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冬季密闭猪舍的环境状况及其控制技术
1冬季密闭猪舍的环境状况及其控制技术摘要:随着养猪业的快速发展,冬季采用密闭猪舍养猪的专业户越来越多,这对提高舍内温度、减少饲料消耗、增加养猪效益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有些专业户忽视了其他环境因素的调节与控制,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副作用,影响了养猪效益的提高。冬季密闭猪舍的环境状况直接影响猪的健康及其生长情况,也间接影响了猪肉的品质。因此,在冬季控制好猪舍的环境对于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探讨冬季密闭猪舍的环境情况,提出一些环境控制措施。关键词:冬季;密闭猪舍;环境;控制1引言猪是恒温动物,皮下脂肪较厚,汗腺不发达,其体温调节能力相对较差。肉猪在17-30℃时生长最快,料肉比最低;怀孕母猪适宜温度为22-25℃,仔猪则为28℃,7日龄以内的仔猪更高为30℃[1]。因此,猪对温度的高低非常敏感。同时,高密度饲养,畜合常年暖和潮湿,空气质量差,为某些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如何根据猪的生物学特性,为猪群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和繁育环境显得至关重要。在冬季,温度相对较低,许多养猪场为了能够保持舍内的温度,门窗紧闭,造成了室内的空气流通不畅,引起猪舍内的环境状况严重下降。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碳、氨气、硫化氢等浓度升高,有害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给猪的健康生长带来隐患,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饲料转化率降低,疾病多发,为生产造成较大的损失。特别在密闭的猪舍中,冬季的环境状况更差,为了改善这种现象,就必须找到相应的解决该问题的措施。冬季采用密闭猪舍养猪对提高舍内温度,减少饲料消耗、增加养猪经济效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一些专业户由于过分的强调温度的作用,忽视了其它环境因素的调节与控制,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副作用,影响了生猪正常发育。因此,掌握密闭猪舍的环境控制技术对提高养猪的经济效益是十分重要的[2]。2冬季猪舍的环境现状目前在北方冬季时,一般育肥猪舍不进行采暖措施,造成舍内温度过低,严重影响猪的生长发育。而产房和仔猪培育舍一般采取供暖的措施,如:热风炉、火炉等,但是未来维持2舍内的温度,通常情况下会造成舍内的空气流通不良,有害气体在舍内积累,也会引起舍内的湿度过大。在这种情况下,导致了多种疾病的爆发,影响了养殖场的经济效益。王景芳(1997)报道:高温条件下,高温对生产育肥猪影响不明显;在低温条件下,如3℃±3℃,相对湿度65%-86%时,湿度越高增重越低。LeDiVdich(1994)认为通风可在一定程度上排除舍内水蒸气和有害气体。也有报道:猪舍内部的气温不低于10℃,能得到较好效果;对高水平营养的猪在冬季平均气温6.1℃不影响其增重。黄太器等报道:试验期外界气温平均为-4.1℃;保温猪舍(平均4.2)比外界气温高8.3℃[3]。从报道中可以看出:不采取供暖措施的状况下,冬季不能维持舍内的温度达到要求,因此猪的增重会受到影响。陶秀萍等对武汉地区有窗猪舍内的冬季环境状况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分娩舍内温湿度分别为8.1℃-10.0℃,70%-80%;保育舍呢温湿度分别为5.2℃-7.3℃,83.4%-86.0%,舍内温度均偏低,湿度均偏高,不利于仔猪的生长。通风状况和室内的氨气能符合要求[4]。从以上的试验中可以看出,在冬季北方地区,供暖与通风之间仍然存在着不能达到平衡的情况,对于育肥猪、培育仔猪等的生长发育存在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改善冬季猪舍内的环境状况对于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可以促进我国养猪业的发展。3温度调控温度在环境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肉猪在17-30℃时生长最快,料肉比最低;怀孕母猪为22℃-25℃;而仔猪则为28℃,猪舍内温度的高低取决于猪舍内热量的来源和散失的程度。在无取暖设备条件下,热的来源主要靠猪体散发和日光照射的热量。热量散失的多少与猪舍的结构、建材、通风设备和管理等因素有关。在寒冷季节对哺乳仔猪舍和保育猪舍应添加增温、保温设施[5]。3.1加强饲养管理,做好保温措施管理者应该清楚各阶段猪群所需要的温度范围,并想办法提供可操作的取暖、升温设备。猪对环境温度的高低非常敏感,表现在仔猪怕冷。低温对新生仔猪的危害最大。仔猪若裸露在1℃环境中2小时,便可冻僵、冻昏、甚至冻死。成年猪长时间在-8℃的环境下,可冻得不吃不喝,阵阵发抖;瘦弱的猪在-5℃时就可冻得站立不稳。寒冷对仔猪的间接影响更大。它是仔猪黄、白痢和传染性胃肠炎等腹泻性疾病的主要诱因,还能刺激呼吸道疾病的发生。3在寒冷季节,成年猪舍温度要求不低于10℃;保育猪舍应保持在18℃为宜。2-3周龄的仔猪需26℃左右;而1周龄以内的仔猪则需30℃的环境;保育箱内的温度还要更高一些[5]。猪只的最适温度是:种公猪17-21℃;妊娠母猪l8-21℃;哺乳母猪20℃-22℃;哺乳仔猪29℃-33℃;保育仔猪22℃-25℃;育肥猪19℃-22℃。结合生产实际情况,把握好不同猪群的温度是关键[5]。对于密闭式圈舍,要吊顶棚、厚垫草、适当增加饲养密度、舍内吃食,定时舍外排泄粪尿,利用猪体散热来保持舍内温度做好通风,升温等工作;防止贼风[6]。3.2增强饲养员的责任心饲养员要增强责任心,坚持每天登记各自所管的猪舍和猪群的温度,并做好档案记录存档。必须控制好猪群的温度,尤其是认真做好断奶仔猪舍内的温度调控。不要仅凭温度计来调控温度,要认真观察猪群的具体情况,如睡姿、采食、健康等情况来及时调节温度,使猪群处于最适状态。4湿度调控湿度大小对猪生产性能有一定影响,和温度一起发生作用。如果温度适宜,即使相对湿度从45%上升到95%对增重也无明显影响。空气湿度过高,有利于病原性微生物繁殖,使猪抵抗力降低,易患湿疹等皮肤病;如果过低,也会导致猪体皮肤干燥、干裂;低温高湿时,猪体散热增加,猪感觉寒冷,相应猪的增重、生长发育减慢。猪舍的湿度一般控制在50%-70%为宜[7]。4.1合理通风通风量是衡量猪舍环境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均匀的通风是养猪中所要达到的要求。因此,在实际的生产中要根据不同猪舍的不同条件采取相应措施,并要在保温的前提下进行。最简单的排湿方法是在中午气温较高时,打开门窗,加强通风来排除潮气;抬高产床,使仔猪远离潮湿的地面,潮湿的影响会小得多;增大窗户面积,使舍内与舍外通风量增加;加开地窗,相对于上面窗户通风,地窗效果更明显,因为通过地窗的风直接吹到地面,更容易使水分蒸发[8]。4.2节制用水,保持地面干燥在冬季,室内湿度的增加主要来源于地面的水分蒸发。因此,潮湿敏感的猪舍(如产房、4保育前阶段),应控制用水量,保证猪只在饮水时能够减少水的流失,特别是尽可能减少地面积水。为防猪舍潮湿,圈舍应勤换干土和垫草,训练猪定点排粪尿,确保猪卧的地方清洁干燥。生产中可利用生石灰的吸湿特性,使舍内局部空气变干燥,且生石灰吸湿时散发的热量,还有助于猪舍保温[7]。另外,生石灰吸湿后还有消毒功能。4.3为仔猪提供局部小气候仔猪的生长需要相对较高的温度,在冬季可以考虑为仔猪提供局部的小气候。具体方法是经常将仔猪铺设的木垫板用火炉烤干,或者给生前几天的小猪铺干燥的布或地毯等物,这样使小猪避免在潮湿的铺板上躺卧,对预防小猪腹泻也有一定效果。4.4铺设低温水管低温水管也有吸潮的功能,如果低于20℃的水管通过潮湿的猪舍,舍内的水蒸汽会变为水珠,从水管上流下;如果舍内多设几趟水管,同时设置排水设施,也会使舍内湿度降低[8]。此外,舍内生火炉可以降湿,舍内用空调可以降湿,舍内加大通风量也可以降湿,控制冲洗地面次数和防止水管漏水也可以降低湿度等,猪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采用。5有害气体的调控猪舍内的湿度过高会影响猪的新陈代谢,是引起肠炎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还可诱发肌肉、关节方面的疾病。冬季,规模化猪场由于猪只的密度相对较大,猪舍的容积相对较小而密闭,猪舍内蓄积了大量二氧化碳、氨、硫化氢和尘埃,往往会超标[9]。消除或减少猪舍内的有害气体,除了注意通风换气外,还要搞好猪舍内的卫生管理,及时清除粪便、污水,不让它在猪舍内腐败分解。调教猪到运动场或猪舍一隅排粪便的习惯。干燥是减少有害气体产生的主要措施,通风是消除有害气体的重要方法。5.1切断有害气体源有害气体的产生主要一下几个方面,粪便,污水以及废弃物的堆积。要保证室内的空气质量,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切断有害气体源。猪舍应及时彻底地清理粪尿、污水等废弃物,保证舍内清洁。同时还应全面检查、冲洗和消毒的饮水系统,保证水流通畅,无滴水、漏水现象,保持干燥。垫草要经常更换,防5止有害气体超标。5.2适当的饲养密度增加饲养密度有利于提高舍内温度。一般冬季可比平时增加猪数的1/3到1/2,让猪一头挨一头睡,相互以体温取暖[10]。因为猪多,放热就多,舍温就会得到相应提高。然而密度过大会造成氨气的产生随着温度升高而剧增,危害猪健康。因此应该保持合适的饲养密度。5.3合理的通风换气制度通风换气可及时彻底排出舍内产生的有害气体。一般通风换气应选择在天气晴朗,气温较高的中午进行。这样可以保证猪舍内的温度不至于因为通风而下降很多。5.4粪便处理,增加垫料粪便的处理可以利用双氧水、高锰酸钾、硫酸铜、苯甲酸、乙酸等,它们具有除臭的作用。也可以用4%硫酸铜或2%苯甲酸来处理垫料,均能有效控制或降低氨气浓度。5.5添加微生物在饲料中添加0.25%的嗜乳酸杆菌、枯草杆菌和类链球菌混合物能使鸡群达到最佳生产性能,添加量达到0.5%能有效降低粪便中氨气。5.6优化饲料配方保健养猪指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对亚健康状态的猪机体进行调控,促进其向健康方向演化,阻止其向疾病方向发展。其原则是“扶正祛邪”。扶正就是保持或增强猪自身的抗病能力,又称之为主动保健。祛邪就是减少或消除各种致病因素,又称之为被动保健。此外,合理的饲料配方设计,也有助于降低猪舍内部有害气体的含量。在基础日粮中适量添加合成氨基酸,相应降低粗蛋白水平,既可节省蛋白质饲料资源,又可减少畜禽排泄物中氮排泄量,从而减少猪舍内氨气的含量。增加日粮中非淀粉多糖(NSP)含量,可减少尿氮排泄量,增加粪氮排泄量[11]。目前,除臭应用效果较好的添加剂有沸石、膨润土等硅酸盐类。在生长猪日粮中加入5%的沸石,能提高猪的生长性能,并使氨气的排放量下降21%。通过添加合成氨基酸来降低饲粮蛋白水平以及向猪饲粮中添加非淀粉多糖,对氨气散发量的减少作用与猪排泄物PH值降低有关。据报道,猪日粮中甜菜糖浆青贮料每增加5%,粪便pH值就下降0.4-0.5,氨气排放量大约降低15%。存在于猪大肠中的茶多酚能增加嗜酸菌的数目,猪日粮中添加0.07%的6儿茶素,能降低PH值,减少粪便中腐败化合物的浓度[12]。6消毒调控冬季气温较低,大家往往只注意猪舍的保温而减少了室内的通风换气,从而造成空气中的污染物质大量积聚。所以在冬季,消毒工作不能忽视,要注意对消毒效果的及时调控。6.1合理的消毒程序消毒工作的重点是圈舍、猪只体表、设备、用具、人员、车辆、饲料、饮水及场区等,尤其是圈舍消毒、饮水消毒和带猪消毒,在疫病预防中十分重要,在疫病流行期,特别要重视人员和车辆的消毒工作。空舍消毒时,实施顺序为:圈舍排空-清扫-洗净-干燥-消毒-干燥-再消毒,二次消毒最好是喷雾、喷洒消毒和熏蒸消毒交替进行;猪只7日龄以后可实施带猪消毒,每周2次,育成猪每周3次,育肥猪每周3次;外界疫情严重时每天消毒1次;饮水是传播疫病的重要渠道,首先是在控制好水源卫生的前提下,定期进行饮水消毒。6.2安全、科学地使用消毒剂抗微生物谱广、活性强,不受脓液和坏死组织等有机物质影响;兼备杀灭细菌和病毒的双重能力,自身功能没有重大消毒缺陷;消毒作用产生迅速,组织穿透能力强,其溶液有效作用时间长;对环境和动物无刺激性和腐蚀性,不破坏环境,对人畜均安全;使用方便,性质稳定,不易爆炸、自燃,易储藏、运输和计量[13]。适宜的浓度和足够的用量是保证消毒效果的首要因素。要根据不同的用途,按说明书要求配制;消毒药的用量以能均匀湿润被消毒的物体为宜。消毒药物要轮换使用,用量要根据说明而定,不要擅自加大剂量。消毒前一定要彻底的清扫,喷雾消毒时要使地面像下了一层毛毛雨一样,不能太湿(猪容易腹泻)也不能太干(起不到消毒的作用)每个角落都要消
本文标题:冬季密闭猪舍的环境状况及其控制技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116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