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论中国山水画创作的虚静心态
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中国山水画创作的虚静心态姓名:刘传富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美术学指导教师:宫鸿友20070605论中国山水画创作的虚静心态作者:刘传富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陈建新道家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3)道家中老子、庄子都是最崇尚自然山川,老庄之道就是从一切自然具体物质中抽象出来的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其思想体现为:无为、处下、不争、柔弱、清虚、任自然等.其目的于效法自然规律来治国、保身、养身及文学艺术创作.老庄认为道来自自然,而山水正是大自然的精华,山水和老庄的玄理在人们的主观意识是相通的,而山水画中的形象是表达玄理的最合适的媒介,山水画的作用是为了澄怀观道.调动山水画这种形式,去体现和学习老庄之道.2.学位论文蒲玉荣析20世纪中国山水画创作中师造化传统的回归2008中国山水画在其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在变,然而20世纪的中国山水画在政治、经济及外来思潮等诸因素的作用下,开始在继承传统和开拓创新方面进行新的调整。明清以来的“正统”山水画,因过于崇尚摹古和注重笔墨的独立审美趣味,不仅使山水画远离了客观自然,远离了人的生活,也使山水精神在这一时期处于萎靡状态。这种现象在20世纪初已经与时代的发展极度的不相和谐,于是引发了山水画变革的导火索。关于如何变革与发展山水画,有的人提倡用宋人的院体精神来复兴,也有人提倡用西方的写实主义来改良。两种不同的变革方式最终引导了中国山水画在20世纪发展的一个总体趋势,即在其创作中师造化传统的回归。山水画创作中的师造化传统回归在20世纪大致经历了发起、发展、反思与开拓三个阶段,由此给20世纪的山水画坛带来了新的生机。这一时期的山水画无论在观念、技法还是形式方面都较以前有了新的突破。由于在创作中对造化自然的注重,一方面使山水画摆脱了“笔墨至上”标准的束缚而转入到对大自然丘壑的再认识;另一方面又使山水画的表现题材更加广泛,地域特征得到突显,拓展了山水画的审美意趣。20世纪中国山水画创作中师造化传统的回归给其在21世纪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指明了方向。3.期刊论文王珊中国山水画写生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大众文艺2009,(13)当前的中国画坛,由于图像时代的到来,很多国画山水流为一种形式化范式,使得山水画表现缺乏生机与活力,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即在于对山水写生的忽视.重提国画山水写生必然会对我们当前的艺术创作提供深刻的启迪并产生深远的现实意义.4.学位论文侯文泉中国山水画笔墨语言的寻迹与思考2008笔墨语言作为中国画的表述方式与呈现形态,在山水画的形成与发展中表现的更为明确,山水画作为中国绘画历史中的主流包含了笔墨语言的各种操作技法与审美规范。画家的任务是要创新出属于自己的笔墨语言,而创“新”必先知“旧”,只有对“旧”有了彻底的“懂”才有可能真正的探索如“新”。本文以“史”为线着重论述与阐释山水画笔墨语言在历代大师从“景”到“境”的营造过程中它的形(形成及形态呈现)与质(本质属性及审美价值)的演化过程,以此来启迪我们更好的探索当代语境下的笔墨语言。第一章从山水画的兴起开始来观照中华先民远古的山水自然意识,以及汉画像砖及敦煌壁画等石窟艺术中的山水雏形。顾恺之、王微、宗炳等人都与山水画的独立成科密不可分,这些人物的创作活动与理论著述在老庄思想日益盛行的时代作用下共同推动了山水画的独立,为山水画笔墨语言的发展与壮大奠定了形式框架与理论基础。第二章就早期山水画的表现技法论述笔墨语言的产生与“用笔”这一中国画具有特殊含义的语汇间的关系。以笔墨语言的主要表现形式“皴法”的建立来看艺术创作活动中人对客观自然世界的主观把握与抽象归纳。这是人对自然精神审美的物化。“墨法”的出现更加推动和扩大了笔墨语言的表现力与形态范畴。在“笔”与“墨”既独立又密不可分的语言体系中,中国人找到了与自然山水结合的最佳表述方式,并且由此并行建立起一整套以“披麻皴”和“斧劈皴”为代表的表现南北方不同地质的皴法体系。对笔墨本身在形态呈现与审美价值上的体认不仅包含了用笔用墨的技法总结同时含有作为笔墨关系的语言结构规律。这些都体现在前人的实践经验总结之中,由此也形成了笔墨语言自身的审美规范,它启迪着后世对它的继承与发展。第三章由具体的人物个案入手力图深入到典型图式的内部来阐述笔墨语言的发展。笔墨语言的表现力在宋元时期达到了它的高峰,宋代以董源、范宽、李唐为代表的大师各自建立起了恰如其分的严谨缜密而不失丰富的表现语汇,宋代“体物精微”力求“图真”。元代以“元四家”为首“以书入画”大大增强了笔墨语言的主观能动性,使笔墨的抽象美摆脱了体物的羁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独立性,元人“尚意”追求“不似之似”。明代的董其昌在复古主义的倾向下,极力的追求笔墨韵味力图集其大成,他以用墨取胜,清纯雅正,“毫无渣滓”。清代以“四僧”之一石涛和龚贤为例来认识笔墨语言的独创性所具有的跨越历史的个性魅力。黄宾虹对“笔墨”语言的创造性实践让人看到了笔墨语言所蕴含的无限的活力和能量,集中体现在他的“五笔七墨”说和对“浑厚华滋”的笔墨内美的追求上。李可染的笔墨语言显示了笔墨的包容性和自我转化的价值确立,显示了笔墨语言探索领域的广阔空间,他开启了现代山水画的大门。最后一章落脚点是探索当代语境下的笔墨语言,当代人不乏“创新”意识,而恰恰如今很多人缺乏对笔墨语言的基本修养,艺术创作的价值体现之一就是要建立个性鲜明的语言与图式,我们不妨从对传统笔墨与精神的继承、师造化和对时代文化的吸收上不断努力。5.期刊论文裴月强中国山水画写生之我见-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3(z2)丰富而神奇的大自然是人类的精神家因,真心投入其怀抱,可以得到艺术的灵感和心灵的净化.中国山水画写生是艺术创作的前提,走进大自然、领悟大自然、感悟大自然的神韵,体会大自然的精神和人类精神的契合点,是每一位画家的共同追求.一位优秀的山水画家,必须在懂得古人之理法的同时,懂得自然之理法.在山水画创作过程中,掌握古人之理法要经由临摹,而掌握自然之理法要通过写生.6.学位论文李韦斜卷流苏卧游山——论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艺术的关系2008在我国,人们自古以来就有着亲近自然、忘情山水的传统,而我国的山水画和园林艺术,正是这种共同的审美需求所呼唤出的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无论是先秦以前的中国绘画,还是当年的“囿台”都起源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活动,都是先民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两者的创作一脉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由于融入了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思想,逐渐形成了独具东方特色的文化和审美的艺术创作形式,而这种具有中国人审美特征的自然观,已经绝不仅仅限于造型、色彩上的视觉感受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对人类征服自然的心理描述,而更重要的还有文化发展的必然,即通过艺术来诠释人与外部环境的关系。7.期刊论文王钟.WANGZhong从中国山水画与西洋风景画对照中观东西方文化差异-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3(1)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是一种既成的历史存在.中国山水和西洋风景作为东西方两种不同类型的审美文化载体,在上下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共同繁衍生息,以绘画形式反映了不同的审美理念和独特民族文化个性心理.解读和认识这种文化差异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这两种伟大文化的交融与发展,拓展艺术教育与艺术创作更为广阔的空间.8.学位论文晏铭关于中国山水画“黑白”问题的思考2008“黑白”作为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形象代表,从古至今,被赋予了极丰富的内涵,因此,本文选择了研究中国传统的“黑白”观念,以这个问题作为切入口,通过认真地拾掇起老祖宗的精妙画论,溯源探流,追寻东方人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与创造方法。一、文章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山水画的“黑白”问题;从中国山水画笔墨语言体系的视角,研究山水绘画中“黑白”与“重彩”这两者表现语言形式之间的演变;从近现代山水画色彩的复兴与当下山水画家们进行的色彩探索,就如何对待山水画“黑白”与“重彩”、“古典”与“现代”关系给予一些启示。二、结合中国山水画中实例,论述中国山水画“黑白”与“虚实”之间的对应关系研究。三、以文人画家董其昌为典型代表,从笔墨抽象化与空间平面化两个方面,论述中国文人山水画中“黑白”的抽象意味。四、文章中分析了西方美术对中国山水画“黑白”观念的影响,近现代山水画坛中对“黑美”新的认识、理解与创新。以及当今山水画坛“黑白”观念的多元化。全文纵观中国山水画史关于“黑白”观念的发展演变过程,总结古典山水画“黑白”观念的特点。横向论述西方美术对近现代山水画“黑白”观念的影响,试图清醒的认识目前的局面,为自己今后的艺术创作寻找到正确的突破点而努力。9.期刊论文薛和诗化的山水精神——兼谈山水题画诗的审美特征-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诗化的山水精神是我国艺术史上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诗人画家在创造和美化自然景观的同时,用诗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再现艺术创作的审美趣味.在这个广阔的艺术视角中又创造了山水题画诗的审美形式,文人画家一方面收拾河山,整治林泉,追寻文人气息浓厚的画面意境,另一方面通过诗画合璧的艺术手段,改良表现山水精神的博大幽深,在文和艺的载体高度上把握民族艺术的实质,反映出中国文人画家在追求林泉之美精神状态下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取向.10.学位论文赵潇论中国山水画对我国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2008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中国的景观设计也正在成长,正在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在西方景观设计师为古代东方顺应自然进行规划的魅力所赞叹不已时,我们当前的许多景观设计却在一味地步西方的后尘,景观设计出现“趋同化”、“均质化”现象,使得景观设计丧失了本身的民族性、地域性等。理论指导实践,然而在高速发展中的中国,景观设计却没有与之发展相称的理论体系。在景观设计中不断调整人与环境的关系,以求得人与自然达到真正的协调已成为中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一项迫切任务。在中国很早就出现了相关的思想,并在中国山水画这一艺术形式上得以体现。通过对中国山水画的研究,让我们对现代景观设计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帮助我们从传统艺术创作中找到启示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光点,因此这一命题的探讨有着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将从山水画多体现的自然艺术观、意境之美、创作手法、构图形式与空间处理这五个大的部分,来探讨中国山水画对我国现代景观的启示。让我们把山水画的魅力与之所蕴藏的自然之美,溶入现代景观设计之中。并以此来构建具有我们中国特色的景观设计理论体系。本文链接:授权使用:上海海事大学(wflshyxy),授权号:327a7b8f-2840-492a-856e-9ddd01259e29下载时间:2010年8月25日
本文标题:论中国山水画创作的虚静心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22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