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1-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第Ⅰ卷(共69分)一、单选题(本题共有46小题,每小题1.5分,共69分)1.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这里的“封建制度”在我们现行历史教材中的提法是A.分封制B.封建制度C.君主专制制度D.中央集权制度2.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3.西周时期一诸侯王死后,按照宗法制的规定,其子女有资格继承诸侯王爵位的是称谓大姐(28岁)大哥(30岁)二哥(26岁)三哥(20岁)母亲正妻妾正妻正妻A.大姐B.大哥C.二哥D.三哥4.近年来,修族谱、立宗祠、祭祖宗、寻亲会祖,甚至宗族械斗在农村蔓延开来,各种家族组织不断涌现。在当前的一些地方,农村社区文化的宗族色彩日益浓厚,利用祭祀祖先、唱族戏、婚丧嫁娶等礼仪、风俗将村民族人联结起来。这表明A.宗族势力及宗法观念的影响仍存在B.宗法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C.封建迷信思想在某些地区愈演愈烈D.宗法制有利于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5.据记载,周天子作为天下的共主,在发布诏令时经常用“朕”作为自称。秦朝统一后,秦始皇也成了天下的共主,自然而然就会延续周天子的自称,不同的是,秦始皇将“朕”做了制度化规定,即只有皇帝才可以将“朕”作为自称。这反映了A.秦始皇完全继承了西周的衣钵B.秦始皇进一步强化了君主权力C.秦始皇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D.秦始皇试图使权力具有神秘性6.秦代丞相统领百僚,为文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但无统兵之权;太尉统兵,为武官之长,但无调兵权,调兵权力控制在皇帝手中;御史大夫“掌副丞相”、参与机要、监察百官。秦朝这样安排的根本目的是A.使官员相互配合B.让官员彼此牵制C.保证皇权的独尊D.调动官员积极性7.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诸子皆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由汉廷定封号。把大的王国分为若干个小侯国,封国越分越小,王侯虽还存在,但只得衣食租税,封土而不治民,封国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与汉郡无异。这一做法A.加强了中央集权B.使分封制退出历史舞台-2-C.引起了诸侯叛乱D.消除了中央和地方矛盾8.元代腹里行省长官由中书省兼任,其他行政长官一般由亲王或贵戚兼任。他们的官职、俸禄都与中书省相仿。元代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领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由此可见元代行省长官A.地位高、职权大B.具有很强的独立性C.由皇帝直接任命D.由中书省临时派出9.唐太宗时期,大臣封德彝建议将征兵年龄从21岁提前到18岁,虽然相关诰敕经皇帝签署并下发到门下省,但给事中魏征坚决不肯署名,最终诰敕没有颁行。材料反映出唐代A.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B.三省体制有利于科学的决策C.给事中负有起草诰敕的职责D.门下省权力远远超越中书省10.宋敏求在《春明退朝录》中写道:“参知政事薛居正、吕余庆于都堂与宰臣赵普同议公事。是月,又敕中书门下押班、知印及祠祭行香,今后宜令宰臣赵普与参知政事薛居正吕余庆轮知。”这表明参知政事A.是为宰相服务的B.与宰相轮流执政C.分割宰相的权力D.导致了冗官局面11.据史载,万历首辅张居正,任阁职十六年,“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六卿伺色探旨,若六曹吏称次者,亦惕息屏气,而不敢有所异同”,“政事一决居正。居正无所推让,视同列蔑如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此时内阁的权力较大B.皇权受到内阁的制约C.张居正个人能力出色D.内阁地位有制度保障12.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的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13.军机大臣、军机章京完全秉命于皇帝的旨意拟写传达,不能另立意见,其任命并无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军机大臣的职务也没有制度上的规定,一切都是皇帝临时交办的。这说明军机处A.是当时最高行政机构B.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C.可参与机密事务决策D.完全取代了内阁的职能14.先秦到秦汉之际的史籍对早期历史的书写形成一种普遍的倾向——把传说的古帝王及其他一些部族人物,大量追本于黄帝,构成自黄帝以来世代相传承的宗法系统。这种书写倾向表明A.宗法制有利于政权稳定B.史籍记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C.华夏统一意识逐渐形成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3-15.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观点作者、出处“及禹崩,虽受益……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即天子位,是为夏后帝启”《史记•夏本纪》“益干启位,启杀之”《竹书纪年》“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予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韩非子•外储说右下》A.诸侯推举启为帝B.禹直接传位于启C.启最终继王位D.益最终被启所杀16.据《汉书》载:“至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认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A.巩固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B.适应了封建大一统政治的需要C.消除了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D.适应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需要17.汤其领在《西汉郡国并行论》一文中指出,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后,国家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表明郡县制A.确保了王权至上B.避免了地方割据C.有利于中央集权D.建立了官僚政治18.“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A.设参知政事削弱相权B.派遣文官担任知州C.设置转运使D.杯酒释兵权19.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B.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D.强调集体决议防止大臣专权20.胡惟庸之子因在大街上纵马奔车掉下摔死,胡未禀报皇帝就将车夫杀死。皇帝大怒,让胡作出补偿,胡请求用金钱弥补,遭到贬斥。此后开始了一系列的整治胡党行动。这反映了A.胡惟庸打压内阁B.胡惟庸家藏万金C.相权妨碍了皇权D.中央集权急待加强21.“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最根本的“失败理由”是A.清政府统治的腐朽和无能B.军事技术的落后C.英国的坚船利炮D.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22.下面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主要战役的中外兵力对比表(单位:人)。由此表可知这场战争战役时间英国法国中国-4-第一次广州之战1856.1043915000虎门之战1856.1113801700第一次大沽之战1858.566051810000八里桥之战1860.93500150034000A.是由中英两国共同发动的B.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C.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D.使中外反动势力进一步勾结23.太平天国一方面宣布“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也。”另一方面对四书、五经也只是删去鬼神祭祀之类的字句……把儒家思想中的基本内容如等级制、三纲五常、天命论等,都保留了下来。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A.仍未摆脱旧式农民起义局限B.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C.以“拜上帝会”为理论武器D.动摇了清朝统治基础24.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禁止本国报纸派记者采访战争过程,也拒绝外国记者随军采访。日本政府则启动了所有的宣传机器,宣传本国的开战立场,主张战争的正当性,允许外国记者随军采访和外国武官随军观战,赢得了西方国家的好评。清政府这一做法实质上是A.未认识到舆论导向的重要性B.出于军事保密的需要C.专制体制加强对信息的管控D.担心西方列强的干涉25.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26.武昌起义爆发前夕,刘复基、杨洪胜、彭楚藩三位革命党人不幸被捕,在回答清政府官员“为何要造反”的责问时,彭楚藩答称:“庚子之役,仇教仇洋,引起战祸,及至兵临城下,又将汉族良善臣民任意杀戮,甚至瓜分倡议,不惟无以挽救,犹谓将中国送与外人,不予家奴。”材料可以说明A.清政府卖国行径引起中国人民反对B.武昌起义为被杀戮的良善臣民复仇C.部分政府官员同情革命党人暗中支持D.《辛丑条约》签订刺激列强瓜分中国27.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是指武昌起义A.是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B.是推翻清王朝并导致民国建立的起义C.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D.是第一次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的起义28.以下是“1901年至1911年工人罢工次数分布统计表”,这种地区差异主要源于1901—1911年工人罢工次数分布统计表省份总计省份总计省份总计-5-江苏45安徽17奉天5广东24湖北9北京2浙江22四川11陕西2福建17广西8吉林1A.地区地理位置的优劣B.近代产业发展的不平衡C.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D.国际局势演变的不确定29.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瞻仰了中共一大会址和嘉兴南湖红船。习近平指出:这是我们党梦想启航的地方,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这一说法是指中共一大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B.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C.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D.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30.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下列关于中共‘一大’的叙述,符合实际的是A.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局书记B.决定中心工作是组织农民运动C.认识到建立革命武装的重要性D.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31.九一八事变后,沈阳“九君子”(爱国知识分子)完成了《TRUTH(真相)》证据汇编,历经辗转呈递给国联调查团。因其高度的实证性、系统性和规范性而成为国联仲裁的依据。此事反映了()A.弱国无外交的惯性认识被彻底扭转B.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担当与风骨C.史料实证是研究抗战的主要方法D.国联调查确定了“九一八事变”性质32.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全面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关于这次战役歼敌数目有不同记载。李宗仁在回忆录中称“台儿庄战役歼灭日军两万余人”,王秀鑫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中称“歼敌一万余人”。这反映出()A.同一历史事实可能有不同的历史叙述B.事件亲历者的叙述最接近历史事实C.绝对客观的历史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D.历史叙述是不能够再现历史事实的33.1938年春,中共领导的山东部队对津浦铁路线进行了交通破袭,使日本华北方面军无法向正面战场进攻,而被迫将主力转向后方施行要点守备,并抽调兵力对五台山等地实行攻势防御。中共的上述军事行动()A.有利于争取国民党积极抗战B.配合了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抗战C.说明共产党已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D.迫使日军改变侵华战略方针34.抗战时期的游击战中,“日军、伪军、国民党、共产党的小股部队都是摸索前进,没有哪方的情报网络能精确掌握对方的具体行动。”而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在战术情报和敌军动态的掌握方面较其他方占据优势。这主要得益于()A.两个战场的积极配合B.掌握了有利地形-6-C.苏联等国的有力帮助D.贯彻了群众路线35.有人把辛亥革命称为中国的“光荣革命”。事实上,革命党人的起义和流血一直没有停止过,“党人之从事运动者,初不少怠,尤注意军
本文标题: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02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