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陈畅tcc@jnu.edu.cn儒家幸福观两个主题•儒家怎样看待幸福?为什么会如此看待幸福?•儒家获得幸福的艺术1.1现代人理解的幸福20世纪以来,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盛行,技术革新与经济成长足以消除痛苦带来幸福?但事实是,在世界许多地方,伴随经济增长而来的物质丰富和物欲抬升,并未让人的幸福感同步提升。1.1现代人理解的幸福英国新经济基金会对世界178个国家的调查表明,新兴国家如中国,人们的幸福感反而要高于日、韩,更高于美国。当然,据荷兰伊拉斯谟大学和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所的调查,自1995年的短暂上升后,中国人的幸福感也开始下滑。经济的增长并不等同于发展,因后者还包含生态休闲、社会福利与公平正义等一系列指标;幸福也不仅指感官的快乐,因它还关乎人对生命意义的积极体验和整体评价。1.1现代人理解的幸福幸福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1.1现代人理解的幸福人类的许多危机不源于经济而在人心,不在于贫穷而在贪婪。建立在欲望简化与精神余裕基础上的幸福观:幸福是一种自成目的的自我满足,既不靠其他价值提携,也不被任何外物唤起。1.1现代人理解的幸福人的自我、内心是由文化、传统所塑造:在衣食住行之外,人还有文化取向,这东西看似虚无缥缈,其实深植血脉骨髓,它是真正幸福感的根基。1.1现代人理解的幸福现代中国人对“幸福”的理解,主要依循西方的思想。自古希腊以智慧德性为幸福,到启蒙时期以及时行乐为幸福,一路发展下来,西方人对幸福的探求,有感性、理性与德性等不同的路径,形成感觉主义、禁欲主义和理性主义等不同的派别。此外,还有影响更为广泛的宗教幸福观。伊壁鸠鲁:肉体无痛苦与灵魂无纷扰。现代中国人对自己文化中的幸福资源,反倒多有忽视。1.2幸福:中国文化史四千年反复出现的主题从词源上看:幸:指“吉而免凶”,所谓得免于恶为幸。福:指“无所不顺”,即吉备百顺是福。两者连言,指人的祈福行为,而非今天所讲的幸福。人生三大幸: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世俗观点)程颐:人有三不幸,少年登高科一不幸;席父兄之势为美官,二不幸;有高才能文章,三不幸也。(儒家精英,德性修养)1.2幸福:中国文化史四千年反复出现的主题宋代无名诗人: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古代士大夫眼中的人生三大幸:生于中国,生为男身,得闻儒家之教。现代知识分子(公知?):谁叫你不幸生在中国?(何祚庥)儒家讲的思想都跟幸福有关,告诉我们如何获得幸福的方法,甚至有的时候可以说是幸福的艺术,而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来说,幸福是最难得到的东西。1.2幸福:中国文化史四千年反复出现的主题众所周知,儒家思想的主题是修身。修身的目的是成德,成就个人的道德,但是成德不是唯一的目的,修身的目的同时也是为了获得幸福,这也是目标之一。在儒家的思想里面,成德和幸福之间是有直接关联的,不是意味着人的德行跟幸福无关,相反人的德行是人能否幸福的根本条件。1.2幸福:中国文化史四千年反复出现的主题德国汉学家鲍吾刚:儒家重视现世的幸福体验,中国人表达幸福的字词多与社会有关而少与宗教和物质有关。(《中国人的幸福观》)过于世俗化而丧失了神圣感?失去神圣与凡俗之间的紧张,从而失去社会发展的动力?德国思想家马克思·韦伯《儒教与道教》:为什么东方文明没有孕育出资本主义?1.2幸福:中国文化史四千年反复出现的主题西方人的困惑和误解源于他们的文化傲慢(欧洲中心主义)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学卷扉页(科学出版社中文版,1975)引用的一段话:许多欧洲人把中国人看作是野蛮人的另一个原因,大概是在于中国人竟敢把他们的天文学家——这在我们有高度教养的西方人眼中是种最没有用的小人——放在部长和国务卿一级的职位上。这该是多么可怕的野蛮人啊!——弗兰茨·屈纳特(维也纳,1888年)1.2幸福:中国文化史四千年反复出现的主题神圣与凡俗之框架源于西方文明的二元论世界观。古希腊理性文明和古希伯来信仰文明共享了这种二元论的世界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唯有居住在神的近处,人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1.2幸福:中国文化史四千年反复出现的主题中国文明对于西方文明来说,是界限之外的陌异它者。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的根本性差别耶稣会士的困惑:1、中国人观念里没有一个原初意义上的“创造者”,世界是自然地发展起来的;2、中国人没有“灵魂”的观念,对西方人来说,“灵魂”是上帝观念在个体中的内化,是一个缩小的上帝。1.2幸福:中国文化史四千年反复出现的主题法国汉学家、哲学家于连:要想恢复理论创新精神,我选择离开哲学的本土——希腊,穿越中国,…是为了重新质疑深植于欧洲理性当中的成见,追溯我们之所未想。那为什么是中国?这种被迫的选择,是因为它同时符合了:a)脱离印欧语系(这就排除了梵文);b)脱离历史联系(这就排除了与我们历史联系得很近的阿拉伯、希伯莱世界);c)遇上一种在文本中叙述的思想,这种思想是高阶段的、原始的(排除日本)。剩下的形象,只有一种情况:中国。既然要做一个哲学家而不是人类学家,就必须与一种明晰的、能与希腊思想媲美的思想打交道。(于连《为什么西方人研究哲学不能绕过中国?》)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就在于,从轴心时代开始,甚至从更早的商周时代,从《周易》开始形成之际,我们的文化并不追求超越此岸的彼岸价值,而是以此岸世界的吉凶祸福,喜乐伤乱,作为现实事件的判词!这个差别并非文明的高低,而是某种生命冲动或者价值选择的差异。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一元论的世界观vs二元论世界观1.2幸福:中国文化史四千年反复出现的主题一元论的世界观导致中国人对幸福的追求,需要在此生此世获得。对幸福的追求,就内在地蕴涵着神圣的价值。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中庸》1.2幸福:中国文化史四千年反复出现的主题1.2幸福:中国文化史四千年反复出现的主题《尚书·洪范》周,十三年,武王访箕子,请教《彝伦攸叙》(国之大政),箕子说以《洪范九畴》(大计九款),其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上天劝导天下,善者赐之五福;上天警戒天下,不善者加之六极)。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长寿、富足、平安、美德、善终)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尚书·洪范》五福临门一般人通常把幸福看成是财富、地位、荣誉、健康等实在的或显而易见的东西,例如在生病的时候,就把健康当作幸福,在贫穷的时候,就把财富当作幸福。这就是说,在幸福的内容中,人们更容易考虑到财富、地位、荣誉、健康等功利性的东西,《尚书》明确地把“德”纳入到幸福的内容之中,奠定了儒家幸福观的基础。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考虑的就不仅仅是功利,作为德性的仁、义、礼、智、信等就和功利一样成为人们追求的生活目标。这种对幸福的追求方式被儒家发展到极致,从而影响了中国文明两千多年来的发展。1.2幸福:中国文化史四千年反复出现的主题1.3孔颜之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乐”也不是容易的事,必须在人生的根本上弄对了,然后才能干什么都对,才能有真乐趣。(梁漱溟)1.3孔颜之乐《论语》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通‘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儒家幸福观以追求身心的愉悦为根本,同时不排斥快乐的生活。现代汉语中“悦”与“乐”的区别:1、时间上的区别。钱钟书:快乐快乐,凡是乐必是快,凡是乐必是短暂的。2、来源的不同。愉悦与人的生活的整体相伴随的,内在于每一个人的生活,不需要到远方、到外面去寻找;而快乐总要到外面去寻找,“找乐子”。3、程度上的不同。外在刺激度的不同,产生不同程度的快乐;愉悦是不分程度的,不存在、也没办法通过外在刺激变得更愉悦。1.3孔颜之乐古语中“悦”与“乐”基本上相通。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家庭、为人处世、事业三重道德:家庭道德、社会道德、天地道德1.3孔颜之乐幸福感取决于是否拥有“感受幸福的能力”儒家追求的幸福可以说是近在手边,唾手可得,内在于每个人的生活,在我们生活最近的近处都能找到,不需要去远方寻找。不取决于生活外在的条件,从根本上来说是取决于一个人内在的精神。修身除了成就自己的道德以外,同时也是意味着幸福品格的获得。通过一种德行、一种精神状况的调整,获得“幸福的品格”。1.3孔颜之乐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论语·里仁》)在儒家思想家看来,仁就是感受幸福的能力,它内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之中,唾手可得。一个没有幸福品格的人,你把他放在无论什么样的生活环境中,他都活得不幸福;而一个有幸福品格的人,会超越一切环境的限制,在所有环境里都能找到幸福,内在的德行光辉一定会改变照耀和温暖这个环境,一定会超越这个环境。1.3孔颜之乐现代人缺失的就是感受幸福的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感受不到自己生活中平静、朴素的幸福愉悦,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的不是幸福和愉悦,而是——“无聊”。忙的时候被事情的逻辑推着走,但一旦闲下来之后,“无聊感”就扑面而来。生活日复一日简单重复,沉闷、无聊。原因在于生活内容?量的缺少去远方寻找“别处的风景”。缺少感受幸福的能力,换个地方无聊。2.1儒家幸福的艺术之一:神圣感的确立人生意义缺失的第一种表现是神圣感的丧失。唯物主义、无神论等思想的普及,让神圣感在中国的土壤上连根被拔除。当然,这也是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只不过现代性最极端的后果在今天的中国表现得最明显。原因在于彻底性、全盘性的反传统主义。在欧美世界里,现代性的展开虽然伴随着宗教道德理想的衰落,但宗教仍发挥着重要作用;韩国跟日本在现代化展开的过程中,传统文化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约束的力量,能进行平衡。今天的中国既没宗教又没传统,一种没有神圣感的生活,到哪去找人生的意义?2.1儒家幸福的艺术之一:神圣感的确立上帝死了(Gottisttodt),但是,人们同样也会提供千年之久的洞穴来展示它的幻影。(尼采《快乐的科学》第三卷第108节)“上帝死了”,乃意指基督教道德理想在人们心中已经幻灭或应予破灭。现代西方社会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没有上帝的情形下(世俗社会)确立一种神圣的宗教感。几千年来儒家思想的强项2.1儒家幸福的艺术之一:神圣感的确立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儒家的神圣是建立在内心的,它直接导入每个人的内心。内心中的神圣来源于敬畏,一个有敬畏感的人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神圣。一个真正有神圣感、有敬畏心的人,哪怕在再凡俗的生活里,也能找到制高点。只要有敬畏心,用心去体贴,用全部生命去体会神圣感,你在最凡俗的生活里也能感受到神圣。2.1儒家幸福的艺术之一:神圣感的确立生活中有两类人,有一类人能够把再凡俗的工作,在他的手里升华为神圣的事业;还有一类人,能把手里特别高尚的工作也贬降为比饭碗还低的活。当你把你手里的工作当成个人生存目标实现工具的时候,那这个工具、这个工作最多仅仅是饭碗或职业而已。相反,如果开始把自己有限、短暂的生命作为自己手里工作实现的工具和环节的时候,你就会把手里的工作升格为神圣的事业。2.1儒家幸福的艺术之一:神圣感的确立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下》那种光辉一旦散发出来,哪怕工作再普通,这个工作散发出来的神采就是不一样。所以说,找到敬畏就能找到神圣,一个有敬畏心的人就能找到神圣,找到神圣感的人生活中就永远不缺乏意义。2.2儒家幸福的艺术之二:责任感的确立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爱是“仁”所指的精神整体中的一个面向,“仁”里面包含了爱。爱也是分不同种类的,有些爱是占有性的,孔子所说的“爱人”之“爱”是承担性、付出性的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2.2儒家幸
本文标题:儒家幸福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513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