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绪论一、环境监测的概念三、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四、环境标准第一章绪论二、环境监测的目的、分类、内容一、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环境化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地学、环境工程学、环境医学、环境管理学、环境经济学以及环境法学等所有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都需要在了解、评价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各项研究和制订有关管理、经济的法规。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监测其含义可理解为监视、测定和监控等。环境监测通过对环境影响质量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主要包括污染源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性质和生态性能的变化趋势的监测等内容。目前,环境监测已成为一个涵盖监测网设计、采样与分析技术方法、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以及信息管理的系统性学科。1、环境监测的目的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寻找污染源、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二、环境监测的目的、分类、内容2、环境监测的分类按学科性质:化学监测、物理监测和生物监测。按工作性质:环境质量监测和排放污染物监测。按监测目的分类:监视性监测、事故性监测、研究性监测;按监测的目的分类:监视性监测(又称常规或例行监测)⑴环境质量监测(空气、水、噪声)⑵污染源监督监测特定目的监测(又称应急监测或特例监测)⑴污染事故监测;⑵纠纷仲裁监测;⑶考核验证监测;⑷咨询服务监测研究性监测属于高层次、高水平,技术比较复杂的一种监测。包括:⑴标法研制监测;⑵污染规律研究检测;⑶背景调查监测;⑷综评研究监测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服务应遵循的原则:①及时性:解决及时性:一是建立一个高效能的监测网络,理顺环境监测的组织关系;二是建立完善的数据报告制度,有一个十分流畅的信息通道,做到纵横有序,传递自如;三是有一个能满足管理要求的数据加工处理能力;四是有一个规范化的监测成果表达形式。②针对性:即着重抓好环境要素和污染源监视性监测。③准确性:一是数据准确,二是结论准确。④科学性:一是监测数据和资料的科学性,二是综合分析数据资料方法的科学性,三是关于环境问题结论的科学性。3、环境监测的内容以监测的介质(或环境要素)为对象,分为:空气污染监测,水质污染监测,土壤、固弃物,生物,生态,噪声震动,放射性,电磁辐射监测等。※选择监测项目应遵循如下原则:①对污染物的自然性、化学活性、毒性、扩散性、持久性、生物可分解性和积累性等全面分析,从中选出影响面广、持续时间长,不易或不能被微生物所分解而且能使动植物发生病变的物质作为日常例行的监测项目。对某些有特殊目的或特殊情况的监测工作,则要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选择要监测的项目。②需要监测的项目,必须有可靠的检测手段。③监测结果所得数据,要有可比较的标准或能做出正确的解释和判断。1、环境监测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污染监测阶段或被动监测阶段20世纪70年代:主动监测或目的监测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污染防治监测阶段或自动监测阶段三、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2、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一)环境污染的特点1.时间分布性2.空间分布性3.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或污染因素强度)的关系4.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5.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二)环境监测的特点1.环境监测的综合性监测手段: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等监测对象:空气、水体(江、河、湖、海及地下水)、土壤、固体废物、生物等监测数据的处理: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综合分析,涉及该地区的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情况2.环境监测的连续性3.环境监测的追踪性3、监测技术概述(一)化学、物理技术重量法、容量分析、仪器分析(二)生物技术(三)监测技术的发展4、环境和环境污染环境是由大气圈、水圈和土壤圈各圈层的自然环境与以生物圈为代表的生态环境共同构成的物质世界。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所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环境问题:第一环境问题由自然力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又称,如火山爆发、洪涝、干旱、流行病和地震等自然界的异常变化;第二环境问题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是人类目前面临的最为严峻的环境挑战。我国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可归纳为:①大气普遍受到污染②城市附近的水体普遍受到污染③城市固体废物污染普遍④农业面源污染加剧由于滥伐森林、毁坏草原、盲目垦植而使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气候变异等农业生态和自然环境破坏的现象也是相当严重的。环境污染物环境污染物指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生存或造成自然生态环境衰退的物质。大部分环境污染物是由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物是环境监测和研究的主要对象。污染物类别•污染类型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土壤污染物等•污染物的形态气体污染物、液体污染物和固体废物•污染物的性质化学污染物、物理污染物和生物污染物•人类社会活动功能主要考虑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和生活四个方面等产生的污染物。污染源形式大多数污染物是以散逸至大气、排泄至水体或在土壤表面堆积和填埋方式进人环境的。污染源的形式归纳有:按污染源存在的形式又可分为固定污染源和移动污染源;按污染物质排放的时间分类,可分为连续源、间断源和瞬时源等。点污染源线污染源面污染源污染物的化学类别对环境产生危害的化学污染物概括可分为九大类,具体为:(1)元素(2)无机物(3)有机烃化合物(4)金属有机和准金属有机化合物(5)含氧有机化合物(6)有机氮化合物(7)有机卤化物(8)有机硫化合物(9)有机磷化合物污染物质的性质归纳自然性毒性时空分布性活性和持久性生物可分解性生物累积性对生物体作用的加和性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为优先污染物(prioritypollutants)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环境监测的要求准确可靠快速灵敏选择性好三高:高灵敏度、高准确度、高分辨率三化:自动化、标准化、计算机化在野外事故现场测定要求快速、简便4、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优先污染物优先污染物的特点难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累性“三致”物质(致癌、致畸、致突变)毒性较大现代已有检出方法表1.1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名单表中标有“△”符号者为推荐近期实施的名单,包括12个类别,48种有毒化学物质,其中有机物占38种。标准化和标准的实施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所谓标准化,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是:“为了所有有关方面的利益,特别是为了促进最佳的全面经济效果,并适当考虑产品使用条件与安全要求,在所有有关方面的协作下,进行有秩序的特定活动,制定并实施各项规则的过程。”而标准则是“经公认的权威机构批准的一项特定标准化工作成果,它通常以一项文件并规定一整套必须满足的条件或基本单位来表示”。四、环境标准一、环境标准的作用定义:环境标准是标准中一类,它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使生态良性循环,同时又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依据环境保护法和有关政策,对有关环境的各项工作(例如:有害成分含量及其排放源规定的限量阈值和技术规范)所做的规定。作用:执行环境保护法规的基本手段强化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环境规划的定量化依据推动科技进步的动力四、水质标准水环境质量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农田灌溉用水水质标准(GB5084—85)排放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医院污水排放标准(GBJ48—83)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WPB2—1999)甘蔗制糖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46—83)石油炼制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51—83)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87—92)(一)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控制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IV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V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细菌总数大肠杆菌群游离性余氯(三)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按地表水域使用功能要求和污水排放去向,分别执行一、二、三级标准标准将排放的污染物按其性质及控制方式分为二类:第一类污染物是指能在环境或动植物内蓄积,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不良影响者。第二类污染物指长远影响小于第一类的污染物质。(四)回用水标准再生水回用景观水体的水质标准(CJ/T95—2000)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CJ25.1—89)五、大气标准(一)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1996)标准分为三级:一级标准:为保护自然生态和人群健康,在长期接触情况下,不发生任何危害影响的空气质量要求。二级标准:为保护人群健康和城市、乡村的动、植物,在长期和短期的情况下,不发生伤害的空气质量要求。三级标准:为保护人群不发生急、慢性中毒和城市一般动、植物(敏感者除外)能正常生长的空气质量要求。根据地区的地理、气候、生态、政治、经济和大气污染程度划分三类地区:一类区: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区、名胜古迹和疗养地等。二类区: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居民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名胜古迹和广大农村寨。三类区:大气污染程度比较重的城镇和工业区以及城市交通枢纽、干线等。(二)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标准(GB9137—88)(三)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环境标准分类和分级环境标准体系国家环境标准地方环境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污染报警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质量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保仪器设备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三、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一)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二)既要技术先进,又要经济合理(三)与有关标准、规范、制度协调配套(四)积极采用或等效采用国际标准六、固体废物控制标准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4284—84)农用粉煤灰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8173—87)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4285—84)城镇垃圾农用控制标准(GB8172—87)有色金属工业固体废物控制标准(GB5085—85)建材工业废渣放射性限制标准(GB6763—86)七、未列入标准的物质最高允许浓度的估算(一)参考国外标准(二)从公式估算(三)直接做毒理试验再估算常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见附件:环境保护常用法律法规及标准环境监测系统示意监测任务监测规划实验室分析数据分析数据整理存贮网络设计样品采集环境管理、决策机构群众组织监督、咨询(监测中心)监测信息的提供和利用遥感遥测系统现场自动监测站自动数据整理分析超标报警决策建议反馈质量保证质量控制公众反馈公众环境监测追求的目标监测样品的代表性分析结果的精确度和准确度
本文标题:第一章环境监测绪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15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