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9《鱼我所欲也》原文、翻译、书下注释、课后习题及答案和历年中考真题
9鱼我所欲也孟子【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注释】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汉族,东周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东周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1)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记录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现存七篇。(2)苟得:苟且取得。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辟:同“避”。如使:如果,假使。(5)几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者”这里指代办法。(6)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用呢?(7)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8)非独贤者有是心也:非独,不单,不仅。是,这。丧:丧失(10)呼尔而与之:(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尔,助词。蹴(尔而与之):蹴,践踏。(12)不屑:认为不值得。这里是不愿意接受的意思。(1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万钟:丰厚的俸禄。则,连词,这里表示假设。辩,同“辨”。(14)于我何加焉:对我(有)什么好处呢?于,对。何,什么。益,好处。(15)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得我:感激我。得,同“德”,动词。(17)乡为身死而不受: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受(一箪食,一豆羹)。乡,同“向”,原先,从前。是亦不可以已乎:是,这种行为。已,止。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19)(此之)谓(失其)本心:谓,叫做,称为。本心,本来的思想,即“义”。【名句诵读】(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课后练习】一、背诵全文。关于本文的论点,有的说是“舍生而取义”;有的说是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舍生而取义”是最高要求。你的看法呢?与同学讨论一下。(此题意在让学生注意本文的结构与思路,从而大致理解本文主旨。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考察学生理解能力的同时也注意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是一个比较开放的问题。)二、说说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思或用法是否相同。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读yú,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与,给。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而,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而,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却”的意思。3.所欲有甚于生者于,介词。表示比较。万钟于我何加焉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指示代词。这个,这样。是亦不可以已乎是,这样看来,由此看来。(此题意在让学生积累常用实词、虚词。)三、结合本文及《〈孟子〉二章》谈谈《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此题意在让学生留心《孟子》文章之美,对《孟子》散文艺术特色有粗浅的体会。)1.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词汇。2.大量使用排偶句。这样就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3.善于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是根据生活常理设计的。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里举的战争中的事例,《鱼我所欲也》中举的“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例子。这种取义浅近的比喻,即使他所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中考回放】(一)(山东青岛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官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节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苟得:________________)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患:______________)(辟:______________)③乡.为身死而不受。(乡:________________④是亦不可以已.乎?(已:________________)⑤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___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简答题(5分)①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______________论证和______________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3分)②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2分)a:b:(二)(2012·兰州市)阅读《鱼我所欲也》选段,完成4~6题(8分)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万钟于我何加焉而山不加增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复前行,欲穷其林C.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D.是亦不可以已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译文:6、简要概括文段中阐述的观点(2分)(三)(北京市)阅读《鱼我所欲也》(节选),完成第7~9题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①万钟则不辨②礼义而受之③万钟于我何加焉?④为宫室之美、⑤妻妾之奉、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⑦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⑧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注】①有教材不分段②有教材为“辩”③有教材为逗号④有教材为叹号⑤有教材为逗号⑥有教材为逗号⑦有教材为“乡”⑧有教材为冒号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蹴尔而与之蹴:(2)是亦不可以已乎已: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呼尔而与之9、“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4分)【参考答案】(一)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①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缺少“苟且偷生”不得分)。②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③“乡”通“向”,从前。④停止,放弃。⑤天性,天良。(6个词,共3分,每个0.5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②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③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④(有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4个句子,共4分,每句l分,大意正确即可得相应的分,每句有2个或2个以上错别字,该句不得分)3、简答题:①道理举例(两空共1分,每空0.5分)答案示例: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来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他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共2分,举例典型1分,叙议结合1分,列举其他,如抗”非典”英雄等的典型事例,大意正确即可得分)。②答案示例: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4、(3分)D5、(3分)先前(有人)宁可死也不愿意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译出大意2分,关键字“乡”1分)6、(2分)人不能为了获取高官厚禄而舍弃“礼义”(三)7、(1)及,到践踏(用脚踢;踢)(2)停止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放弃;止)8、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吆喝着给他)9、(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本文标题:9《鱼我所欲也》原文、翻译、书下注释、课后习题及答案和历年中考真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7461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