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会议纪要 > 十一届三次会议提案选编
十一届三次会议提案选编(二)福州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办公室二○○九年一月1目录45、092064关于建立社区首诊负责制规范双向转诊制的建议(罗枫)…………(02)46、092049加大对本市本级医疗卫生投入的建议(张焰)…………………………(07)47、092072搞好“家园清洁行动”的几点建议(林端章)…………………………(10)48、092074拓宽职教人才之路职专生也应享有保送高校权(林无)……………(13)49、092092汶川地震对福州市中小学防震减灾教育的启示(车云)………………(15)50、093003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管理的建议(市农工党)……………………………(20)51、093004关于福州市未成年人医疗保险亟待健全的建议(市农工党)…………(24)52、093011关于组建福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建议(市民盟)……………………(28)53、093012关于农业专项资金规范化管理的建议(市民革)………………………(30)54、093015拓展榕台文化交流推动福州文化发展(市民革)……………………(33)55、093024关于建立我市新型农村基本养老制度的建议(市致公党)……………(37)56、093026关于维护和保障我市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的建议(市民建)…………(41)57、093028关于规范管理我市小学生托管业的建议(市民建)……………………(45)58、093033当前我市法律援助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建议(市民进)……………(48)59、093036我市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市民进)…………………(51)60、093048增强街道(社区)办事处对物业管理公司的管理作用(陈遵诚)……(53)61、093053关于提高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的建议(项秀娥)…………………(56)62、093055关于加大我市老年公寓建设力度的建议(林枫)………………………(58)63、093065关注农村妇女卫生工作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祝立)……………(61)64、093068关于推进我市慈善事业发展的建议(翁秋琚)…………………………(66)65、093127关于实现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公积金全履盖的建议(林锋)……………(70)245(092064)关于建立社区首诊负责制规范双向转诊制的几点建议罗枫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机制是促进城市卫生资源合理配置,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途径。社区医疗机构首诊制,是让常见病和多发病首先到社区医疗机构就诊。双向转诊制,是社区医院机构与区域内大中型医院签订协议,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小病”在社区治疗,大病转向大中型医院,而在大中医院确诊后的慢性病治疗和手术后的康复则可转至社区医疗机构。近两年来,福州市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做了大量的工作,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开展了专项检查整治,卓有成效,但仍存在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首诊制、双向转诊制难以落实的问题。据调查显示:1、福州市大型医院门诊患者中80%解决的是常见病和多发病,门诊治疗人满为患,而大型医院往往靠不断扩大规模来提高对大大小小病人的容量,优质资源浪费严重。而处于卫生服务网底的社区医疗机构,因卫生资源配置少而落后,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临床医生比例不到20%,全科医生紧缺,很少有患者问津,使基层医疗卫生网的萎缩甚至难以为继。如此造成医疗资源不合理及不公平进一步加剧。2、虽然社区医疗机构与二级以上公立医院之间普遍就“双向转诊”签约,而从实际效果看,多是流于形式,从社区医疗机构向大中型医院的“单向转诊”有一部分,而在大中型医院确诊后的慢性病治疗和手术后的康复转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更不多见。原因既有来自患者自身对社区医疗的不信任,也有来自医院本身对既得利益的追求,对老百姓来说,常见病和多发病到大中型医院就诊,往往不仅是舍近求远,而且小病大费用,而造成医疗费用大幅升高,经济负担加重。大中型3医院为既得利益不愿转诊到结对子社区进行就诊或康复,这就影响了社区医疗机构继续由下至上转诊的积极性,使社区的危重病人没有及时转诊而造成延误治疗的最好时期,导致病情恶化甚至死亡,如此也造成了医疗资源不能合理配置、医疗纠纷增多的恶性循环。只有尽快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建立大中型医院帮扶社区医疗机构的区域医疗服务体系,健全医疗卫生“两级构架”体系,完善社区首诊制、双向转诊的机制,才能“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促进因病施治、合理就医,缓解“看病难”矛盾,而且可以降低医疗费用,解决“看病贵”问题,同时可以盘活医疗资源,分流病患,提高综合医院的效率和服务质量,惠及基层百姓。为此建议:一、综合利用医疗资源,资源共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除了按标准配备医疗仪器、设备外,其他特殊医疗仪器、设备和特殊检验设备可通过与就近的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合作来解决,使城市卫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二、建设信息网络,畅通双向转诊通道。通过信息平台,为医院与社区医疗机构之间搭建方便、高效和连续服务的一条转诊就医的绿色通道。信息网络分内网与外网。内网上传医疗信息(医生、患者、疾病治疗等),便于双向互利的共享信息,提高转诊诊疗的连续性;外网公开双向医生信息,让转诊病人直接了解转诊的医院、社区基本情况和医生诊疗水平,使转诊可以直接转到医生或专家那里,从而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体系。三、建立首诊负责制和规范双向转诊的制度保障。1、建立社区首诊负责负责制。社区医疗机构对接诊的常见病、多发病及诊断明确的慢性病应执行首诊负责制。社区医疗机构挂号应实行免费或低收费,与综合医院形成一定的价格差距,从而通过市场杠杆实现社区医生的首诊制。2、健全双向转诊责任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不能确诊的疑难病、4危重病和急慢性传染病患者等符合上转条件的患者,征得患者本人同意的基础上,向协议医院转诊。协议医院对病情稳定、需要康复治疗,以及所接诊的常见病、多发病病人等符合下转条件的病人,向社区转诊。医院各临床科室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签订责任状,必须承担起本部门快速接诊、定向转出的责任,对因推诿转诊而造成的医疗纠纷实行问责制,同时实行激励机制,对执行责任制好的个人或单位予以经费奖励。3、将转诊率作为评审社区医疗机构和二级以上公立医院的标准之一。规定社区医疗机构转诊率应达到百分之多少,同样将转诊率也作为大中型医院评审、复审的必备条件。4、规定,各医院都必须建立双向转诊的绿色通道和制定合理的转诊流程,首先要在门诊大厅明显位置设立“双向转诊服务台”,并公布服务台的位置、联系人、联系电话和接待时间等;其次是各医院对社区医疗机构转来的患者实行优先就诊、检查、交费、取药,优先安排住院,对于协议社区转诊的急危重症病人免收救护车接送费;再次,转诊患者住院期间,医院要适当安排社区医院机构转诊医生参与住院查房和病例讨论,提供无缝式医疗管理。四、解决社区医疗机构人才问题,为首诊负责制和双向转诊制提供人才保证。社区医生必须是高素质的全科医生,在疾病鉴别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水平,才能区分大病转诊与小病留治在社区,因此应改变现有对社区医疗人员的帮扶和培训多流于形式的现状。1、要加大政策倾斜和经费投入的力度,解决医务人员的待遇和职称等后顾之忧,如吸引大学专业毕业生到社区医疗机构工作,为他们解决职称、待遇和业务发展等问题,让社区引进、留住高素质人才,使社区医疗机构持续健康发展。2、推行帮扶指标化,提高社区医疗服务水平。由协议医院为社区5医疗机构提供业务技术指导和培训,优先带教社区医务人员,并将此项工作量化标准,作为评审大中型医院的一个指标,以提高社区医疗服务水平。3、建立二级以上医院医生定期到协议社区坐诊、将新分配到二级以上医院的医生派到社区轮转、返聘二级以上医院的离退休医生到社区医院任职等一系列长效机制和管理机制。4、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全科医生。在大学开设全科医学专业,并把它作为与内科、外科并列的二级学科,不仅要培养全科医生,还要为全科医生的培养积蓄师资力量。5、医院转岗人员补充到社区医疗机构人才队伍。随着大中型医院的门诊量的下降,可以将综合医院的转岗人员补充到基层医生队伍中去,形成良性循环。五、出台医保配套措施。1、将社区医疗就诊费用纳入医保范畴。社区医疗机构不纳入医保,患者就不愿到社区卫生机构就诊,客观造成社区医疗服务点资源空置的情况,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初衷、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就难以实现,为避免出现社区居民因医保定点机构的限制而舍近求远,继续在大型综合医院看小病,可以将社区医疗的就诊费用统一列入医保范畴,按医保政策享受医保待遇,将国家的医保惠民政策让更多的群众受益。2、实行门诊和住院统筹的医保政策,同时调整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政策,按照医疗机构分级设立住院和门诊报销起付标准和最高支付限额,降低社区卫生服务就医的报销门槛、提高报销比例。3、参保居民确需转入上一级定点医疗机构治疗的,由首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出具转诊证明,无转诊证明者费用自理,急诊不受上述限制。4、对住院实行“下转上”,起付费只补差,“上转下”,不再收取起付费的办法。6六、推行社区“一免三减一优先”政策和单病种最高限价。即免收挂号费,减免10%住院床费、10%物理检查费、10%实验室检查费,患者优先就诊和安排住院,选择部分病种实行医疗费用最高限价。这些措施的推出,必将有助于减轻参保居民的医疗负担,让城镇参保居民真正受益,又能吸引居民“小病”在社区。七、加强宣传和引导,增进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了解,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认同度、支持度。746(092049)加大对市本级医疗卫生投入的建议张焰一、加大对医疗卫生投入的意义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是重大民生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全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确立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落实公立医院政府补助政策,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二、我市医疗卫生投入现状(一)对医疗卫生的整体投入不足。卫生总费用即卫生保健总支出,反映国家(地区)一年内全社会用于卫生服务的资金总额。卫生总费用由三部分组成:政府预算卫生支出(政府投入)、社会保险及其他卫生支出(社会投入)和个人现金卫生支出(个人投入)。其中,政府预算卫生支出(政府投入)是指各级政府财政支出中用于卫生的全部资金投入,包括对医疗服务、社区卫生、公共卫生、医疗保障、农村卫生、中医药、爱国卫生等经费投入。近年来政府投入的绝对数虽然逐年增加,但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却逐年下降,居民个人卫生支出的绝对数和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据统计年鉴分析,近年来我市经济高速增长,财政总收入每年均有15%以上的增长,特别是近三年,我市财政收入增长幅度达20%以上,虽每年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增长8也达到12%以上,但安排用于医疗卫生的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份额较少,占每年财政总支出不足4%。医疗卫生事业经费投入的不足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形成巨大的反差。(二)对市本级公立医疗机构的投入不足。政府目前对公立医疗机构投入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近年来市政府所增加的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主要是投入到农村和社区卫生中,特别是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来,加大了农村医疗补助,从2008年市本级财政专项经费安排情况看,在预算安排医疗卫生经费中,对市级医疗机构投入仅占总经费14%;据卫生财务年报资料显示,2001年至2007年,我市医疗机构财政补助占医院总收入的比重年平均不到10%,具体为:2001年13.6%、2002年11.91%、2003年8.62%、2004年8.43%、2005年7.95%、2006年7.69%、2007年10.24%。同时据统计,近五年来我市政府对医疗机构设备的投入只占医院购置医疗设备总金额的12%,对医疗机构基建项目的投入仅占医院建设的40%,医院建设经费大部分由医疗机构自筹。低水平的财政补助政策从客观上导致医疗机构
本文标题:十一届三次会议提案选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086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