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重庆市涪陵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1重庆市涪陵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4.周代作为“天子”的周王既掌握“天命”又主宰“天下”。王室衰微后,诸侯征伐只能获取实质上的“天下”,却无法得到象征“天命”的“天子”身份。秦始皇创制皇帝名号,着重标榜自己的功德,淡化“天下”为“天命”的赐予。这说明了()A.周代天命观念逐渐消亡B.秦注重按功德分配身份地位C.神权不再与王权相结合D.秦意在打破旧有的权力逻辑25.谢国桢曾给“野史笔记”下过一个十分宽泛的定义:“凡不是官修的史籍而是由在野的文人学士以及贫士寒儒所写的历史纪闻都可以说是野史笔记,也可以说是稗乘杂家”。在中国历史上,作为“个人的书面历史记忆”的历史笔记于中唐出现,至两宋时期繁荣昌盛,蔚为大观。唐宋“野史笔记”兴盛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繁荣B.政治环境相对宽松C.印刷术的发明D.科举制的推行发展26.反映明代太湖地区农业生产的著作《便民图篆》记载:“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蚕要喂时桑要采,事须分管两相当。”这反映了当时该地()A.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B.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C.家庭经济模式仍未打破D.重农抑商政策严格实行27.宋代通俗文学中的女性,富贵者多不愿意屈尊为妾,糟糠妻亦不肯让出正妻之位;而到了明代小说中,女性柔顺谦让、姐妹相称共侍一夫的情节屡见不鲜,妻妾相睦不争之作蔚为风潮。促成明代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B.世俗文学的兴起C.理学思想的炽盛D.社会风气的转变28.汉代太常的职责是掌管祭祀祖先鬼神,引导天子祭祀。太常的“常”同“尝”,乃依四时奉献食物让祖先鬼神时时尝新之意。大(应为太)常位列汉朝九卿之首,兼管文化教育,皇陵所在县的行政,也统辖博士和太学。据此可知,汉代的太常()A.延续了家国一体的政治传统B.强化了神权和王权的结合C.成为了当时级别最高的官职D.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29.据史籍所载,元朝把没收来的契丹和南宋的官田全部分给蒙古贵族,少的二十顷、三十顷,多的五百顷、五千顷。又在各地收夺农民耕地,拨给驻军屯田或赏易寺院,元顺帝在位时,一次赐给大承天护圣寺的田,多达十六万二千余顷。这种行为()A.消除了封建地方割据的基础B.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C.成为元政府敛财的重要手段D.制约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30.《诗经·商颂》充分体现了殷人祭祀先祖(鬼神)时那种恭敬虔诚、谨严端肃,表现出惶畏的心理;《诗经·周颂》则渗透了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这一变化体现了()A.王权神秘色彩的强化B.朴素的人文主义色彩2C.宗法等级观念的淡化D.天道与伦理完全分离31.1909年,鲁迅和周作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出版,重点介绍了俄罗斯和北欧东欧弱小民族国家作品。在鲁迅等人的带动下,俄罗斯文学在五四时期呈现出一种声势浩大的局面。这说明()A.译书成为救亡图存的主要方式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C.翻译活动深受政治形势的影响D.俄罗斯文学成为当时文学的主流32.陈旭麓指出:虽然新政产生于自上而下的过程,但160万新式学生的出现和众多八股士类的淘汰则直接和间接地牵动了整个社会。新政造就了他们,但他们又超出了新政划定的界限。这表明新政()A.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B.掀起了近代思想启蒙C.形成了实业救国的高潮D.加速了近代民主革命33.1938年国民政府规定,工矿业、制造军用品的工业和电器工业,得收归政府办理或由政府投资合办;生活日用必需物品,经济部“随时分别种类地域,直接经营之”。这一规定意在()A.使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B.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C.强化国民党的一党专制局面D.消除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34.在1927年11月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通过了罗明纳兹起草的《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务决议案》,认为中国革命性质是“不断革命论”,革命形势是“不断高涨”,革命方针是“全国总暴动”。这一决议()A.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B.高估了中国的社会矛盾C.增加了革命失败的风险D.加速了革命高潮的到来35.下表是根据邹依仁所著《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整理而得出的1935年上海公共租界华人职业分布情况统计数据职业所占比重职业所占比重注释农业0.1%交通运输1.25%专门事业:工程师、科学家、律师、医生、记者、作家、会计等;杂类:传统服务行业(小商贩、洗衣、帮佣、理发等)和少量游民及帮会成员。工业18.3%政府市政机关0.7%现代商业16.4%演员、运动员0.3%专门事业1.3%杂类55.3%下列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A.上海教育发展推动华人素质提高B.租界内华人的政治权利得到保障C.上海地区的农业经济走向衰退D.经济发展带动社会结构多样化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材料一清初,针对满洲贵族依仗特权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谕令禁止;刊税列木榜于各关,“并商要往来之孔道,遍行晓谕”,对“私行滥收”的官吏“依律治罪”,以促进全国各地商品的流通。康熙中期以后,清政府在工商业领域实行商专卖政策,这种封建王朝垄断控制工商业的形式,较之明代弊端丛生的官专卖制有了明显改进,国家变直接3干预经济为利用专商间接遥控。但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又不能超越作为地主制经济补充的界限,否则就要危及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因此清政府便用榷关、牙行和行会制对民间商业进行控制。允许适当发展,又不允许超过限度,清前期的主要手工业品的生产和销售以及与市场的关系,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有了一定的发展。——据李绍强《论清代主要手工业产品与市场关系》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革命形势的发展使清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惶恐不安,“无业游民生计日绌……民不聊生,人心思变”。为此,清政府从减免赋税方面对各地推广和改良手工业的做法予以支持;在“振兴实业”的口号下,清朝中央和各省掀起了一股兴办工艺传习机构的热潮。各省工艺局传习科目不是适合于出口贸易的初加工手工业,就是具有本省特色的民族传统手工业,其主旨在于传授谋生手段、化除“游民”,达到教养兼施的目的。1905年11月,商部颁发《出洋赛会通行简章》,鼓励商人参加国际赛会,对参赛货物免去关税。晚清在近代手工业经济中实现了角色的转换,这是一种积极的行为。但晚清政府没有、也不可能认识到近代手工业作为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中间经济的地位和功能,从而就手工业向现代工业的过渡转化这一关键问题采取治本之方。——据彭南生《晚清手工业经济中的政府行为》(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前期工商业管理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特点的社会成因。(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影响晚清手工业政策的时代因素,并简要评价这种政策。(13分)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时代影响因素典型姓名西汉皇帝追求长生不老严延年韩延寿耿寿昌车千秋陈万年东汉尊儒读经的传统使儒家思想深入人心刘备(字玄德)张飞(字翼德)曹操(字孟德)唐朝佛儒道并行,文学昌盛李义府狄仁杰房玄龄李白(号青莲居士)杜如晦(《诗经》风雨如晦)武三思宋朝重文轻武,理学发达,以老唯美张择端(字正道)石守信包拯(字希仁)欧阳修(号醉翁,谥文忠)司马光(号迂叟)清朝起名立意假托玉器、青铜器等以避祸和坤施琅姚鼐田文镜1949—1976重大事件郑建国赵援朝尹互助张超英钟卫星新时期思想解放,价值多元颜开乐田蜜蜜唐林婉儿杨柳娉婷张珍妮李享(谐音理想)姓名作为姓氏文化的一部分,既是代表一个人的符号,又是一定历史文化、社会意识的反映。试从上表中提取相关信息,总结一条关于中国人命名的特点,并结合中国史相关知识加以说明。(12分)445.【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明万历二年(1574年),为解决官员升迁过快和调动频繁的问题,张居正秉政,在总结历代及明朝前期经验的基础上,复行久任之法。此期官多久任,相关配套制度不断完善,成为官员久任法得以持续推行的重要保障。同时朝廷对久任有功的官员大加褒奖和破格提拔,对主动“乞罢”的官员也多“不允”或要求“照旧供职”;在官员的选任中,张居正也明确要求只看功过,不论资历。在万历一朝,很多边将、治河官员、巡抚、州县长官和学官都得以长期任职,甚至出现了李成梁镇守辽东30年的久任现象。但张居正死后的“清张运动”引发了更为复杂、持久且影响深远的朋党之争。在此情形下,虽然统治者一再强调和推行久任法,但内阁首辅的频繁更换直接导致了官员升迁调动更为频繁,久任法难以为继。——摘编自展龙《明代官员久任法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居正推行官员久任法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张居正推行的官员久任法。(9分)46.【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5分)材料徐寿,1818年出生于手工业之乡江苏无锡。徐寿“少好攻金之事,手制器械甚多”。亦“尝一应童子试,以为无裨实用,弃去”,后遂潜心于科技研究。徐寿深受欧洲译著中“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科技思想的影响,自制机械时“必将究察物理,推考格致,始觉惬心”。1865年,徐寿等人在曾国藩的支持下,克服重重困难,未假洋人之手,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艘蒸汽轮船“黄鹄”号,被赞为“显示中国人具有机器天才的惊人的一例”。1868年起,徐寿在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从事翻译工作17年,首创化学元素的音译方法,新造出如硒、碘、钙、锂、钠等汉字,大大降低科学著作的阅读门槛。徐寿晚年在上海开办我国第一所科技学校——格致书院,并与英国人傅兰雅合作创办了中文科技期刊《格致汇编》。1884年卒于格致书院寓所。——根据白寿彝《中国通史》、《大学智慧》整理(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徐寿进行科研活动的有利条件。(6分)(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徐寿的主要成就及其历史意义。(9分)历史参考答案24.【答案】D【解析】周天子是王权与神权的统一,而王室衰微后二者分离,到秦朝时淡化了“君权神授”的天命观,这说明秦意在打破旧有的权力逻辑,故选D项;淡化天命观而不是逐渐消亡,排除A项;秦始皇创皇帝名号,标榜自己功过三皇五帝,目的是淡化天命观,而不是按功德分配身份地位,排除B项;只是淡化神权而不是神权不再与王权结合,排除C项。25.【答案】D【解析】“野史”是“笔记”,写作者的目的并非出版发表,给其他人看,5它与世俗文学的兴起,缘于市民读者群体的扩大不同,因此和商品经济的繁荣无关,A项排除;专制统治整体呈加强趋势,政治环境宽松缺乏史实依据,B项排除;由于“野史笔记”不出版,与印刷术发明关系也不大,C项排除;材料明确表示,“野史”的作者是文人学士与贫士寒儒,这些人哪里来的呢?科举促进了全民向学风气的形成,但科举考试即使考了,也不一定能够做官,落选者及中举没能做官者的一部分,便成为材料中的文人学士、贫士寒儒,这个阶层在科举制之前虽不能说不存在,但其队伍肯定与唐宋时是没法比的,所以,D项正确。26.【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采桑喂蚕活动属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反映出当时该地家庭经济模式仍未打破。故答案为C项。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出现,材料没有反映,排除A项;从材料信息来看,农业生产结构没有改变,排除B项;这一现象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D项。27.【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明代小说中,女性柔顺谦让、姐妹相称共侍一夫的情节屡见不鲜,妻妾相睦不争之作蔚为风潮”,表明明代较之于宋代而言,男权色彩更为浓厚,反映出封建传统伦理道德的强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主要是受宋明理学的影响,故答案为C项。A、B两项表述与材料的变化在逻辑上不成立,均排除;D项就是材料信息反映的社会风气的变化,不是原因,排除。28.【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代太常的职业不仅要掌管祭祀,也要兼管文化教育以及行政,结合所学,家国一体是以伦理秩序为政治本体所构建而成的家国同构的政治管理结构,故汉代太常延误家国一体的传统,故选择A选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主要体现在统治者的表现,题中太常的只是掌管祭祀,故排除B选项;材料可知太常位列九卿之首,结合所学,汉朝三公九卿制中,三公的级别大于
本文标题:重庆市涪陵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26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