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全市环境监管能力较弱,技术装备落后,人员编制不足,开展工作的
巴中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巴中市环境保护局二00五年九月2目录第一章总论……………………………………………………3第二章“十五”期间环保工作回顾…………………………6第三章当前的环境状况及“十一五”期间面临的环境形势………………………………………………………9第四章“十一五”规划的目标和指标………………………20第五章规划的主要任务……………………………………24第六章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34第七章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363第一章总论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今后五年将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也是减轻环境污染和遏制生态恶化的重要时期。“十一五”期间,巴中市经济社会将会得到快速发展,充分认识当前我市经济发展的环境状况,通过对环境保护的合理规划,紧紧抓住新世纪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充分认识环境制约因素,下大力气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对,走出一条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生态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在人民享受物质文化的同时,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有着重要意义。在“十一五”期间,我们要以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市为抓手,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认真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旅游经济、民营经济”,利用五年时间将巴中市建设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到2008年将巴中建设成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到2010年将巴中建设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市。根据“巴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基本思路”,结合我市环境保护的形势和任务,编制《巴中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一、编制规划的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6、《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7、《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9、《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10、《四川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11、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12、《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条例》13、《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14、《巴中市城市总体规划》15、《四川省重点小流域(巴河)水污染防治规划》16、《巴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基本思路》二、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1、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2、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城市与农4村环保工作齐抓的原则。3、坚持以环境容量控制为主全面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原则。4、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5、坚持饮用水水源保护优先的原则。6、坚持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分步实施的原则。7、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8、坚持前瞻性与可操作性有机统一的原则。三、规划的目标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污染防治及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到2010年,全市生态环境良好,主要污染源基本消除,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以循环经济为特征的社会经济体系基本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民生活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将巴中市建设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和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到2020年,城市和农村环境污染得到全面控制,基本形成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循环经济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形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四、规划项目资金概算及资金筹措本规划共规划项目92个,共需资金14.6012亿元,其中:①争取国债资金3.11亿元;②各级政府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争取达到4.92亿元;③按照“污染者付费、开发者保护”的原则,企业污染治理投入1.46亿元;④新建项目“三同时”投入资金1。0亿元;⑤征收排污费约0.2亿元,污水处理费0.4亿元;垃圾处理费0.13亿元;⑥争取外债0.73亿元;⑦对环保设施承租运营等市场化运行筹措资金0.73亿元;8商请银行贷款1.92亿元。五、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1、加强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建立环境保护监管新机制。2、全面实施环境容量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大环境监管力度。3、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壮大环保产业。4、加大环保投入,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市场机制与政策。5、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建立公众参与机制。第二章“十五”期间环保工作回顾“十五”期间,我市的环境保护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省环保局的指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下,深入贯彻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各项方针政策,加大了环保宣传力度,加强了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强化环保执法,全面实施环境保护目标考核管理,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质量总体上基本保持稳定,部分区域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基本得到遏制,初步探索出了贫困地区生态5脱贫的新路,基本上实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一、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全民的环保意识得到提高一是利用“4·22”地球日和“6·5”世界环境日开展大型的宣传活动。5年来,共开展大型环保宣传50余场次,参加人数达30万人次,设置环保宣传咨询台(站)350余处,悬挂环保宣传标语2500余条幅,印发环保宣传资料30余万份。二是在中小学开展“绿色学校”创建活动,以创建“绿色学校”为抓手,在全市中小学中开展环保知识教育,将环境保护工作做到了“从娃娃抓起”,全市共创建省级绿色学校3所,市级绿色学校22所,县(区)级绿色学校45所。三是积极开展了排污单位相关人员的环保知识和环保法律法规的学习培训。“十五”期间共举办排污单位相关人员培训32期,受培训达1600人次,切实提高了排污单位相关人员的环保意识、法律观念和生态理念。四是在各级党校开设环保课,提高了决策者的环保意识。五是积极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进行环保宣传,宣传报道环保正反典型。通过各种宣传活动的开展,营造了“电视有影,广播有声,报刊有文,公众有行动”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增强了全民的环保意识。二、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十五”期间,完成了64台(套)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建设,完成了27台锅炉废气治理,完成了50台工业炉窑的烟尘治理,累计投资达2541.9万元。到2005年底,全市工业废水处理能力为22600吨/日,工业废水处理率达90.25%,工业废气处理能力为13.22万标立方米/日,工业废气处理率达62%,取缔、关闭了13家污染严重且治理无望的企业。同时,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使工业污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三、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改善人居环境质量。积极开展了以“垃圾、废气、粉尘、噪声、危险化学品、辐射”等为主的城市“六害”综合整治工作。投资12500万元建成了日处理4万吨城市生活废水的巴中污水处理厂,投资3800万元建成了日处理250吨城市生活垃圾的巴中市垃圾处理厂,平昌县污水处理厂和南江县垃圾处理厂已开工建设;积极开展城市油改气和煤改气,提高城市气化率,加强油烟的整治;会同公安、工商、文体等部门对全市的噪声源进行了排查摸底,对超标排污者提出了限期整治方案,在主要交通路口设置了“禁鸣”标志,使城市噪声扰民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2003年全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中取了全省第5名的好成绩,在2004年全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中获得环境质量全省第6名,环境管理全省第7名,再次显示了巴中的良好城市环境质量。四、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严肃整治环境违法排污行为。深入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清查放射源,让百姓放心”、“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中、高考禁噪”等专项执法检查,对违法排污企业、涉源单位、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产生扰民噪声的单位提出了限期整改意见,发出了限期整改通知书,使各种违法排污行为得到了有效的整治。6五、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有效控制了新污染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国务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对所有的新、扩、改建项目严格执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和污染防治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使建设项目管理迈上了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通过严格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有效地防止了新污染源的产生。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十五”期间,全市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面积达到了2104.3平方公里,受保护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7%。加大了退耕还林还草力度,山、水、田、林、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全市的森林覆盖率(郁闭度0.2以上)达到49.8%,累计治理水土流失1772平方公里;积极开展了环境优美乡镇、生态农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人居活动小区的创建活动,巴州区的恩阳镇、玉井乡,南江县的桃园镇,平昌县的涵水镇被省环保局命名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平昌县、通江县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巴州区清江镇塘坝村、通江县城西村、南江县兴马乡被命名为省级农业生态园区,平昌县小角楼酒业有限公司被命名为省级工业生态园区。第三章当前的环境状况及“十一五”期间面临的环境形势一、当前的环境状况(一)环境质量状况1、大气环境质量。“十五”期间,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呈总体下降趋势。与“九五”末比较,2004年城市空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平均值分别为0.023mg/m3,0.021mg/m3,0.055mg/m3,分别下降了11和25个百分点,但仍有个别监测点的一些时段可吸入颗粒物仍超过国家二级空气质量标准,最大超过0.08倍。通江县、南江县、平昌县政府所在地城市及巴城的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或优于二级标准的天数均达到300天以上。总体来说,全市大气环境质量较好。2、水环境质量。南江河、巴河巴州段、巴河平昌段、大、小通江河的水质良好,均满足Ⅲ类水域水质标准,部分次级河流和饮用水水源水质有所改善。2004年巴中市境内主要河流均达到了Ⅱ类水域水质标准,全市尚无Ⅴ类和劣Ⅴ类水质,城市集中饮用水水源地均达到国家相关标准,达标率达到100%,但集镇和农村饮用水水源污染问题仍比较突出,流经城市的河段均不同程度受到污染。3、生态环境质量。7“十五”期间,全市共治理水土流失1772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量由“九五”末的4100万吨下降到2770万吨,但全市仍有5598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尚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占幅员面积的45.4%。2004年,全市森林覆盖率(郁闭度0.2度以上)达到49.8%,比“九五”末增长4个百分点,但森林生态系统呈现数量型增长和质量型下降并存的变化趋势。原始天然林植被面积少,多为人工造林,幼林比重大,生物总量减少,质量降低。4、声环境质量。“十五”期间,全市声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全市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均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交通干线噪声超出国家标准15%。5、辐射、放射环境质量。全市辐射、放射环境质量良好,各类辐射、放射源均得到妥善安全的管理,城市综合电场强度和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均处于正常本底水平。(二)污染物排放状况“十五”期间,全市城镇人口迅速增加,经济高速发展,与“九五”末相比,2004年全市城镇化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全市工业生产总值为16.06亿元,万元工业产值的水耗为105吨,能耗为1.20吨标煤。全市2004年排放废水总量0.44亿吨,COD排放量为2.26万吨,氨氮排放量为0.14万吨。二氧化硫、烟尘排放总量为0.46万吨、0.22万吨。固体废物产生量增长较快,但排放量有减少的趋势,固体废物得到综合利用,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逐年增加,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仍十分低下。农村面源污染日趋严重,90%以上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没有有效的畜禽粪便处理设施,规模化养殖或专业化养殖带来的污染问题渐趋突出。(三)环境保护能力“十五”期间,在国家环保总局和省环保局的大力支持,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全市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污染防治能力。城市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得到提高
本文标题:全市环境监管能力较弱,技术装备落后,人员编制不足,开展工作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111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