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灰雀》教案教学设计 (2)
《灰雀》教案【教材分析】《灰雀》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的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本课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发展的进程。男孩的语言和行为已经告诉列宁,灰雀的消失与他有关;如何使孩子认识到将灰雀捉走是错误的从而自愿将小鸟放回来,需要循循善诱。整个过程,列宁没有责问,没有说教,仅是借助一句“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的感叹,让孩子内心受到震动,从而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孩子的诚实可爱,列宁对儿童人格的尊重和爱护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处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阶段,他们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优势。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中应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了解课文的梗概,教师帮助总结。本课对话较多,且人物形象鲜明突出,小男孩吞吞吐吐的话语和坚定的语气,列宁对鸟儿不见了的着急、担心的心情,和他在隐约知道事情真相后对小男孩的循循善诱。都可以在“读”中体现出,分角色朗读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教学中,应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又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读出人物的心理状态。【教学目标】1.能正确认读10个生字,正确读写12个生字。掌握“郊外、养病、跳动”等词语。2.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明白要爱护鸟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列宁对男孩的关爱和教育,渗透保护鸟类的教育。教学难点:从人物的语言及神态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列宁对灰雀的的喜爱之情。【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阅读有关列宁的资料。【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图片导入1.【出示灰雀的图片】,大家觉得这只小鸟可爱吗?你们知道它是什么鸟吗?它呀,每天都会在公园里的大树上唱歌、跳舞,直到某一年冬天,有个人来了。2.【出示列宁图片】同学们,看看这是谁?有谁能给我们大家介绍介绍他?(学生起来交流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真是个了不起的人,他怎么会跟灰雀扯上关系呢?学了这篇课文,你就知道啦。二、初读课文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特别注意读准生字,读通课文。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小组讨论理解词义。(师巡视,点拨)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在读的过程中给课文标上自然段,把课文读通顺。课件出示:nínghuàxiōngpúrěyǎng灰雀列宁白桦树养病胸脯惹人喜爱仰望zhāhuòzhěxīchéng面包渣谷粒或者冻死可惜肯定诚实4.指名读词。去掉拼音再读。重点指导读准“白桦树、惹人喜爱、面包渣、或者”。(课文中有些字虽不是生字,但在朗读中学生容易出错,如白桦树的“桦”)5.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别人读得更好。三、初步探究1.(播放影视课文《灰雀》)学生边看边思考:课文提到了哪些人?写了一件什么事?(提到了列宁和一个小男孩。这篇课文写了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2.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具体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的?(2~13自然段是具体写这件事的。)3.第1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你从中了解到了什么。(列宁在公园里散步,看到了三只灰雀,他很喜欢灰雀。)(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哪几个词语用得好?课件出示: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课件出示【灰雀图片】,展示并指导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3)你从哪里看出列宁喜爱灰雀的?(“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在这个句子中“每次”“都要”“仰望”,讲列宁怎样喜欢灰雀,“经常”讲列宁常常给灰雀带来吃的,具体地讲了列宁怎样喜爱灰雀。)(板书:每次……都要……仰望……经常……)4.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四、布置作业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与小组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课件出示摘苹果识字游戏,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生字。2.回顾上节课所学的课文内容,导入新课。(板书:灰雀)二、诱思学文1.从第1自然段我们知道列宁很喜欢灰雀,现在有一只灰雀不见了,列宁心情怎么样?(他很焦急。)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遍了”)(板书:焦急找遍了)2.灰雀不见了,列宁很焦急。这时,列宁遇到了谁?一个小男孩。那么小男孩知不知道灰雀哪里去了?3.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验人物的心理活动。(可先播放音频课文对话部分,再分角色朗读。)4.列宁问小男孩有没有看见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那么小男孩有没有看见灰雀呢?他知不知道灰雀哪里去了?小男孩是怎么说的?5.学生答,教师引导学生读小男孩的话,体会小男孩的心理。(相机板书:小男孩心虚清楚灰雀在哪里)课件出示:“没……我没看见。”——心虚“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他知道灰雀在哪里“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他非常清楚灰雀在哪里6.小男孩说话的吞吞吐吐,使列宁猜测到一定是小男孩捉住了灰雀,那他有没有责备小男孩?他是怎么说的?学生答,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读列宁的话,体会列宁的心理。(相机板书:列宁自言自语)课件出示:“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担心“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惋惜列宁没有责怪小男孩,他只是说小灰雀很怕冷,他担心它被冻死了,同时也说自己很喜欢这灰雀,很可惜再也见不到它了。那么小男孩听到后心里会怎么想呢?请大家想想,如果你是那个小男孩会怎样想,怎样做?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当“我”听到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色严寒,它怕冷。”看到列宁如此地怜惜、关爱这只美丽可爱的灰雀,“我”真想告诉他灰雀没有死,它被“我”捉回家了,因为“我”太喜欢它了。不过,话刚要出口,又被“我”吞回肚里,因为,“我”怕列宁知道此事后,会严厉地批评“我”。可是,“我”又听到列宁自言自语的话,知道他那么喜爱这只小灰雀,又为它的失踪而那么惋惜、伤心时,“我”再也不能不说实话了,于是,“我”婉转地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在列宁的追问下,“我”更加坚定了说出实话的决心。)7.小男孩说灰雀一定会飞回来的。那么,灰雀真的回来了吗?(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灰雀回来了)(1)是它自己飞回来的,还是小男孩把它送回来的?是小男孩送回来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小男孩送回来的,因为小男孩低着头站在树下。)(2)从哪儿看出小男孩也很喜欢灰雀?读读相关的语句。8.列宁问灰雀昨天去哪儿了,他为什么不问男孩,而是去问不通人话的灰雀?(列宁不去问小男孩,体现了他对小男孩的爱护。去问不会说话的灰雀,一方面说明,列宁见到灰雀又回来了,很开心,逗灰雀玩,另一个方面,他这是明知故问,含蓄地表达了对小男孩把灰雀送回来、知错就改的行为的赞许。)9.课文最后说列宁“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小男孩知道自己做错了,并且及时改正了。他说过灰雀一定会回来的,就真的把灰雀送回来了,他说到做到。)10.列宁早就猜到是小男孩抓走了灰雀,他为什么不直接叫小男孩把灰雀给送回来,并且批评他?(如果他直接批评小男孩,可能会伤害小男孩的自尊,也可能激起他的逆反心理。他通过表达自己对灰雀的喜爱与担心来打动小男孩,巧妙地引导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改正错误。另一方面,从小男孩说话吞吞吐吐到后来一再肯定小灰雀会飞回来的,说明小男孩本身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且愿意改正错误,应该给他机会。列宁的做法说明了列宁尊重、爱护小男孩,同时说明他很有耐心,懂得教育方法。)播放微课视频《读懂人物语言》,让学生学会通过读懂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三、总结拓展1.激情总结:列宁对灰雀的爱感动了男孩,他对男孩的尊重和爱护也赢得了男孩的喜爱,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拿起书来,美美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2.练习说话。学完课文,老师的心里感觉暖暖的,大家有这样的感觉吗?惹人怜爱的小灰雀、富有爱心的列宁、诚实而能知错就改的小男孩,他们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关于爱的故事。相信大家现在都有很多话想说,想对小男孩说,想对列宁说,或者想对我说,想对大家说……下面,老师就给大家一个机会。说说心里话。(出示课件)我想对列宁说:我想对小男孩说:我想对所有人说:四、布置作业1.书写本节课生字。2.搜集列宁或其他名人的故事,读一读,开展讲故事比赛。【板书设计】灰雀每次……都要……经常……焦急找遍了小男孩心虚清楚灰雀在哪里列宁自言自语担心、惋惜灰雀回来了《花的学校》教案【教材分析】《花的学校》选自泰戈尔的散文诗集《新月集》,诗歌围绕“花的学校”,以灵动的语言、明快的格调和瑰丽的联想,描绘出儿童种种动人情态和奇思妙想,令人叹为观止,赞美了人类生活中最为宝贵的两样东西:童真和母爱,整首诗散发着人性的光辉。【学情分析】本文语言优美,充满了丰富多彩的想象,较易引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但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真正品味诗句的美并不容易,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感受,进行情境性、发现性学习。继而引导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由对课文的学习走向对大自然的感知,去进一步观察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文中的5个生字,正确读写13个字。掌握多音字“假”。2.朗读课文,展开想象,感悟、积累语言,感受花孩子的活泼、调皮,想象花的学校是什么样子的。3.感受语言美,想想文中描绘的情景,感受大自然的花富有灵性、童真童趣。【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品读文中优美的句子。【教学难点】了解花的学校,理解诗句意思。【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联想感知,激趣引入第一课时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刚学过《大青树下的小学》,谁能说说这所小学是什么样的?2.你们知道吗?不但我们小朋友有学校,连花儿也有学校呢?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题目就叫做——《花的学校》。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4.交流课前搜集的泰戈尔的资料。自由阅读资料袋中泰戈尔的介绍。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播放动画课文《花的学校》,学生认真倾听、观看,注意生字的读音,整体了解课文。2.学生自由读课文,利用课内拼音、字典,或者通过同学间的相互帮助,认读文中出现的生字词,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师巡视,指导点拨)3.课件依次出示生字:落荒笛舞狂罚假互所够猜扬臂教师依次展示生字,学生迅速找出生字在文中所在位置进行认读、组词,以形象记忆字形。注意多音字“假”:jiǎ真假;jià放假。4.要想读好这首散文诗,还一定要把诗中的每一个词语读准确。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轰响荒野口笛跳舞罚站放假簌簌地衣裳急急忙忙(1)指名学生读,开火车读。(2)理解词义。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如“簌簌地”。查找工具书理解词语(工具书包括字典和书下注释)。三、再读课文,读出节奏1.读好长句子,注意读出诗的节奏。课件出示:A.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地上跳舞、狂欢。B.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C.你没有看见他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吗?D.你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吗?(1)师范读,生练读,注意停顿,后两句要读出疑问的语气。A.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地上/跳舞、狂欢。B.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C.你没有看见/他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吗?D.你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吗?(2)自己再把这几个长句读一读。指名读,纠正。2.分小节
本文标题: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灰雀》教案教学设计 (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7814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