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初中数学勾股定理教案优秀范例
初中数学勾股定理教案优秀范例下面是网友们为你准备的。我希望你喜欢它。初中数学勾股定理教案优秀范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和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能够灵活运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大胆猜想,并探索勾股定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逻辑推理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出结论获得成就感,培养探索热情和钻研精神;同时体验数学的美感,从而了解数学,喜欢几何。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并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用面积法方法证明勾股定理课前准备:多媒体ppt,相关图片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多媒体课件放映图片欣赏:勾股定理数形图,1955年希腊发行的一枚纪念邮票,美丽的勾股树,2002年国际数学大会会标等。通过图形欣赏,感受数学之美,感受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初中数学勾股定理教案优秀范文2嘴角上翘一、教材分析勾股定理历史悠久,是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结论,称为几何学的基石,在数学学习中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平面几何有关度量的最基本定理,它从边的角度进一步刻画了直角三角形的特征,学习勾股定理是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直角三角形的需要,也是后续有关几何度量运算和代数学习的必要基础。因而勾股定理具有学科的基础性和广泛的应用。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知识;也经历过利用图形面积来探求数学公式过程。如探求乘法公式、单项式乘多项式法则、多项式乘多项式法则等。本节课在学生这些原有的认知水平基础上,探求直角三角形的又一重要性质——勾股定理。让学生的知识形成知识链,使学生已具有的数学思维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和发展。但是这个年龄的孩子的思维偏重于直观。而勾股定理的探究方法虽然很多,但对于八年级的学生,如果直接让探究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学生大多会思考三边之间的一次关系,而较难想到三边之间的平方关系,可能会陷入较长时间的困惑,而且没有教师的指引可能最终都不能走到正确道路上来,为此,从特殊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入手,提出问题,课堂中,注重学生的动手操,引导学生从具体到一般,层层递进,引导学生亲历定理的产生和验证过程,作为以后相关知识的继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让学生经历勾股定理的探究过程,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感受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三、教学目标:1、让学生亲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解决问题、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体会类比、转化、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2、让学生经历实践操作、计算分析、拼图实验的过程,在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让各类型的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发挥自己特长,通过解决问题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老师的介绍,感受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3、能说出勾股定理,并能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问题四、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和简单的应用五、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六、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教师点拨七、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八、教学准备:已剪好的若干个边长为整数的直角三角形、方格纸、几何画板课件九、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发现问题老师:同学们,我们在七年级已经学习过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知识,我们也了解了一些特殊的三角形,你知道的特殊的三角形有哪些?对于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你知道些什么?直角三角形呢?边与边的关系呢?(课件出示)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两人交流讨论,再由代表公布。这是对特殊的两类三角形的回顾,从学生从原有的认知水平出发,揭示这节课产生的根源,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也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目标。二、提出问题Rt△ABC中,∠C=90°,请问:边a、b、c之间有何关系?该如何研究?(教师板书今天的研究目的)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该如何研究呢?测量?还是其他方法呢?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发学生思考,测量后学生不能发现规律,进而引出研究问题的方法:可以从简单的特殊的入手。三、如何解决三、如何解决三、如何解决1、特殊入手——简单的问题1.已知Rt△ABC,∠C=90°若a=b=1,你能写出含c的等式吗?若a=b=2,你能写出含c的等式吗?若a=1,b=2呢?思考:(1)(2)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点?(3)的条件与(1)(2)有什么区别?(1)(2)的结果有什么共同点?c2=2,c2=8能让我们想起什么?学生难以得出时,老师给予适当的提示,可以从面积入手。学生思考,并畅所欲言。学生不难得出平方和正方形的面积有关系,所以引导学生利用面积来探求关系。当老师拥有完美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时候,学生好奇的不仅是老师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更加关心的是老师是如何想到这一方法的,从特殊的简单的入手,是学生容易接受的。让学生体会到当一般性的问题不好解决时,可以先将一般问题转化为特殊问题来研究。从学生认知基础、已有的学习经验出发,将探求边长之间的关系转化为探求面积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觉得解决今天问题的方法并不陌生,增强探索问题的信心和欲望。2、分析方法问题:如何验证以c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否为2?方法2.用网格1帮助你能用上述方法验证问题(2)的结论吗?思考:你有哪些方法知道正方形的面积为8?问题:你能用上述方法帮助解决问题(3)吗?思考:你有哪些方法知道正方形的面积为5?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不难得出。类比边长为1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在网格中得出斜边的平方为2的方法,学生不难想到在方格纸中利用面积得到。当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这个正方形后,采用补、拼、割的办法得出。对于问题(3),当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这个正方形后,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选代表发言。学生类比前面方法,采用割或者补的办法得出。引导学生求这个正方形面积的方法可以又多种,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问题(1)的启发下,得出方法,自己动手实践,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内驱力。展示学生的方法:割的方法,补的方法,平移的方法,旋转的方法,(旋转的方法是正确的,但是它只适应于斜边是整数的情况,况且学生在此时还不会计算斜边的长,因此这种方法没有一般性,如果学生有提到,教师应予以解释。)肯定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而让学生进行总结,把图形进行割和补,即把不能利用网格线直接计算面积的图形转化为可以利用网格线直接计算面积的图形。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3、应用方法问题1.(4)若a=2,b=3.你能求c2吗?思考:你有哪些方法知道正方形的面积为13?让学生自己在方格纸上画出直角边分别为2和3的直角三角形,类比前面的方法,得出c的平方。通过此活动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体现了活动数学的思想。同时也是对割、补方法计算正方形面积做了加深理解。4、观察归纳问题2.梳理上述四个问题的边长,并思考a、b、c之间有什么联系?5、。验证结论问题3.(1)在网格中能验证a2+b2=c2吗?活动:在网格纸上任意画一个顶点都在格点上的直角三角形,并分别以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各边为边向外做出三个正方形,求出此时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学生通过观察表格,初步得出猜想:a2+b2=c2学生活动时,教师要积极的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其中以斜边为边向外作正方形时,另两个顶点位置的确定是这一活动的难点,教师巡视是如果有学生在这两处存在问题的话,教师就以中国象棋马走日,连续走四次所形成的线路图给学生启发。初中数学勾股定理教案优秀范文3教学目标1.在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中,理解并掌握用边、对角线来判定平行四边形的方法.2.会综合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和性质来解决问题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及应用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灵活应用引小明的父亲手中有一些木条,他想通过适当的测量、割剪,钉制一个平行四边形框架,你能帮他想出一些办法来吗?二.探阅读教材P44至P45利用手中的学具——硬纸板条,通过观察、测量、猜想、验证、探索构成平行四边形的条件,思考并探讨:(1)你能适当选择手中的硬纸板条搭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2)你怎样验证你搭建的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3)你能说出你的做法及其道理吗?(4)能否将你的探索结论作为平行四边形的一种判别方法?你能用文字语言表述出来吗?(5)你还能找出其他方法吗?从探究中得到: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2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证一证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证明:(画出图形)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2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证明:(画出图形)三.结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四.用例题例、已知:如图所示,在ABCD中,E、F分别为AB、CD的中点,求证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练习1、已知:四边形ABCD中,AD∥BC,要使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需要增加条件.(只需填上一个你认为正确的即可).2、如图所示,在ABCD中,E,F分别是对角线BD上的两点,且BE=DF,要证明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最简单的方法是根据来证明.作业P46练习1、2题板书设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例题练习教学反思
本文标题:初中数学勾股定理教案优秀范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110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