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学校管理心理学54367751
学校管理心理学第一章学校管理心理学概论一、管理学与心理学基础知识(一)管理基础知识1、管理概念围绕目标组织协调他人的劳动比个体劳动更大的效率例如刘邦他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他接下去说:“三人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2、管理的功能:计划选择方案组织建立一定的人、才、物匹配组织指挥领导管理活动的过程协调解决过程出现的问题控制保证活动不会出现偏差(二)心理现象及其内容1、心理现象: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称心理或心理活动)2、心理现象的具体内容:(1)心理过程:知、情、意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在管理中的表现(2)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理想、想念、世界观在管理中的表现(3)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在管理中的表现二、从管理心理学到学校管理心理学(一)管理心理学的产生的理论准备1.工业心理学开先河(心理技术学)工业心理学之父的闵斯特伯格《心理学与工业效率》(1912年)2.人际关系学奠基础*人际关系学即人际关系理论创立者是梅奥*霍桑实验(1)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不仅受物质的、生理的因素影响,而且受心理的、社会的因素影响。(2)生产效率的上升或下降,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工作情绪,即职工的“士气”。(3)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管理者要充分利用非正式组织的作用。3、群体动力、社会测量、需要层次理论提供理论依据群体动力:深层次认识个体劳动与集体劳动的关系社会测量: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的结合分析(相关系数解释性因果关系)需要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二)管理心理学的当代发展名称:从工业社会心理学、组织心理学到管理心理学1、研究机构、人员的迅速增加—社会需要的存在:心理需要如审美观的改变(简约—不简单)快乐女生2、课题、范围的扩大、深入3、方法的丰富、综合化(三)学校管理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1.学校管理心理学的萌芽可以追溯到闵斯特伯格2.20世纪70-8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相继出版了有关著作,如美国欧文斯的《学校组织行为学》,琼斯等的《学校管理和理论》苏联沙库罗夫的《学校管理的社会心理学问题》3.我国是率先使用“学校管理心理学”这一学科名称的国家四、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对象、内容和意义(一)学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管理心理现象与规律。1.它研究学校管理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而不研究“学校管理”本身;2.研究学校“管理”心理现象与规律,而不研究学校中的“一般的”和“教育的”心理现象和规律;3.研究“学校”管理心理现象与规律,而不研究“普通”管理心理问题。(二)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内容人性、个体、群体、领导、组织心理1、“人性”问题:西方人的人性“假设”我国传统的人性“假设”西方人: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动人假设、复杂人假设2、个体心理:个体的知觉、学习能力、归因对管理的影响;个体的能力、胜任力对管理的影响;个体的气质、性格对管理的影响。3、群体心理:教师群体(不同学院教师)、学生群体(不同院校、专业学生)4、学校管理心理学中的领导心理的问题领导的素质领导的影响力、领导方法与艺术、领导理论(权变问题)5、学校管理心理学中的组织心理信任---万众一心五、研究学校管理心理学的意义1、有助于当前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提高教育质量。2、促进学校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3、有助于管理心理学和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学科建设。第二章学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一、研究的计划与设计(一)、研究设计1、明确研究的目的及相应的研究方法2、选择研究对象3、确定研究的变量及观测指标4、选用合适的研究工具5、数据统计分析(二)研究过程1、心理与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和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并收集资料---检验假设并提出结论、设计2、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应用性原则伦理性原则3、研究层次二、研究的主要方法(一)观察法(二)调查法(三)测验法(四)实验法(五)个案法三、数据分析1、集中趋势分析2、离中趋势分析3、抉择分析4、相关分析5、回归分析6、因素分析序号数学智商(Y)X2Y2XY成绩(X)1801376400187691096027313453291795697823691194761141618211482142672420164116445711335041176899443674127547616129939877612657761587695768651184225139247670969117476113689807310751225635148849150合计73412755411816324193907序号数学智商(Y)(Y^-Y)2(YI-YI^)2成绩(X)预计(Y^)180136.2813777.090.52273126.971340.28149.4369121.6511934.27.02482138.94142130.99.36571124.3113310.1875.5674128.31270.641.69776130.9612611.9724.6865116.33118124.772.79969121.6511734.221.621075129.631224.5458.22合计734428.771275428.77250.72四、研究报告撰写(一)研究报告的基本格式1、标题2、摘要3、引言4、方法5、结果6、讨论与分析7、结论8、参考文献与附录(二)研究报告的基本要求(三)研究报告的撰写程序1、确定研究报告的类型2、拟定提纲3、写作初稿4、修改定稿附录教师工作倦怠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第三章人性假设与学校管理“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的基本观点:①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都尽可能逃避工作。②多数人都没有雄心大志,不愿负任何责任,而心甘情愿受别人的指导。③多数人的个人目标都是与组织目标相矛盾的,必须用强制、惩罚的办法,才能近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的目标而工作。④多数人干工作都是为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因此,只有金钱和地位才能鼓励他们努力工作。⑤多数人属于被管理者,只要少数人能自己鼓励自己,能够克服冲动而成为管理者。人性假设是社会科学各学科体系的方法论基石,任何一门社会科学学科皆以特定学科领域范畴中,特定行为主体的人性假设作为研究前提,特定的社会科学学科正是通过对特定社会行为主体人性内涵之基本把握,才能对特定主体行为作出合理解释,从而构成本学科理论的基本方法论前提。“经济人”假设指导下的管理实践1、管理工作重点在于提高生产率、完成生产任务,而对于人的感情和道义上应负的责任,则是无关紧要的。从这种观点来看,管理就是计划、组织、经营、指导、监督。这种管理方式叫做任务管理。2、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与广大工人群众无关。工人的主要任务是听从管理者的指挥,后勤部拼命干活。3、在奖励制度方面,主要是用金钱来刺激工人生产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工者采用严厉的惩罚措施,即: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评价1、“经济人”假设是以享乐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它把人看成是非理性的,天生懒惰而不喜欢工作的“自然人”。这是20世纪初个人主义价值观点统治思想的反映,泰勒从企业家与工人都有的营利心来录求提高效率的根源,把人看成机器。这是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总和的观点相对立的。2、“经济人”假设的管理是以金钱为主的机械的管理模式,否认了人的主人翁精神,否认了人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与责任心。他们认为由于人是天性懒惰的,因此必须用强迫、控制、奖励与惩罚等措施,以便促使他们达到组织目标。3、经济假设认为大多数人缺少雄心壮志,只有少数人起统治作用,因而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绝对对立起来,反对工人参与管理,否认工人在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其人性观是完全错误的。“社会人”假设“社会人”假设的基本观点:社会性需求的满足往往比经济上的报酬更能激励人们。人们在长期的社会活中发现,只有在顾全群体利益时,个人利益才能得到保障。“社会人”的基本假设就是:(一)从根本上说,人是由社会需求而引起工作的动机的,并且通过同事的关系而获得认同感。(二)工业革命与工业合理化的结果,使工作本身失去了意义,因此能从工作上的社会关系去寻求意义。(三)员工对同事们的社会影响力,更比对管理者所给予的经济诱因控制更为重视。(四)员工的工作效率随着上司能满足他们社会需求的程度而改变。“社会人”假设指导下的管理实践(管理策略)从社会人的假设出发,采取不同于经济人假设的管理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1、管理人员不应只注意完成生产任务,而应把注意的重点放在关心人和满足人的需要上。2、管理人员不能只注意指挥、监督、计划、控制和组织等,而更应重视职工之间的关系,培养和形成职工的归属感和整体感。3、在实际奖励时,提倡集体的奖励制度,而不主张个人奖励制度。4、管理人员的职能也应有所改变,他们不应只限于制定计划、组织工序、检验产品,而应在职工与上级之间起联络人的作用。一方面,要倾听职工的意见和了解职工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要向上级呼吁、反映。5、提出参与管理的新型管理方式,即让职工和下级不同程度地参加企业决策的研究和讨论。评价对“社会人”假设的评价1、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和企业劳资关系的紧张,使得管理者开始重新认识“人性”问题。从“经济人”的假设到“社会人”的假设;从以工作任务中心的管理到以职工为中心的管理无疑是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上进了一步。资本家实行参与管理,满足工人一些需要,在企业中确实起到了缓和劳资矛盾的效果。在这方面,西方尤其是许多企业都收到了显著的效果。2、社会人的假设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激发动机、调动职工积极性是比物质奖励更为重要的因此,这一点对于我们企业制定奖励制度有一定参考意义。但它过于偏重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对正式组织有放松研究的趋向。这是一种依赖性的人性假设,对人的积极主动性及其动机研究还缺乏深度。“自我实现人”假设麦格雷戈总结并归纳了马斯洛等人的观点,结合管理问题,提出了Y理论。其基本内容如下:1、工作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就象游戏休息一样自然。厌恶工作并不是普通人的本性。工作可能是一种满足(因而自愿去执行),也可能是一种处罚(因而只要可能就想逃避),到底怎样,要看可控制的条件而定。2、外来的控制和处罚的威胁下并不是是促使人们努力达到组织目标的唯一手段。人们愿意实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完成应当完成的目标任务。3、起作用的报酬是实现目标是与实现目标联系在一起的报酬。报酬是各种各样的,其中最大的报酬是通过实现组织目标而获得个人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4、普通人在适当条件下,不仅学会了接受职责,而且还学会了谋求职责。逃避责任,缺乏抱负以及强调安全感,通常是经验的结果,而不是人的本性。5、大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在解决组织的困难问题时都能发挥较高想象力、聪明才智和创造性6、在现代工业化社会的条件下,普通人的智能潜力只得到了部分的发挥。“自我实现人”假设指导下的管理实践(管理策略):1、管理重点的改变。2、管理人员职能的改变。3、奖励方式的改变。4、管理制度的改变。(四)“自我实现人”假设的评价1、“自我实现人”的假设是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产物。如工作扩大化,工作丰富化等。2、从理论上来看,“自我实现人”的理论基础是错误的。3、当然,我们在批判其错误观点的同时,也绝不能忽视借鉴其中有益的成分。“复杂人”假设“复杂人”假设的基本观点(1)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这些需要是时刻变化的;(2)人的各种需要和动机,会发生相互作用;(3)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会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4)由于人的需要不同,对于不同的管理方式会有不同的反应。“复杂人”假设指导下的管理实践
本文标题:学校管理心理学5436775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565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