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 【通用】小学数学教案范例5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通用】小学数学教案范例5篇作为一名无私的教师,我们经常需要使用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网友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精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小学数学教案1教学目的: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了解加减法的联系,掌握十几减9的运算技能。2.能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十几减9这一数学问题的大致过程。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4.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法。5.在他人的鼓励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计算十几减9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教具学具:课件小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故事导入:今天是兔妈妈的生日,兔哥哥兔姐姐兔弟弟准备为妈妈庆祝生日。他们来到大街上,各自去买一些东西。兔弟弟到了小猴开的一家“水果超市”,看到又大又红的桃子,开心极了,就对小猴说:“猴哥哥,我想买一些逃。”小猴说:“可爱的小兔,我只剩下一盒桃和这3个桃了。你想买几个桃?”兔弟弟说:“猴哥哥,我想买9个。”小朋友,小猴一共有几个桃?兔弟弟要买几个?你能把这些告诉同学吗?(学生交流)听了×××说的,你想提什么问题?谁能用三句话连起来说。(指名说)你们能用一个算式把小猴买桃的事表示出来?(学生回答后板书:13-9=4)那小猴是怎么从13个桃里拿出9个给了兔弟弟自已还剩4个的?让我们一起做一回小猴吧!二.主动探索,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1.个体操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操作。以小棒代桃,先摆10个,再摆3个,在13个桃中拿出9个可以怎么拿?参考资料,少熬夜!2.小组合作。边操作边说。3.班级交流。你组什么好办法请介绍听听?(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边操作边交流。)4.你最喜欢谁的方法,为什么?5.运用方法解决问题。如果小猴只有12个桃,兔弟弟买了9个,还剩几个?板书:12-9=□请你用自已喜欢的方法计算。有困难的可用小棒摆摆。那如果小猴有16个桃,兔弟弟买了9个还剩几个?板书:16-9=□,你是怎么算出来的?三.巩固深化,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兔弟弟买了桃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看到兔哥哥买回了方糕,买了几块方糕?谁能用算式表示出来?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兔姐姐买了一些黄瓜,有几条?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请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这时,妈妈出来了,看到孩子们这么乖非常高兴,就拿出三个苹果奖励他们。小朋友你想得到老师的奖励吗?你只要答出苹果上的两道题那那个苹果就归你了。9+2=9+5=9+9=11-9=14-9=18-9=这三组题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说,后交流)(显示蚂蚁图)看,谁来了?他呀想跟我们玩游戏呢?你知道这个游戏怎么做的?(游戏)海洋里的鲸鱼也来凑热闹了,他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题目,要考考我们呢,你们有信心通过吗?做了这些题,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同桌互说,后交流,学生谈自已的发现教师随机揭题:十几减9)你们的发现太棒了,希望以后有更多更精彩的发现。看,兔妈妈捧着一个大蛋糕走来了,你发现蛋糕上插着什么?能用几句话告诉大家吗?同桌列式。四.今天我们一起参加了兔妈妈的生日活动,在这个活动中你有学到了什么?小学数学教案2详细介绍:教材分析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小学数学二年级的内容。要求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按照课程要求,要让学生了解米尺,懂得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教学思路参考资料,少熬夜!1.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认识厘米的教学,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估测周围事物的长度,去调查厘米在生活中的运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2.合作探究,发现知识,形成技能。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取,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本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在尺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用手比画1厘米的长度,闭眼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l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来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2厘米、3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其次,在探究用厘米量、用厘米画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获得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3.加强估测,发展空间观念。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教学时,教师通过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l厘米以及对周围物体的长度先估计、再量一量的活动,使学生在比照中积累经验,形成初步的估测能力。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l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量线段的长度。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4.培养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难点:建立正厘米的表象;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以及可度量长度的物体若干。教学过程参考资料,少熬夜!一、联系生活,统一认识。1.找原因。小猪能能可能干啦!有一天,它帮妈妈锄地。它干了一整天,饿极了。晚上回家吃了2碗饭。第二天,它又干了一整天的活,到了晚上,它吃了8碗饭。这可能吗?(碗有大有小。)2.量课桌。(1)让学生选择一个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文具盒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不一。)3.师:大家说得都对,但为什么所说的数不同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量的结果一样呢?(大家都用同样的工具去量。)4.导入揭题:你们的办法真妙!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我们通常用什么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尺子。)今天,我们就要认识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这一环节密切联系生活导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五花八门的答案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找原因、量课桌这样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也吸引学生对新知学习产生兴趣,对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引起重视。]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探究一:认识直尺1.出示米尺,让学生观察,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或老师发给的米尺,仔细瞧瞧,你发现尺上有些什么?2.指生交流,相机引导学生认识刻度数、刻度线、刻度0。探究二:认识厘米1.看一看: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来听一听电脑博士的`介绍。(多媒体动态显示尺上1厘米的线段,并说明:从刻度0到刻度l,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请大家拿出尺子,好好看看,土厘米有多长?2.比一比:你能用两个手指比画出1厘米大约有多少长吗?(师做拇指与食指比画状。)3.记一记:请小朋友看看这一段距离,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4.找一找:(1)你还能在尺上找到其他的1厘米吗?学生自由回答,要求说清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也是土厘米。参考资料,少熬夜!(2)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同桌交流后汇报。(手指的宽、牙齿的宽、橡皮的厚度、扣子的直径等。)探究三:认识几厘米1.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2.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画一下2厘米大约有多长。3.小组活动: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你还能找出其他的厘米数吗?4.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相机点明: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凡匣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这一环节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认识厘米,形成表象。他们在从尺子上、从周围物体中找1厘米的比照与估计中以及寻求多种答案的过程中,体验了l厘米、几厘米的具体长度,形成了初步的估测能力。自始至终,他们都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在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他们获得了知识,丰富了经验,培养了能力。]三、实践应用,练习巩固。(一)学习用厘米量。1.量整厘米数。(1)尝试测量同一学具。出示书上量一量的主题图,要求学生按图上的方法量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师留意不同量法。)(2)交流测量结果,说说你是怎么量的。(3)实物投影演示正确量法与错误量法,进行辨析比较。(4)小结:量一个物体时,可以把尺子o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5)口答想想做做第1题。(媒体出示,关键处闪动识别。)(6)学生填写书上量一量中的铅笔长、线段长。2.量非整厘米数。(1)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两条线段(红线段与蓝线段),要求男生测量红色线段的长,女生测量蓝色线段的长。参考资料,少熬夜!(2)交流:男生可能说红色线段长8厘米,女生可能也说蓝色线段长8厘米。(3)比较:红色线段和蓝色线段一样长吗?(电脑验证不一样长。)(4)辨析:红色线段的长是8厘米多一些,蓝色线段的长是8厘米少一些。(5)指出:像这样的两条线段都可以说是大约长8厘米。以后我们遇到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不正好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看它最接近几厘米,就说它是大约几厘米长。(6)量一量,,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题。)(7)学生活动:先估计,再量一量。(想想做做第4题。)先完成的小组还可组织估计、测量其他物体的长度。交流反馈,追问:你是怎样进行估计的?相机表扬用身上的厘米尺去解决问题的学生。(二)画整厘米的线段。1.学生尝试画一条4厘米的线段。有困难可以看书自学。2.指生上台示范画,要求边画边说画的过程。(注意肯定其他画法。)3.检验:用尺量一量所画线段是不是4厘米。4.练习:(1)想想做做第5题。(指生板演,同桌互相检验。)(2)想想做做第6题。(鼓励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这一环节可谓学以致用。学生通过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等活动对厘米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对厘米的用途也得到了充分的体验,其估测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更可贵的是,他们尝试着独立解决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与小伙伴合作解决问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四、总结延伸。1.师:通过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2.布置延伸作业。(1)回家后,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2)课后调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作单位的。[这一环节与课的开始相互照应,使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大社会成为小课堂的延伸,成为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大舞台。]附:教学小资料参考资料,少熬夜!人们在文化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从他们的生活环境中选取计量单位的。例如,以成年人足的长作为英尺,以手指关节的长作为英寸,以千步作为里等等,这样确定计量单位,显然缺乏合理性。1790年,法国的一位科学家他雷兰提出了制定一个世界各国通用单位的建议。1795年,法国的学者取得世界各国的同意,把地球子午线上从北极到赤道的长度的一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的单位,叫做l米。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测量了整整七年,实际还只是仅仅测量了西班牙的巴赛罗纳和法国的敦刻尔克之间的距离。通过计算得到了最初的1米。后来1960年的国际会议规定:一米为氪(K8)原子在真空中发射的橙色光波波长的165076
本文标题:【通用】小学数学教案范例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1101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