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概览】第8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考纲要求】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考点一两次鸦片战争【基础落实】一鸦片战争1.原因(1)根本原因①18世纪中后期,英、法、美等国相继开展工业革命,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原料。②清朝政治腐败,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推行闭关锁国政策。(2)直接原因:林则徐在虎门销烟,英国借端发动侵略战争。2.过程(1)爆发: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战争爆发。(2)扩大: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清军将领海龄等抗英殉国。(3)结束:1842年8月,英军入侵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战争结束。23.结果: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及附件(1)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2)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3)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4.影响(1)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2)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1)根本原因: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2)直接原因:英法等国提出修订条约、扩大侵略权益的要求,遭到拒绝。2.经过(1)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战争爆发。(2)1858年,英法联军进逼天津,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3)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签订《北京条约》。3.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时间1858年1860年内容(1)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十处通商口岸(2)赔偿英法巨额白银(3)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4)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1)承认《天津条约》有效(2)增开天津为商埠(3)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4)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4.影响(1)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遭到更加严重的侵害。(2)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考点深化】1.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剧变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都发生变化,中国步入近代历史3社会政治导致晚清政局的变化,出现洋务派社会经济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洋务企业的兴办,有利于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阶级关系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更加尖锐;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中国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先后产生社会思想一批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觉醒,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芽,产生了“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对外关系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中外联系加强,中国被迫融入世界发展潮流中,对外关系逐步近代化社会生活西方的生活习俗、交通工具等传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2.多元史观下的中国近代通商口岸(1)从革命史范式看,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2)从现代化范式角度看,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3)从整体史观角度看,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但是是客观事实),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4)从文明史范式角度看,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地方。(5)从社会史范式角度看,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典例剖析】典例1.(2018·湖南湘潭模拟)1860饶舌必多”,奏请去掉“通商”二字。这表明()A.公使进京有碍清廷内政B.对外通商尚未达成共识C.筹备洋务引发朝野纷争D.国际交往理念亟需改变【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看出,晚清政府在此时依旧将与西方的交往限定在“通商”这一狭隘的领域,最高统治者尚不具备综合的国际交往的理念,故D项正确。[概念解读]“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主权;在经济上是指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在思想文化上则表4现为西方的思想文化开始传入中国。“半封建”是指既保留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典例2.清同治七年(1868年),清政府与英、美驻上海领事议订《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在租界设会审公廨(也称会审公堂),会审公廨设正会审官1人,总管公廨事务,副会审官6人,办理刑民案件,另设秘书处、华洋刑事科、华务民事科、洋务科,管卷室。陪审官则由外国领事担任。这反映出列强在华享有()A.最惠国待遇B.司法豁免权C.领事裁判权D.关税自主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陪审官则由外国领事担任”可知是领事裁判权,这一行为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司法主权,故C项正确。[知识拓展]领事裁判权帝国(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在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攫取的一种特权,即它的侨民在当地的民事、刑事诉讼,所在国法庭无权审理,而由它派驻当地的领事依照本国法律审判。这种特权亦称“治外法权”,严重侵犯了所在国的司法主权。【真题在线】1.(2018·天津高考·5)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良歹分明,情甘帖服。”这表明当时()A.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B.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C.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D.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答案】A【解析】题干中“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以及内容,推知清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故A项正确;禁烟被英国政府作为鸦片战争的借端,且英国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得到美、法的支持,所以禁烟不可能得到各国政府公认,故B项错误;鸦片贸易在1858年的英法《通商善后条约》才被强迫合法化,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治外法权也叫领事裁判权,是1843年英国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中取得的,而题干的时间为鸦片战争前的禁烟期间,故D项错误。2.(2018.4·浙江高考·8)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佛(法)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遇有佛兰西人与外国人有争执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法国据此攫取的特权是()A.领事裁判权B.开放通商口岸5C.片面最惠国待遇D.居住及租地权【答案】A【解析】材料“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破坏中国的司法主权,符合领事裁判权内容,故A项正确;该规定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与开放通商口岸无关,故B项错误;该规定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与贸易特权无关,故C项错误;该规定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与居住及租地权无关,故D项错误。3.(2017江苏6).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贫富不均B.莠民作乱C.民性懦弱D.吏治败坏【答案】D【解析】贫富不均与材料的内容“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不符,故A项错误;“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表明民众生活的水深火热而不是莠民作乱,故B项错误;“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说明官员腐败,把战争失败归咎为民性懦弱,是对战争失败的推卸责任,并不是鸦片战争战败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耆英认为不能御敌的原因是“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导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也就是吏治腐败是不能御敌的理由,故D项正确。【针对训练】1.(2019·湖南长郡中学调研)19世纪初,在中国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00文。19世纪20年代,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200文。到道光十九年(1839年)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600文。上述现象出现是因为()A.实行闭关锁国,经济发展落后于世界B.农耕经济发达,对铜钱的需求量增大C.中国被迫开埠,棉纺织品大量输入D.鸦片大量走私,中国白银大量外流【答案】D【解析】为了扭转长期以来的对华贸易逆差,英国殖民者转而通过向中国走私鸦片来改变自己贸易的不利地位,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并出现了银贵钱贱的现象,故D项正确。62.(2018·安徽芜湖模拟)鸦片战争时,在三元里抗英斗争中,有一张出自乡绅之手的对英国侵略者的“晓谕”说:“我虽乡愚小民,乃亦天朝赤子。惜身家亦惜土地,终怀父母之邦。”可见当时的一些乡绅()A.饱读儒家经典著作B.主动指挥了鸦片战争C.初具民族主义观念D.已经走在近代化前列【答案】C【解析】鸦片战争时期中国乡绅“惜身家亦惜土地,终怀父母之邦”,可知中国乡绅具有了一定的民族国家观念,故C项正确。3.(2019·河北邯郸模拟)光绪六年,中德《续修条约》规定:“德国允,中国如有与他国之益,彼此立有如何施行专章,德国既欲援他国之益,使其人民同沾,亦允于所议专章一体遵守。”这表明清政府()A.外交的屈辱地位明显改变B.以条约建成完善的涉外经济制度C.奉行互利互惠的外交政策D.对最惠国待遇作了有条件的限定【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德国既欲援他国之益,使其人民同沾,亦允于所议专章一体遵守”得出清政府对最惠国待遇作了有条件的限定,故D项正确。4.(2018·湖北武汉联合调研)裴士锋在《湖南人与现代中国》中写道,“鸦片战争的爆发,标志着自满人入主中原以来,首度有满人以外的‘夷’人欲入侵中国。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王夫之关于‘夷’的陈述,用在西方人身上,比用在满族统治者身上更为适切。”上述变化说明()A.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B.天朝上国观念逐渐改变C.夷夏之防思潮备受质疑D.经世致用遭到时代淘汰【答案】C【解析】材料中“欲入侵中国”,反映出西方人的入侵还未完全变成现实,民族矛盾还未成为主要矛盾,故A项错误;材料中中国人对“夷”的看法出现变化,但仍然坚持华夏的中心地位,天朝上国观念并未改变,故B项错误;中国人认为“夷”用来指西方人更为适切,“夷”对象的变化反映出夷夏之防思潮备受质疑,故C项正确;“师夷长技以制夷”体现出林则徐、魏源倡导经世致用思想,它并没有遭到时代淘汰,故D项错误。5.(2018·河南郸城考前预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表明,7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A.华夷观念正在转变B.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C.已具有国际法意识D.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答案】B【解析】据题干材料可知,清政府部分官员希望以全免关税为条件,让西方列强放弃公使常驻北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说明他们没有认识到关税自主是国家主权,进而说明清朝部分官员的近代主权意识缺失,故B项正确。6.(2019·湖南雅礼中学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两千年时间里,中国依靠其优越的文化、富足经济、军事力量,在东亚保持领袖地位,而朝鲜、琉球、安南、缅甸等周边小国则接受小伙伴的地位。构成这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国家的不平等,而非如近代西方那样的国家平等,“国际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由国际法来制约,而是由所谓的封贡体系来支配。封贡体系体现了儒家的礼仪观念,并确认一个等级制的世界秩序,中国在其中享有优越地位,安如磐石且不可侵犯。清廷坚持封贡体系不仅适用于亚洲周边国家,也适用于其他想与中国建立关系的西方国家。清廷把西方国家的使节当作藩属国使臣对待,作为内政的一部分由礼部和理藩院负责处理,而没有专门常设的外交机构。——摘编自徐中约《1600~2000中国的奋斗》材料二鸦
本文标题:2020年高考历史 艺体生文化课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3.8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68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