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
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让同学们感受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在恶劣的环境考验下,英雄儿女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创造了人间奇迹。来看看6年级下学期的语文教案吧!欢迎咨询!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3、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重点难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具准备:1.天山风景的图片,《天山景物记》序的音像材料。2、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先做一个思维小游戏,(板书:新疆)齐读,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其实,就在同学们的联想和交流中,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西北风情,并且多少有些向往,是吗?我也一样,一说起山,我就会想起这样一座山,板书“天山”,自然,我就会想起一位的作家——碧野,他写了1非常有名的散文——《天山景物记》文章一开头,作者这样写道:(播放录像)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层次1、在我们这儿,七月是最炎热的夏季,不知道天山怎么样。(板书课题:七月的天山)今天我们随同作家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2、出示:七月的新疆,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齐读)3、这是全文的开场白,简洁明了,却又总领全文,想一想,你感觉到了什么?4、出示有关图片和文字介绍设计意图在学生情绪刚刚调动起来的时候,适时插入一些图文并茂的对天山的介绍,则会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更投入的在课文中去感受去感受天山的美。5、难怪作家碧野说:(生接读……)那就赶紧骑马上天山吧!请同学们自由地,放松地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2、3、4、自然段的第一句话。6、汇报。出示句子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会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再往里走,天山显得越来越美。走进天山深处,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美。(1)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2)原来,上天山不是登上天山的顶峰,而是骑在马背上,从天山之外走到天山深处,记下一路上所看到的独特的风景,你知道,这是什么体裁的文章吗?(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游记”。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就是作者游览的行踪。)7、骑在马背上,从进入天山,一直到到天山深处,一路上,看到了哪些景物?请同学们再一次默读课文。用恰当的词语分别给2、3、4自然段拟一个简洁的小标题,可以是文中的词语,也可以是自己概括的词语。(归纳板书)三、品读感悟,欣赏景点1、每一道风景都在我们心头留下了独特的印象。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抓住某个景点,多读几遍。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2、汇报交流师相机引导品读,指导朗读。重点指导这些句子(1)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2)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3)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的细碎的日影。(4)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设计意图:品与读结合,在反复读中品,在品的基础上进行好朗读训练。在这个环节中,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自读自悟,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根据学生自己的喜好来回报交流,讨论对语句的理解,交流自己的看法,充分体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四、形象感知,感情朗读课文。1、一路上,我们跟随作家碧野,从字里行间里领略了天山的风景,现在,想不想看一看这些美丽的风光呢?(播放图片)2、归纳小结,形成板书五、拓展延伸,积累优美语句。1、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阳光旅行社要招聘一批天山景区的小导游。招聘条件熟悉各处景点,普通话标准,举止文明,待人热情大方。2、先在小组内自由练习,再展示。板书设计4七月的天山走进天山雪峰溪流再往里走森林走进天山深处野花奇异风光天山景生机无限七月情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及过草地的艰难困苦。过程与方法:★抓住文中令人感动的情节,体会人物形象与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情感。★体会文章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反映人物的崇高品质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在严酷的环境考验下,英雄的儿女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创造了人间奇迹。★教育学生学习红军战士为了救助战友、为了革命的胜利无所畏惧、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重难点分析:★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战士的崇高品质。★通过品析结尾处的“群燕南归”图,体会“三人行”的深刻含义。教学流程:一、背景导入,营造氛围。1、了解红军长征的时代背景。2、回顾旧知,引出故事。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文,感知文本。2、浏览读文,理清线索。三、品析文本,感受人物精神。1、走近人物。2、走进画面。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1、课件再次播放一组红军长征图片,感受红军长征的艰难。2、一起朗诵《七律•长征》3、课下通过各种方式了解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感人故事,认识更多令人敬佩的人物。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了解中国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及过草地的艰难困苦。过程与方法:1.抓住文中令人感动的情节,体会人物形象与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情感。2.体会文章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反映人物的崇高品质的写作方法。3.引导学生体会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感受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在严酷的环境考验下,英雄的儿女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创造了人间奇迹。2.教育学生学习红军战士为了救助战友、为了革命的胜利无所畏惧、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重难点分析:l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战士的崇高品质。l通过品析结尾处的“群燕南归”图,体会“三人行”的深刻含义。课前准备:课前查找资料了解红军长征。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背景导入,营造氛围。(一)了解红军长征的时代背景。1.学生将课前搜集的资料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进行交流。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时代背景,尤其是红军过草地的情景。2.教师出示一组红军长征过草地的图片,以此加深学生的了解。(二)回顾旧知,引出故事。1.让学生回忆我们学过哪些有关红军长征的课文,说一说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2.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一个长征故事中,认识更多令我们感动的人物。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自由读文,感知文本。学生自由读课文,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出示阅读提示在反馈交流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力求用概括的语言、条理清晰地讲述。(二)浏览读文,理清线索。学生浏览读课文,思考:1.本文是围绕什么来展开描写的?用一个字来概括。2.文中几次写到了“行”?围绕“行”,全文可以分成几部分?分别写出小标题。(注:两个问题不要同时出示。出示第一个问题后,在引导学生说出“行”后,再出示第二个问题。)分别出示两个问题3.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并出示“三人行”的图示。三、品析文本,感受人物精神。(一)走近人物。课文主要塑造了几个人物?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说说原因。出示问题学生交流中只要简单地说一说人物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即可。(二)走进画面。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最令你感动的画面,并在旁边批注画面中是什么触动了你的心灵。出示阅读提示预设:学生所找到的感人的画面多以指导员王吉文为主要人物,教师要在交流中注重引导学生体会王吉文的品质。画面一:课文第3自然段描写的王吉文背小周艰难前行。引导学生通过关注对王吉文的描写感受其品质:在自己伤势严重的情况下,靠着刚强的意志坚持背战友前行。画面二:课文第10-11自然段描写黄元庆让绑腿的情景。引导学生感受第11自然段的自然环境描写所烘托出的气氛,感受红军过草地的严酷环境对人的威胁。画面三:课文第14-19自然段描写的王吉文轮背小周、黄元庆的情景。引导学生通过王吉文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感受他为了战友勇于牺牲的精神。画面四:课文第20-22自然段描写的小周、黄元庆托王吉文前行的情景。引导学生想象前行的艰难,感受红军战士无所畏惧的精神。画面五:文章结尾处的景物描写“群雁南归”图。引导学生感受:草地上匍匐前行的三个人正像天空中南飞的群雁,群雁要去温暖的南方,而三个战士要摆脱困难走出草地。“群雁南飞”图正是革命战士团结友爱、共同前进、永不分离的象征。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一)课件再次播放一组红军长征图片,以《七律·长征》为背景音乐。(二)课下通过各种方式了解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感人故事,认识更多令人敬佩的人物。出示(三)结合你所了解到的红军长征中的故事和人物,想一想:是什么力量支撑三个人坚定地走下去的?把感想或启发写在小笔头中。出示要求
本文标题: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452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