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关于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关于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思考与建议凉州区环境保护局赵志坚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作为建设目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政治文明的高度,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未来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蓝图。党的十七大又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一新理念,作为农业大区凉州区,应该将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纳入当前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为改善石羊河流域环境质量,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奠定基础。一、农村环境现状及成因随着农村经济的长足发展,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有所改观,但农村环境形势还不容乐观,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与农民生活质量改善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城乡工业污水、畜禽养殖业污水、生活污水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部分工业污水、未经处理的生活废水用于农田灌溉或渗透污染水源,严重威胁着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农作物安全。二是未经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严重威胁着广大农民的生活及生产安全。生活垃圾在广大农村地区的简单堆放、填埋,造成垃圾中的塑料等难降解有机物质迅速增加,垃圾在腐败过程中经渗透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部分村庄的垃圾随意堆放公路旁、河道边、房前屋后,既影响村容村貌,也容易产生有害气体污染环境。同时,长期以来农村建设无规划,缺少公共的基础设施,道路缺少硬化、畜禽散养、人畜居住混杂等问题依然普遍存在。三是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农膜等不合理地过度使用,造成土壤板结、肥力下降,水体氮含量增加,富营养化严重,尤其是剧毒农药和生产激素不但破坏了农产品品质,使农产品残留问题突出,而且在大气、土壤、水体间残留短期内难以消减,畜禽养殖特别是规模化畜禽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污染的急剧加重,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面临新的威胁。四是落后的生活方式,尤其是能源利用方式落后,能源利用率不高,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和植被破坏,对生态环境构成威胁。造成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业化进程中产生的各类污染;二是受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造成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三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不强,认识不高;四是农村环保投入严重不足。二、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工作应遵循的原则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新农村建设,要始终贯彻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理念。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改善环境质量,为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始终遵循以下环境保护的原则:一是要把环境保护纳入乡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统筹安排、优先考虑。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到规划、建设、环境友好的高度统一,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多方共赢。二是努力实现环境管理从“末端治理型”向“提前预防型”的战略转变。在新农村建设中,要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切实控制并逐步削减各类污染物直接排放的总量,同时,继续实施污染治理和传统工业改造工程,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改变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习惯,逐步改善农村的整体环境质量。三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根据区情,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环保对策和措施。经济发展较快、环境污染严重的乡镇,要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实行环境优先战略;经济发展较慢、环境脆弱的乡镇,要加大生态保护投入,重点加强农村环保基础设施与环保能力建设。三、对策与措施(一)全力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组织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科学划定和调整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设置水源地保护区标志牌、界桩,依法取缔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建立相关管理措施和制度,建立完善饮用水污染应急预案,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二)严格控制乡镇工业污染。优化调整产业发展布局和小城镇建设规划。严格环境准入,淘汰污染严重的生产工艺和设备,防止“十五小”和“新五小”等企业在农村地区死灰复燃,防止污染由城市向农村转移。狠抓工业企业污染减排,不能达标排放的企业一律要限期治理、限产限排直至关闭。加快工业园区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尽快建设园区污水处理厂,推进农村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开展清洁生产和环境体系认证,促进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三)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监管。大力推进生态养殖,强化养殖业污染防治。对新、改、扩建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要严格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对现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进行限期治污改造。科学划定畜禽饲养区域,居住区与养殖区分离,改变人畜混居现象,改善农民生活环境。鼓励建设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和无害化畜禽粪便还田等综合利用方式,重点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四)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采取技术、工程措施,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引导农民科学施肥。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引导农民群众回收废旧地膜、棚膜等塑料垃圾,防治白色污染。结合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积极推广农田节水技术,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建立节水型农业生产体系。(五)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污水、垃圾污染治理。在黄羊、高坝等乡镇先行试点,建设污水处理厂,对城镇工业和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对居住比较分散、经济条件较差的村镇生活污水,采取分散式、低成本、易管理的方式进行处理。逐步推广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区统一处理的方式,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加强粪便的无害化处理,按照国家农村户厕卫生标准,推广无害化卫生厕所。把农村污染治理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同发展清洁能源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综合利用作物秸秆,推广“猪-沼-果”、“四位(沼气池、畜禽舍、厕所、日光温室)一体”等能源生态模式,推行秸秆还田、秸秆气化、青贮氨化等措施,广泛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逐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六)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为重点,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农村生态环境。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加强对矿产、水利、旅游、道路工程等项目建设的环境监管,努力遏制新的人为生态破坏。南部山区要加快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生态移民工程建设,涵养水源;中部乡镇要加强通道绿化、农田防护林建设和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建设绿洲;北部沿沙乡镇要加强防风固沙林网、封沙禁牧等生态工程建设,严格控制土地沙化。同时在各乡镇村组广泛开展以村庄绿化、庭院绿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要内容的绿色乡镇、、生态村组创建活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七)加大农村环保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农民群众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提高环境意识。广泛听取和解决农民群众对涉及自身环境权益的意见与诉求,尊重农民群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维护农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本文标题:关于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112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