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往来文书 > 2022年度最新五四青年节如何发扬西迁精神演讲稿范文5篇
2022年度最新五四青年节如何发扬西迁精神演讲稿范文5篇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Xi交通大学,重温当年轰轰烈烈的“西迁”壮举。以下是网友为您带来的最新的2020年五四青年节如何弘扬西进精神的演讲精选。我希望你喜欢它们。2020最新五四青年节如何发扬西迁精神演讲稿11952年,我进入交大电机系读书,毕业后留校任教。迁校时,我是年轻教师队伍里的一员。在交大读书、工作、退休,已度过了66个春秋。时光流逝,我已经由一个小伙子变为84岁的老人。交大是一棵大树,在黄浦江畔生长了60年,西迁扎根西安又是60多年。回想起62年前的西迁,我仿佛回到了那个火热的年代。当年的交大校园里,流行着一句话:“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我们这些年轻人,写着诗、唱着歌,手里拿着印有“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乘车证,踏上前往西安的列车,一路高唱“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带头西迁的教师中,有许多是早年留学欧美、才华横溢的“留洋”教授。许多人背后都有一大家子人,上有老、下有小。对他们来说,西迁意味着放弃安逸的生活,但他们都经历过旧中国内忧外患的苦难,深深懂得新中国这片教书育人、科学报国的广阔天地来之不易。他们坚定地拥护西迁、带头西迁,义无反顾地来到西安,把根深深扎进了黄土地。张鸿教授是西安交大首任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西迁时,他带着长期卧病在床的妻子和上中学的女儿来到西安。他生活十分简朴,家庭的困难从不向人提起。20世纪60年代初期,他女儿在西安交大毕业时,学校考虑到他妻子需要人照顾,就想让他女儿留校。张鸿知道后说:“爱家首先要爱国,没有国哪有家?青年人应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他最终还是让女儿服从分配去了外省。他是这样教育着子女,也是这样感染着我们年轻一代。电机系主任钟兆琳教授,是我上电机学课时的老师。他在同学大会上发表讲演时说“男儿志在四方”,并带头领唱《毕业歌》:“同学们在校是桃李芬芳,毕业后要当国家栋梁!”那时的情景,一直到今天还历历在目。西迁初期,一批教师在承担繁重教学工作的同时,为支持“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在交大迅速建起计算机、原子能、工程力学、应用数学等尖端的新专业。朱城教授是20世纪50年代初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的博士。西迁后,学校要他负责筹建工程力学新专业。当时条件十分艰苦,为了节省时间,他把黑板搬到家里,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工作,在较短时间内制定出了新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而他自己却积劳成疾,献出了年仅39岁的宝贵生命。学科带头人走了,工程力学专业还要办。唐照千等几位青年教师勇挑重担,迅速投身新专业的发展中。唐照千教授的父兄都是爱国实业家。1980年赴美留学期间,他二哥问他是否愿意留在美国,他的回答是:“我是国家派来进修的,当然要回去!”他把在香港的大哥给他买小轿车的钱,全部用来购买当时国内很难买到的书籍资料、电子元器件等;他用在美国工作时积攒下的9000多美元,用来资助年轻教师出国进修。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他忍受着癌症晚期带来的剧烈疼痛,在病床上指导学生修改书稿,抓紧一切时间工作。为了画好书稿里的一张图,他花了整整两个小时,浑身汗流不止。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通过口述,由妻子和研究生协助完成他主编的手册和文稿,并坚定地表示:“我答应的事情一定要完成!”去世时,他年仅52岁。唐照千在所研究的领域取得的多项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引领和开拓了国内断裂动力学和力学应用研究。他用生命践行了交大西迁人对党和国家的庄严承诺。周惠久院士是金属材料科学家。当年,年近半百的他带着一家六口人全部西迁。早在20世纪60年代,他所创立的“多次冲击抗力理论”是全国高校五项重大科研成果之一。又经过20多年的努力,周老先生领导的低碳马氏体研究项目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该成果198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也是西安交大获得的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校医沈云扉老先生是上海名医,当年已经66岁的他是西迁群体中的最年长者。他把自己在上海徐家汇附近的小洋房送给学校当联络站,带着同为校医的侄儿、侄媳,一起投身大西北建设。至今我的耳边还常常回响着他老人家写下的豪迈诗句:长安好,建设待支援,十万健儿湖海气,吴侬软语满街喧,何必忆江南!这样的故事数不清,也讲不完。当时带领我们迁校的领导和老师们,许多人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们的爱国奋斗精神始终激励和引领着一代代交大人扎根西部、艰苦创业。交大这棵大树在阳光下、在风雨中成长,就像是60多年前从上海同时迁来的梧桐树一样,根深叶茂、郁郁葱葱。我们的老花工胡全贵师傅,从上海到西安,为交大的绿化事业奉献了一生,他对待花木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当他退休要回老家时,有人看到他在校园里转了一圈又一圈,抚摸着他培育长成的梧桐树痛哭失声。他实在是舍不得离开这片奋斗过的黄土地啊。回望西迁,感慨万千。值得自豪的是,我们没有辜负祖国和人民的期望,没有辜负党中央的嘱托,以青春和热血书写了这段难忘的历史,成为交大这棵大树的一部分,在祖国的西部扎根、开花、结果!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管晓宏:西迁精神激励我们为国为民奉献我生于四川、长于陕西,在清华大学读完本科和研究生后,1985年回到西安,任教于西安交大,并从一名普通的高校教师成长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我的成绩得益于母校的教育和西安交通大学的培养。西安交大师生薪火相传的西迁精神,激励我在人生道路上做出正确选择。交通大学从黄浦江畔西迁到古城西安的传奇故事,我上幼儿园时就听父母讲过。西迁人在祖国大西北建设的这所名校,是我儿时就向往的地方。因为历史原因,我只上过4年小学和一年半小学附设的初中班,没有进过中学的校门。我不到15岁就进了建筑公司,先后当过民工、乐队乐手和三个工种的工人,在工地挖过管道沟、锯过大木方、开过塔吊,车过法兰盘,也经历过和电影《芳华》相似的文工团生活。在当工人和乐手的近8年时间里,我自学完了初中和高中的全部数理化课程,还初步自修了微积分、理论力学、电工学等大学课程。1977年恢复高考,我考上了清华大学,1985年研究生毕业。当我得知儿时就向往的名校西安交大要大力推进我正在从事的前沿研究后,我没有留在北京工作,也没有到沿海地区就职,而是选择了到西安交大任教。母校清华大学的领导和老师们得知我要回西安工作,都非常支持我,鼓励我为建设祖国大西北建功立业。初到西安交大任教时,我所在的相关学科,云集了众多享有盛誉的西迁老教授。黄席椿、沈尚贤、蒋大宗、胡保生、万百五、罗晋生、郑守淇,这些在教科书和文献里看到的名字,突然间成了近在咫尺的先生。当我走近他们,感受到他们的人格魅力,了解到他们每个人都有非同寻常的家世和经历,而且他们都是交大西迁大军中的中坚力量时,我对他们更是敬由心生。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电子信息科学技术逐渐成为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西迁的老领导和学科带头人高瞻远瞩,决定尽快创建完整的电子信息学科群,为国家培养急需人才。1958年,交大无线电工程系成立,迅速建设起一批新兴的电子信息学科专业,培养了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包括7位院士,为推动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产业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我所在的系统工程研究所,胡保生、万百五两位教授都是我国自动化和系统工程学科的创始人。胡老师是我们的老系主任和老所长。西迁前,他与母亲一起生活。那时,胡老师的母亲还差半年就从任教的小学退休了,但为了随胡老师按时西迁,她放弃了退休工资,把在上海的房子转让给了邻居,从上海搬到西安落户。他学风严谨,为我国系统工程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严以律己、淡泊名利,多次谦让职称职级,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万百五教授是我国大系统理论与应用领域的先驱,是我们研究室的老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公布的60年来国内最有影响力的15本教材,其中有2本是交大西迁人写的,万老师就是作者之一。万老师是家中的独子,他的父辈是中国卡通片的创始人。1958年,他刚刚过完30岁生日,便与同在交大化学系任教的爱人黄德琇老师迁往西安,把大女儿和小儿子留在上海。爷孙在上海互相照顾,先是爷爷照顾孙子孙女,孩子长大了又照顾爷爷。每次听到万老师谈到儿女,既有愧疚,又有幸福。这就是老一代知识分子“舍小家、为大家”的人生境界和崇高追求。与西迁前辈成为同事之后,我感受到了自身的差距。20世纪80年代末,我申请到了全额奖学金到美国攻读博士。西迁前辈们全力支持我,嘱咐我早日学成回校,报效祖国。在美国留学期间,我从事能源电力系统优化方面的研究,凭借在母校清华大学和西安交大打下的基础,很快发现了关键问题,取得了重要理论成果及每年数百万至上千万美元的经济效益,引起国际同行高度重视。20世纪90年代,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开始走上快车道,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我知道,我国西部的科教发展迫切需要我在国外学到的知识。作为祖国培养的知识分子,我要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让祖国富强起来。西迁前辈的创业精神,召唤着我回到西安交大任教。清华母校的领导和老师们希望我能回清华工作,当他们得知我的选择时,又一次给予了我坚定的支持。我回到西安交大后,一切从头做起。西迁前辈胡保生、孙国基、李人厚教授安排自己的研究生参加我的研究团队,并举荐我担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和系统工程研究所所长。20多年来,我学习西迁前辈们为国默默奉献的精神,一直在一线从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为了配合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我开了几门英文讲授的课程。我领导研究团队提出了能源与电力系统安全优化的创新理论与方法,解决了多个公认难题,为我们国家能源、电力、制造等系统的节能减排和效率提升作出了贡献。我们团队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的资助。2017年,我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西迁精神,是激励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为国为民奉献的精神财富。我们这一代人担负着承上启下、传承西迁精神的重任,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在西迁精神的激励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全部力量。2020最新五四青年节如何发扬西迁精神演讲稿2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广东人。2014年,我从珠江之畔来到古城西安,成为西安交大的一名学子。记得刚到学校,我们上的第一堂课就是西迁精神。那些记录着交通大学西迁历史的一幅幅老照片,那些传颂了半个多世纪的西迁故事,那一张张创造了交大西迁传奇的鲜活面孔,深深地打动了我,也让我不由得思考:是什么让前辈们做出这样的选择?是什么支撑着这些交大人能够“舍小家、为国家”,从繁华的大上海毅然西行?在交大求学的几年里,我被西迁前辈们那种胸怀大局、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怀深深感动。耳濡目染着身边老师在教学、科研上发愤图强、开拓创新的奋斗精神,我终于找到了答案。管理学院教授、我国管理学科的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汪应洛有一句口头禅——“我们交大人做事,就是要站在国家的角度去考虑。”1958年,汪应洛先生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举家西迁,成为西部建设的先行者。在此后的60年里,他与中国管理工程的教育和研究事业紧密相连。他主持完成了十余项国家重大科研课题,完善了我国管理学科的体系结构建设,推动了新中国成立第一批管理学院,为管理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年,汪应洛院士已88岁高龄。在我们眼中,他仿佛从来都不知疲倦,总是扑在科研和教学一线。1994年,他在北京的一场报告会中突然发病,倒在了会场。2001年,他患了结肠癌,但是疾病并没有击倒这位坚强的老人。他每次住院,只要病情稍微好转,就开始在病床上工作。汪先生用一言一行教育和引导着年轻人,感动着每一位学生。2017年,学校组建科技扶贫博士团前往贫困山区。看到报名通知的那一刻,我就下定决心要像前辈们一样,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用所学知识为那里的父老乡亲做点事。带着学校的期望与导师的嘱托,我来到位于陕南的平利县,在离县城最远的正阳镇挂职镇党委副书记。正阳镇地处秦巴山深处,闭塞落后,但是看到乡亲们热情和期盼的眼神时,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在这里干出点实事来。为了熟悉和掌握正阳镇的基本情况,我和扶贫博士团的成员挨家挨户走访贫困家庭,和乡亲们唠家常。大山里交通很不方便,很多时候要走上几个小时山路,才能到达贫困户的家里。有时
本文标题:2022年度最新五四青年节如何发扬西迁精神演讲稿范文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1237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