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会议纪要 > 第四届全国工业发展会议
第四屆「全國工業發展會議」第二分組電子資訊工業發展願景與策略中華民國九十年五月七日1電子資訊工業發展願景壹、發展現況一、發展沿革我國電子資訊工業始於1980年代為國際PC大廠代工,奠立我國組裝工業之基礎。1986年宏碁電腦推出自行研發之80386個人電腦,IBM也於當年決定將PC授權台灣生產,使台灣的PC代工業大幅成長,於是當年擠進全球十大資訊產品生產國,更創造了90年代資訊產業大幅擴張之時期,廠商為加強生產基地,也開始外移東南亞。隨著聯電、台積電奠立我國半導體產業之代工基礎,及世界先進等廠商投入8”晶圓代工,使我半導體產業於1993~1994年在全球IC市場的興起也大幅起飛。由於半導體零組件自給率的提昇,更使我以PC工業為核心的資訊產業邁向垂直整合的階段。我國筆記型電腦始於1990年,但其中之重要零組件的LCD面版,長久以來一直仰賴國外供應,直到1997年中華映管與三菱電機在第三代的技術合作,使我國的液晶顯示器裝置產業向前跨進一大步,不但更開啟了我國液晶顯示器產業的發展願景,更深化我國在零組件自給率的能力。(一)發展實績我國電子資訊工業歷經二十年的發展歷程,已居前全球電子資訊市場舉足輕重的地位。不但締造了全球產值第三位的資訊硬體工業之佳績,零組件之半導體工業也創造了全球第四位之供給重地。2US$M表一年份產業別1999年(我國產值)成長率2000年(我國產值)成長率資訊硬體產業21,0239%23,20910.5%平面顯示器產業840128%3,166276%半導體產業12,51248%22,43479%電腦網路產業1,99413.6%3,44672.8%無線通訊產業414.235.3%983137%資訊軟體產業3,18130%4,13930%資訊家電產業838.4-1,32558%根據表一顯示,我國目前成長最快速之產業為零組件工業之半導體及平面顯示器產業,其次為電腦網路與無線通訊產業。資訊硬體工業之國內產值去年仍維持二位數的成長率。(二)資訊硬體工業成績傲人我國資訊工業主要為以PC為主的硬體產品及其週邊產品,自1995年產值居世界第三位之後,目前已有Desktop、Notebook、Monitor等10項產品居世界第一之佔有率。2000年之資訊硬體產值已達470億美金。我國資訊電子工業成長演變台幣:1999年美元匯率以30:1估算,2000年美元匯率以32:1估算。資訊家電產業統計始於1999年。3(三)全球IPO之採購重鎮我國之資訊產品主要以外銷為主。由於擁有快速的生產因應機制及完整的產業聚落,使得Compaq、IBM、Dell、HP、Gateway、Intel、NEC等國際大廠紛紛來台採購。2000年之採購金額達356億美元,較1999年之260億美元大幅成長37%。除了美系廠商持續以往的採購擴大外,歐洲、日本廠商為提昇競爭力,也加速來台採購形成主要成長動力。所採購之商品也由過去的PC週邊產品,擴大至半導體、通訊、LCD面版及軟體產品等。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0510152025303540Productionvalue19,54325,03530,17433,77639,88147,019Growthrate34.028.120.511.918.117.9199519961997199819992000Source:MIC/III;ITIS;IDB,Jan.2001TaiwanITH/WProductionin20004資料來源:IDB,MIC/IIITop20IPO採購金額資料來源:OCIID/MOEA(四)半導體產業持續成長隨著通訊產業的興起,國際整合元件製造商大幅提高代工比率,及全球半導體市場的高成長,使我國半導體工業在2000年的表現仍舊亮麗。產業產值達224億美元,成長率達68.7%,居全球第四大供給地。其中之IC設計業的36億美元產值及55.3%的年成長率更令人刮目相看。隨著後PC時代的來臨,SoC的興起,IC設計業之重要性也將大幅提昇。11.315.62332.605101520253035199719981999200030.133.739.847051015202530354045501997199819992000資訊硬體產業產值Unit:US$BUnit:US$B我國為IPO重要採購地11.9%18.1%18%38%47.4%41.7%5貳、環境因素一、後PC時代來臨在資訊、通訊、消費性產品的快速整合趨勢下,少量多樣化的產品需求、整合性功能,已成為資訊家電市場的特性。因此,企業如何加強產品、銷售之管理、提昇研發能力、快速因應市場變遷,成為重要的關鍵。後PC時代之資訊家電乃結合資訊、通訊、消費性電子、光電、半導體、軟體等之整合技術,與過去之各別產業,獨立之技術大不同。是立足於過去之產業基礎所發展出來的新興工業。因此必須建構完整的上、下游之產業體系,充分利用大陸的資源,並結合品牌、銷售通路,才能開拓未來的潛在市場機會。二、網際網路潮流興起隨著Internet的風潮,低價化、高功能、大容量的資訊時代已來臨。這些終端設備已不再侷限於PC,各種依特定之小型市場所設計的IA個性化商品呼之欲出。如何快速因應市場需求,適時提供適當之商品與消費者,成為二十一世紀廠商競爭的方法之一。三、產業邁向知識經濟時代隨著全球高科技產業邁向3C整合的潮流,系統整合、嵌入式軟體、高附加價值的技術研發,成為各家廠商轉型的目標。我國電子資訊工業也因全球的科技趨勢,漸漸由勞工密集、資金密集的工業,轉而邁向知識密集的時代。因此,提昇我國之研發技術,落實研發基礎乃是未來發展成為亞太科技技術研發重鎮之開端。四、核心競爭力之移轉資訊軟體產業的發展成果,為我國電子資訊工業奠定了堅強的發展基礎。然如今隨著電腦、半導體、通訊業技術之成熟,我國也漸漸將重心往軟體、通訊、關鍵零組件方面移轉。而在產業具備競爭基礎後,研發能力也隨之提高,接單方式也由過去單純的委託生產,進階為ODM及廣設海外據點,以掌握商機,加強服務廠商之全球運籌方式(GlobalLogistic)。這當中除了製程上不斷創新外,產品的創新更是當務之急。6參、發展策略一、擴大產業聚落範圍『快速、彈性』的中小企業經營模式,是過去我國電子資訊工業的發展基石,也凝聚了各相關產業之完整聚落(cluster),然隨著勞力成本的提昇,後PC時代的技術整合需求,我國企業之觸角也漸漸往外延伸,因此有效地將此聚落擴大並形成,將是因應二十一世紀之多樣少量市場的不二法則。二、加強新興之關鍵零組件產業之建置二十一世紀的資訊科技競賽中,『誰掌握了關鍵零組件,誰就掌握了市場與技術』。我國必須由勞力密集工業轉進知識密集工業,以因應知識經濟新時代之需求。因此,如發展無線通訊之相關元件、光纖通訊之重要元件及光電產業之平面顯示器元件等,成為未來產業發展重點。三、策略性重點產業之輔導3C時代的技術需求,以系統整合、軟體、無線通訊最為重要,擬訂系列的輔導措施從人才養成,重點產品的研究,產業體系的建構著手,才能使我電子資訊工業之體系更行完整化。四、基礎設施之建置與改善發展我國成為亞太科技的研發重鎮,首要改善之一乃為環境設施,如通訊系統的建設,居住環境的改善,多種外語學校的設立等。這些基礎設施是國際大廠可考量是否將研發中心設立在當地的重點因素之一。我國必須考量研發人才之需求,加強這方面之建置,才能吸引國際大廠來台設立研發中心,進而成為亞太地區的研發重鎮。一地難求是廠商投資最大的困擾,如何加速傳統工業區周邊環境的改善,充分利用閒置之設施與土地,是我們另一個需加強努力的目標。7肆、發展願景我國電子資訊工業在過去廿年來,已位居全球電子資訊市場中舉足輕重的地位,不但締造了全球產值第三位的以個人電腦為核心的硬體工業之佳績,零組件之半導體工業也位居全球第四位之供給重地。隨著後PC時代的來臨,網際網路的興起,廿一世紀的資訊科技時代已由過去的電腦時代邁向易使用、易操作、隨時、隨地皆可使用,無遠弗屆的通訊功能的資訊時代。面對這一波新的變革,我們必須善加利用過去所累積的產業聚落資源,生產管理經驗,積極掌握快速變遷的技術趨勢,密切與國際大廠合作,及善用政府之獎勵措施,使我國發展成為亞太科技市場的研發重鎮,並期能在2005年時,以IA工業為核心,發展出更完整的通訊工業,關鍵零組件工業(如半導體、液晶產業)、軟體工業之電子資訊工業體系,並使產值從2000年之567.5億美元,大幅成長為1593億美元。圖一乃是我國電子資訊工業發展之藍圖,為因應資訊革命新紀元的來臨,除了在已具備之基礎上繼續努力外,更需擬訂下列方向作為達成目標之策略。圖一我國電子資訊工業發展願景2000年產業構圖2006年產業構圖資訊工業232億美元(國內產值)IC工業224億美元軟體工業37億美元通訊工業42.5億美元通訊工業183億美元資訊通訊國內自給軟硬整合軟體工業160億美元IC工業850億美元資訊IA工業500億美元(國內產值)•資訊產品家電化•資訊通訊結合•IC比重提昇•軟體革命性變化世界大趨勢LCD工業32億美元基礎材料LCD工業200億美元註:2000年台幣對美元以32:1計算1第一子題:半導體工業全球競爭力之發展願景與策略黃台陽壹、現況說明1.產業發展沿革我國IC產業的發展,如圖一所示,在起始的前15年是靠後段的封裝、測試作為我國IC產業的發展主軸;但之後的15年則因陸續建立不少四吋、五吋及六吋晶圓廠,遂逐步由後段漸向前段發展。至1990年初期,在眾多六吋廠陸續成立運轉後,國內IC工業才開始蓬勃發展起來。1993~1995年間全球IC市場在熱絡景氣帶動下,更興起了八吋廠的投資熱潮。如圖二所示,1994年世界先進成為我國八吋廠的先鋒後,國內十八座八吋晶圓廠亦陸續投入。廠商帶來的高獲利又吸引了更多的IC公司前仆後繼地投入;於是在IC製造業的帶動下,亦促使IC週邊相關產業亦如火如荼地參與盛會。而除了國內的IC業內或業外廠商的積極參與外,國際級的相關大廠,亦開始積極投入台灣市場,為我國IC產業開創了前所未有的燦爛歲月,更將我國IC產業推舉至國際舞台更為重要的要角。198719801974196619961994後段封裝專業設計專業代工專業測試前段製造設計、製造的研發8吋DRAM廠專業代工&DRAM成為產業主力資料來源:工研院經資中心ITIS計畫圖一我國IC產業發展階段歷程2資料來源:工研院經資中心ITIS計畫(2001/03)圖二我國IC產業技術發展策略2.台灣的半導體產業結構國際大廠多以設計、製造、封裝、測試,甚至系統產品等上下游一元化的方式經營。我國廠商則將資源集中於單一產業領域的專業分工且垂直完整的產業結構是我國IC產業與國外最大之不同點。在快速變遷之產業環境,以及日益擴大之資本設備投資額下,由於專業分工具有術業專攻與效率的優勢與符合了產業趨勢需求,這幾年也確實獲得了相當好的成效。3如圖三所示,以我們最異於國際同業的專業分工體系而言,目前國內已有140家的IC設計公司、8家晶圓材料業者、4家光罩公司、16家晶圓製造公司、48家封裝公司、37家測試業者、13家導線架生產廠商…等等,而且有些行業的家數仍在增加當中。如此龐大且綿密之週邊相互支援體系,其實是除美、日之外,為他國所沒有的。雖說多數業者規模仍小,但是在集中資源於各家之專長領域內的情況下,加上中小企業之創業精神,其實發展實力及市場空間仍非常大。晶粒測試及切割長晶晶圓切割設計導線架測試封裝製造光罩晶圓光罩設計邏輯設計封裝化學品CADCAE材料設備儀器資金人力資源服務支援貨運海關科學園區•140•4•16•48•37•8•13•20成品測試資料來源:工研院經資中心ITIS計畫(2001/03)圖三我國IC產業結構(2000年)3.經營實績如表一所示,2000年由於國際整合元件製造商(IDM)委外代工比例的提昇、產能利用率的提高、代工價格的上漲、DRAM製程微縮效應及投資效應顯現的帶動下,2000年我國IC產業產值達7,144億台幣,成長率為68.7﹪,遠高於全球半導體
本文标题:第四届全国工业发展会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137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