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区政协协商民主工作汇报【实用4篇】
区政协协商民主工作汇报【实用4篇】【导读引言】网友为您整理收集的“区政协协商民主工作汇报【实用4篇】”精编多篇优质文档,以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关键环节研究【第一篇】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关键环节研究摘要: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针对协商民主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论述,明确了政治协商的新方向。在新的历史时期,要针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利益格局的多元化趋势反映在政治生活中的新矛盾、新特点,针对协商民主关键环节,不断改善党的执政方式,坚定地推进和完善协商民主政治建设。关键词:关键环节;协商;民主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并强调“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这些论述,对推动我国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我国民主政治进程的推进,协商民主最终将成为政协工作创新发展的主要方向。为更好发挥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我们需把握好协商民主的各个关键环节,着力提高协商质量。一、对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科学认识协商民主理论兴起于西方20世纪80年代。协商民主作为一种制度形式,其实质是更广泛地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使人民群众能更好的行使民主权利[1]。协商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基本理念,政治协商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政协各界别拥有参与讨论决策方案的权利,可以有效地影响决策,但并不具有决定政策的权力。通过这种协商,可以有效的把不同党派、不同团体、不同信仰、不同民族等各方面人士的利益表述和政治述求纳入有效的政治参与。民主监督是参政党对执政党及其所领导的国家机关的监督,是人民政协及各党派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提出意见、批评、建议的方式进行的政治监督。这种监督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对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科学内涵的准备把握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我国政治活动中作用的体现,关键在于协商效果的好坏。协商的效果取决于以下关键环节:一是协商的公共性,协商民主所涉问题都是民生大事,紧密联系群众的利益,通过协商把人民意志转化为党和政府意志,真正实现人民当家做主[2];二是协商的大众性,协商是敞开大门听政,不是关起门来议事,需要多渠道听取广大百姓的意见及述求,不能仅局限于少数政治精英人士之间,不然就会失去协商民主的真正意义;三是注重协商的沟通性,协商的形式在于沟通,需要通过讨论、解释、质疑、反驳、甚至妥协来完成,不同形式的沟通是协商不可或缺的因素,也是增强共识的必要方式;四是协商需要达成共识性,协商是把不能确定、有争议和分歧的问题,通过不同形式的沟通交流,最终集思广益达成共识,所以共识性是协商的最终目的。三、对发挥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重要环节的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说明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它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它的产生和发展,是由我国的具体国情、是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做出的历史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独特创造[3]。首先决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要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结果,践行协商民主。其次为更好地促进协商民主的发展,必须不断的丰富协商的形式,不断的探索新的协商方法,使协商民主的视野更加宽阔、活动更加经常、方式更加灵活。现目前主要的协商形式是会议协商,但我们不应该仅局限于会议协商,可通过书面协商、网络协商,甚至现场协商,扩宽协商渠道,让委员们的“说”,变成实地现场的“看”,丰富协商的多样性,增强协商的有效性。最后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的坚持和完善,离不开制度作为保障,好的制度可以有效的促进协商结果更快的转化落实,为保证协商结果落实,必须建立党委、政府和政协三方共同跟踪督办的工作机制,安排专人进行跟踪督查。通过组织视察、调研、走访等方式进行跟踪了解,对一些重要的协商成果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要进行再次协商,从而促进协商成果的深层次转化。参考文献:[1]代吉成,协商政治:多党合作与民主参与的实现途径[J],求实,2006(5)。[2]田晓玉,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性质及关键环节,人民政协报,2014(2)。[3]倪迅,什么是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光明日报,2014(2)。关于开展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报告【第二篇】发挥政协优势推进协商民主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把协商民主贯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全过程,完善协商议政内容和形式,着力增进共识、促进团结。新形势下,在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浓厚氛围中,认真总结基层政协工作经验,深入探讨如何切实提高协商民主实效,更好地发挥基层政协在协商民主主渠道中的作用,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一、目前基层政协协商民主建设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近年来,各地基层政协在推进协商民主建设、健全协商制度和工作机制、发挥协商平台作用等方面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效。以xx县政协为例,近年来,县政协在县委的正确领导、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密切配合下,牢牢把握“团结、民主”两大主题,紧紧围绕全县中心工作和发展大局,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在推进政协协商民主工作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党委、政府对协商民主的重视度在提升。随着党的建设的不断加强,县委、县政府领导对协商民主工作的重视程度逐步提升。近年来,县委经常听取县政协党组汇报,及时研究解决政协工作中的困难和难题,并把协商民主建设纳入总体工作部署,先后下发了《关于支持人民政协履行职能发挥作用的意-1服务全县发展作为履职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心尽力,主动作为,一些便民、利民、惠民项目得以实施推进。3.政协协商民主的制度不断完善。制度建设是协商民主持续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县委、政府不断加强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相继出台了《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实施办法》《加强政协提案办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协也相继建立和完善了《委员履职管理办法》《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规定》《界别小组活动制度》等各项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为推进协商民主工作有序规范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4.政协协商民主的成效不断显现。政协通过提案、视察调研报告、社情民意信息、民主评议、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等提出的意见、建议,越来越得到县委、县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政协的很多意见建议均得到了采纳落实,在实施中收到了良好成效。两年来,先后遴选推荐31名委员担任行政执法部门特约监督员和窗口服务单位行风监督员。组织12名(次)委员参与特岗教师、卫计部门人员、公安消防员等招聘监督和相关部门组织的听证会。组织70名(次)委员参与了对52个执法部门及窗口单位、23个服务行业依法办事、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民主评议活动,在促进行政效能提高、行业作风改善、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推进基层政协协商民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3职能发挥作用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政协提案办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等,这些制度、意见,虽然在规范党委、政府与政协开展政治协商方面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实际工作运作中往往会发生大的偏差,不同程度出现了“自觉与不自觉、主动与不主动、行与不行、落实与不落实”的问题,制度成了开展协商的“必要形式”。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造成一些制度执行不到位,随意性大。4.协商的广泛性还有待进一步拓宽。一是目前政协协商民主的范围,通常都局限于政协常委及部分政协委员中,公民及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的范围十分有限;二是由于政协在乡镇和街道没有基层组织和延伸机构,仅有部分基层委员参与政协组织的活动,乡镇、社区和街道协商民主工作薄弱,缺少有效的形式和载体;三是政协协商民主的形式主要是听取情况通报、调研视察、提案撰写、社情民意反映等层面上,协商的内容多数是部门工作,协商的形式有待于进一步扩展,协商的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大,协商的层次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三、推进基层政协协商民主的几点建议党的十九大强调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为政协推进协商民主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基层政协组织,在推进协商民主工作中,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重点。1.优化协商格局。推进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要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支持、政协主动、各方配合”的协商格局。一-5进各方面的团结合作。3.提高协商能力。一要优化委员结构,把好委员的推荐关,根据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情况,吸收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参加政协组织,增强政协组织的包容性、代表性,提高委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二要加强委员自身建设,组织引导委员认真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学习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理论,掌握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基本功,强化责任意识、大局观念,不断提高履职能力,切实发挥好政协委员的主观能动性。4.完善协商机制。当前,应重点健全民主协商的具体操作机制。要出台与时俱进的相关制度,进一步明确协商的重点内容、主要形式和关键程序,明确各协商主体的权利和责任。特别是对协商议题的提出和确定、协商活动的安排进行、协商成果的报送、协商建议的处理及反馈这四个主要程序,都要逐一明确,让协商工作有制可依、有规可循,切实促进协商民主工作规范化运行。发挥政协优势推进协商民主【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探究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民主形式,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2006年2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指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在党的正式文件中首次提出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并重的论断,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选举+协商”的民主,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与人大的选举民主并重且互为补充。这是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政治建设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创新,党的十七大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新命题,要求“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进一步明确协商民主的重要地位。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积极推进协商民主,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优势所在,也是新世纪现阶段必须肩负的重要责任。一、推进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选择民主政治最初产生于古希腊的奴隶制城邦国家,指多数人的统治,与贵族政治、寡头政治相对立。西方资产阶级扩大了古代民主政治的基础,确立了以普选制和议会制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照搬这种民主制度,结果水土不服,导致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乱,经济衰退,后患无穷。新中国成立前夕,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就认识到,要使中国彻底摆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命运,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就必须发展和加强革命统一战线,把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人士团结起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同致力于建设民主、富强的社会主义强国。并且就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民主政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成立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一政治组织,逐步形成了我国协商民主的基本框架。1949年9月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按照民主原则共商建国大计,协商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立了新中国的国家制度和政权组织形式,这是运用协商民主形式的最初尝试和成功实践。可见,人民政协本身就是协商民主的产物,现代意义上的协商民主实践发端于中国,是由中国的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决定的。建国初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度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协商民主是当时的主要政治形式。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时,毛泽东针对“政协还要不要存在”、“协商还有没有必要”的疑问,明确指出:“人民代表大会是权力机关,有了人大,并不妨碍我们成立政协进行政治协商”,确立了人民政协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地位。在此后的10多年里,人民政协团结各族人民和各界爱国力量,活跃在国家政治生活舞台上,发扬人民民主,发展爱国统一战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
本文标题:区政协协商民主工作汇报【实用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302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