同时,将古村落纳入全市的旅游发展规划中,加强古村落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制定了《丽水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4—2014年)、《丽水市区旅游发展规划》、《关于加快绿谷文化建设的决定》(2014年)、《丽水市“古堰画乡”旅游区规划》(2014—2014年)等。对于历史文化保护村镇,专门制定规划,如《西溪村建设保护规划》等。(二)坚持地方特色,改善人居环境。本着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的原则,把环境整治和保护乡村村落特色紧密结合起来。如遂昌在危旧房改造中坚持自身特色,建设徽派建筑或从其它村落迁建古民居以与原有的建筑相协调。景宁深垟村依托现有石头装点成石围墙、石头路、石门楼、石浴房、石沟渠,打造名副其实的“石头寨”等。(三)坚持适度开发,发展农村经济。在保护古村落和自然生态的同时,也注重开发文化旅游产业。如古堰画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设香樟古埠景点、古街修复改造、河道疏浚、游船码头等26个综合项目。同时,引进行绘画企业,面向社会引进农村手工艺和特色产品展销经营户和市区十大旅游社经营乡村酒吧,初步形成了集油画街、5/17历史文化保护2014思想汇报总结()酒吧街和民俗民品街于一体的多元文化旅游一条街。通过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四)丰富文化载体,提升文化品位。我们坚持将非遗项目的传承作为重要村级文化活动载体,如西溪村传统文化项目采茶灯、板龙灯连续两届受邀参加丽水市国际文化艺术节,成为丽水市农村文化建设的一朵奇葩,另外有龙泉的石马村的茶灯等,既传承了非遗项目,又丰富了文化活动。同时,一大批以村老年协会等组织为龙头的保健操队、舞龙队、腰鼓队、书画协会等纷纷组建起来,群众性文体组织发展迅猛。三、下步工作打算在今年5月9日的全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现场推进会上,省委副书记李强指出,做好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利用工作,是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是彰显美丽乡村地方特色的需要,是全面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需要,是加快推进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我们要以等不起的紧迫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慢不得的危机感,立即行动起来,采取有效措施,加大保护力度,努力把历史文化村落打造成为浙江省农村的“金名片”。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浙委办?2014?38号文件和现场推进会精神,加强我市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我市将认真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6/17历史文化保护2014思想汇报总结()一是出台一个实施意见。《丽水市关于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和利用的实施意见》的初稿已经拟定,明确了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以及具体工作安排和措施,下步我们将召集相关部门召开意见征求会,对实施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并报市委、市政府发文实施。二是召开一次动员大会。为加快推进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适时召开一次动员大会,要求相关部门、各县(市、区)主要领导参会,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工作目标。三是开展一次调查摸底。2014年,我市已对全市的古村落和自然生态村落进行了初步的调查摸底。下步,我们将根据省里的具体工作要求,组织各地对辖区内的古建筑村落、自然生态村落和民俗风情村落重新开展一次全面细致地调查摸底,夯实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基础工作。四是进行一轮分类梳理。根据调查摸底结果,组织人员对全市掌握情况进行分类梳理,并按省里要求,对照申报条件,符合条件的及时上报。五是编辑一本宣传画册。收集全市各地历史文化村落的图片、文字等信息资料,整编成一本宣传画册,与新闻媒体合作,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宣传报道,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良好氛围。7/17历史文化保护2014思想汇报总结()六是树立一批典型示范。对全市各地的历史文化村落,有针对性的挑选一批,按照“保护为主,适度开发”原则,委托专业部门编制发展规划,做到既要保护村庄原始风貌,又要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民居行条件,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成为全市的典型示范。第3篇:武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情况汇报武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情况汇报武威市文物局(2014年2月19日)市规划局:武威是全省的文物大市之一,地上地下文物遗存十分丰富,建国六十多年来的不同历史阶段,地方党政干部和一批有识之士,为保护这座历史古城和文物遗存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即便是十年“文革”动乱期间,武威历史古城和文物遗存的保护也在坚难中进行,蜚声海内外的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就是1969年新鲜农民在雷台下挖地道进发现后,经当地干部和老文物工作者精心保护下来的。十年“文革”中先后发现保护的文物遗存有彩绘铜饰木轺车、六博木俑、汉代医药简等等。当时,县革委会及全县上下有相当一部分干部对保护文物十分重视,从1971年到1977年,县革委会及有关部门先后发出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管理的通知》、《关于加强文物工作的通知》、《关于继续加强对古建筑保护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8/17历史文化保护2014思想汇报总结()作的通知》、《关于加强文物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加强文物保护管理的通知》,所有这些文件的发出,对保护文物起了积极的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武威历史古城和文物遗存的保护进入了黄金时期,在时任县委书记、县革委会主任刘尔能等的主持下,一批文物工作者不计报酬、不计名利、忘我工作,在当时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多方筹措资金,加固维修了武威文庙、雷台、海藏寺、大云寺等一批古建筑。一度时期武威县成为全省文物工作的先进单位。1984年2月,全省文物工作会议在武威召开,武威县文物工作者在会上做了经验介绍。武威的经验为全省文物工作起了引领示范作用。大量的馆藏文物是在那个时候清点登记造册的,铜奔马的复仿制也是那个时候开始的,武威县博物馆荣获全国十佳博物馆的称号也是那个时候获得的。因此,1986年12月,武威市(县级)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可惜的是从1994年开始,由于主政武威的个别领导对保护历史文化名城认识不到位,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加之保护文物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开展了近十年的旧城改造运动。这一旧城改造运动,一方面对拓展城区主干道、改善市民住宿条件、提升城市现代气息、推进地方经济发展起这积极作用,但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使古城区四大街主道上不少古店铺、古建筑被拆除,大量具9/1
本文标题: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汇报(精编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457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