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基于SMART原则的企业安全文化评价体系研究
在安全文化的定量研究上面,安全文化相对于其他管理理念而言较为抽象,因此,需要有相对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来检测和控制安全管理的过程、评价安全管理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从而实现安全管理的效率性和效益性。安全文化的特殊性导致其难以存在通用的评价安全文化的标准。贺禹等设计的安全文化业绩指标注重关键安全文化指标的量化,是为满足持续改进的安全文化控制体系实施需要,但是注重的是安全文化实施的绩效;苏志东等研究了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容、阶段、关键事项,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的若干具体因素,以及定量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但其研究也是停留在安全文化业绩的评价上。毛海峰提出一种系统化发展企业安全文化的思路,通过ESCPP研究,形成完整的实施评价方案,为后续的企业安全文化研究提供了研究方法的指导。国际核安全咨询组从行为、态度、意识等领域对核电厂安全文化的评价提出了定性指标体系,通过访谈、问卷、关键事件、文献等方式获取相应数据,但是其专业性特征限制了应用的广泛性。在该领域核电企业安全文化业绩指标体系卜-在国内应用情况较好,指标建立比较详尽、全面,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其评价指标的权重无法科学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是文化评价研究中的难点问题,也是安全文化管理措施落实到现实操作的关键步骤。煤矿的安全文化评价体系过于定量化,作为部门安全水平的评估手段是无法应用于组织层次的,而且其指标的设置并没有融含安全文化的全部重点内容。安全文化原则的实际应用及其特征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或广泛的传播,其主要原因为:1)企业安全文化与企业经营管理分离,科学界研究从学科建设角度进行论述的,没有将安全文化的内容和指标加以量化,操作比较困难,企业界将安全文化建设仅作为一项文化活动,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没有将企业安全提高到企业经营战略的高度;2)企业安全文化的管理有形无实,在安全管理领域,照搬外国形式或概念,提炼文字精神,以此作为宣传的工具,对于安全文化建设的管理多数是总结经验教训;3)企业安全评价体系论述的是对企业部门的安全文化绩效测量,是安全文化的产出成果,提出的措施是对部门的绩效考核,无法对安全文化系统进行评价并予以完善。笔者为持续改进企业安全管理绩效,并对安全文化的关键指标进行周延并量化处理,以期对建立我国企业安全文化评价体系有建设性作用,建立普遍适用的企业安全文化评价体系。1运用SMART原则确定评价体系的指标SMART被世界银行及许多国家政府部门和组织作为在评价工作中所普遍遵循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准则。SMART是5个单词的词首字母组成的简写,5个单词是:特定的(Specific),可测量的(Meas—urable),可得到的(Attainable),相关的(Relevant),可跟踪的(Trackable)。笔者将结合安全文化的特点,对SMART原则在安全文化评价体系中的具体应用和内涵进行了研究和探讨。1.1特定的(Specific)指标体系是对评价对象的本质特征、组成结果及其构成要素的客观描述,并为某个特定的评价活动服务。针对评价工作的目的,指标体系应具有特定性和专门性。表现在:1)目标特定。评价的目标是指标体系设计的出发点和根本,衡量指标体系是否合理有效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看其是否满足评价目标。在评价时,该评价体系更注重对企业工作环境、组织管理、制度化程度、受重视程度、发展方向等方面的考察。2)导向特定。由于评价的目的不同就决定着评价具有一定的偏向性,即特定的导向作用。这在政府及工业企业鼓励企业安全文化的措施和培训计划中体现的比较明显。评价指标必须能够反映政策的关注点和导向,明确什么是应该提倡的,什么是应鼓励的。安全文化的建设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同样具有一定的政策导向性,体现了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在指标设计时应注意倾向性。1.2可测量的(Measurable)评价指标的可测量性是指:对于指标进行评定应当有相应标准,以相同的标准作为统一的尺度,来衡量被评价对象的表现。这里的可测量性要求并非要求是定量指标,对于定性指标的测量只要建立了详细的评价标准,也认为是可测量的。在安全文化的评价中,除了企业工作安全情况、接受情况等是定量指标外,对于组织管理、制度化程度和发展方向则主要是定性指标。对于这些定性指标的评价应建立详细的评价标准,并选择合适力度进行适当的细分,保证定性指标评价在统一标准下进行衡量。1.3可得到的(Attainable)指标体系的设计应考虑到验证所需数据获得的可能性,如果用于一项指标考察的数据在现实中不可能获取或者获取的难度较大、成本较高,那么这项指标的现实可操作性就值得质疑。这些评价数据的取得方式和渠道应当在指标体系设计时予以考虑。在实际操作中,有相当一部分数据的获得具有难度,特别是判断一些定性指标时难度就更大,这时可以采用一些近似方法获得数据。1.4相关的(Relevant)评价体系中的各个指标应当是相关的,指标体系不是许多指标的堆砌,而是由一组相互间由有机联系的个体指标所构成,指标之间绝对的无关往往就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指标之间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这里的内在相关性一方面指各个指标应当和评价的目的相关,为评价活动的宗旨服务;另一方面指各个指标应对被评价对象的各个方面给予描述,并且相互之间具有关联性,能相互补充、相互验证,但应注意不要让各个指标出现过多的信息包容、涵盖而使它们的内涵重叠。1.5可跟踪的(Trackable)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监督,无论是事前、事中和事后哪种评价都需要在一定阶段以后对评价的效果进行跟踪和再评价。这就要求在评价指标设计时,应当考虑相应指标是否便于跟踪监测和控制。安全文化评价工作是事先评价和事后评价的综合,是一系列安全文化措施实施的评价活动,为了促进企业的安全文化评价体系建设,应当在进行评标指标设计时,选择一些可以跟踪的指标,如三级指标下单位安全事故率,应体现安全措施在实施事先和事后不同阶段的具体数值进行跟踪。企业安全文化评价的主观程度数据来源于工作人员与企业员工进行随机访谈与员工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员工风险程度等数据来源于专家评价,部门之间协作程度采用关键事件评价法。综合上述,笔者认为组织的安全文化的量度维度主要有:强度、宽度和方向3个测量维度。强度是指组织成员对于组织安全文化的认同程度;宽度是指组织文化在组织成员得到认同的程度;方向是指组织安全文化在组织为增加组织成员认同的强度和宽度改进的方向。根据建筑企业的实际情况,研究出企业安全文化评价的衡量维度,即宽度、深度、方向,并作为依据设计评价的指标体系即包含工作环境、组织管理、制度化程度、接受程度和发展方向等。2对评价指标进行层次分析,确定指标权重2.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笔者依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出版的《安全评价》对安全文化评价涉及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对安全文化的定量化的评价制度是在企业范围内建立起企业安全文化指数,该指数的概括提炼主要参考了Technologyreportserious一11的第7节关于“找出安全文化方面的薄弱之处”的内容和其他SMART原则应用的实例,结合企业现有业绩指标确定安全文化状态的业绩指标。将问题中所含因素(工作环境、组织管理、制度化程度、员工接受程度、发展方向等)划分为不同层次,如目标层、主因素层和指标层等,根据指标体系构造各因素相互连续的层次模型,如下图所示。企业安全文化考核体系对上述企业安全文化评价体系层次指标图,加以具体说明如下:1)工作环境(B1):员工工作的技术和组织环境。员工素质情况(c11),组织员工的专业知识素质水平和技术设备操作水平;作业风险程度(C12),被指派工作的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要承担的风险程度,平均作业出险时间与工作总时间的比例;技术设备安全性(c13),工作中使用的设备在技术和机械性能上存在的风险。历史运行数据表明技术设备安全系数是一个平均值;科研开发条件(C14),组织的安全设备研发经费占企业总支出比例、研发人员素质水平、安全保障设备配备程度和安全设备风险时间比例。它由一系列数据组成;2)组织管理(B2):描述企业安全管理部门运行机能的数据。安全管理的健全程度(C21),安全监测部门和安全质量监控部门整合程度;部门之间协作程度(C22),对安全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进行的专家评估;资信情况(c23),安全部门信息系统延迟、信息全面、精确程度;企业安全投入经费(C24),机构安全管理部门培训预算占总预算的百分比和安全保障人员待遇水平。3)制度化程度(B3):专业化机构在安全管理部门中的级别、安全生产管理、安全操作管理等环节制度化的总体水平。安全责任明确程度(C31),是否所有的安全职责都被强调,有安全责任感的人数占企业人数比例;安全绩效评价健全程度(C32),安全性能评估系统运行是否有效;安全质量验收健全程度(C33),质量监管系统是有效率的;安全政策应用程度(C34),企业安全管理政策、设备操作标准制度、安全工作评价制度的应用程度。4)接受程度(B4):安全管理制度被企业员工接受的程度。安全文化接受程度(C41),员工对安全文化培训系列活动的接受程度;员工工作决策的科学程度(C42),当员工面临危险时,工作员工做出决策的科学程度,按照标准工作程序决策的工人比例;安全部门受重视程度(C43),安全工作运行时,企业员工的认同程度;5)发展方向(B5):被革新的安全文化的发展方向指数。组织管理者对安全的影响(C51),机构管理者对安全工作内容和机构组织的影响;组织环境对安全的影响(C52),环境对安全工作内容和机构组织的影响;外部压力对安全的影响(C53),外部压力对安全工作内容和机构组织的影响。以上5个因素的确定主要是通过查询国内外安全文化研究成果和文献得出的,经过统计工具分析确定。2.2构造判断矩阵判断矩阵表示相对上一层次某一因素时,该层次各因素之间的两两相对重要程度。如上图A层目标与B层因素可以构造如表1所示的判断矩阵:其中,Bij表示相对于上一层目标A时,因素Bi对Bj的相对重要性。其值根据T.L.Saaty教授提出的标度。表1采用专家咨询法得到,可用数字1—9及其倒数表示,这些数字称为判断矩阵标度(见表2)。2.3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笔者采用方根法进行层次分析法计算,求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W,经过归一化后即为各因素关于目标的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利用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可求得CI和CR值。当CR0.1时,认为层次单排序的结果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要调整判断矩阵的各元素取值。设判断矩阵为B=(Bij)max,计算步骤如下:对于1—9阶的判断矩阵,T.L.Saaty给出了RI值如表3所示。2.4层次总排序计算某一层次因素相对上一层次所有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排序值称为层次总排序。由于层次总排序过程是最高层到最低层逐层进行的,而最高层是总目标,所以,层次总排序也是计算某一层次各因素相对最高层(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设上一层次B包含m个因素B1,B2,........Bm,其层次总排序的权值分别为b1,b2,.......,bm;下一层次C包含m个因素C1,C2,.......,Cm,它们对于因素Bj(J=1,2,......,m)的层次单排序权值分别为C1j,C2j,.......,Cnj(当Ck与Bj无联系时,Ckj=0),则C层次总排序权值可按表4计算。2.5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如C层次若干因素对于上一层次某一因素Bj的单排序一致性检验指标为Cij相应的平均随机性指标为Rij,则C层次总排序随机一致性比率为类似的,当CR0.10时,认为层次总排序结果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重新调整判断矩阵的元素值。通过层次分析法求得的层次总排序结果即为C层指标对目标A的权重。3SMART原则应用和层次分析3.1按照SMART原则。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模型按照原则,考虑安全文化评价指标要求,并结合建筑企业实际特点、要求,设计企业安全文化评价指标体系,着重考虑员工素质情况、安全责任明确程度、员工作业风险程度、组织环境对安全文化的影响、科研开发条件、企业安全投入等因素。对评价体系中包含的因素进行深入分
本文标题:基于SMART原则的企业安全文化评价体系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570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