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湖北省荆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1-湖北省荆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25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答案】D【解析】【详解】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民众力量的显现产生了富民思想。故答案为D项。A项,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主流,民本思想也不可能上升到社会主流思想这个高度,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统治者对私产的保护,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而不是缓和,排除。【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2.西方人讲上帝,中国古人讲“理”学,两者的共同点是A.相信除人之外神的力量B.约束人类无尽的欲望C.通过宗教感化引人向善D.为专制中央集权服务【答案】B-2-【解析】试题分析:西方人信奉上帝,以《圣经》为信奉的标准,约束人的行为以此实现救赎;中国人强调的“理”以儒家的伦理道德来约束人的行为。因此二者最大的相同点是约束人类欲望的无限膨胀。故选B。AC项不符合儒家伦理道德的内容,儒家伦理道德是现世的;D项错误,对待传统文化应该弃其糟粕,吸取精华,推陈出新。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主张3.西汉中期,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导致这一现象的思想因素是A.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B.孟子“性善论”C.老子“无为”思想D.墨子“兼爱”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为了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也提出了“天人感应学说”,认为统治者对国家的治理与上天是相互感应的。在这种学说的影响下,如果自然灾害降临,历代统治者都会认为这是上天对自己统治的不满,因此才会出现“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的现象,A项符合题意。B、C、D三人思想不符合材料主旨,均排除。4.董仲舒儒学思想和程朱理学在理论体系建构方面的共同特点是A.借鉴外来思想,为我所用B.继承先秦思想,亦步亦趋C.吸收其他思想,糅合改造D.历经多人探索,前后相续【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和程朱理学,旨在考查比较分析相关史实的能力。汉代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两宋时期,儒家学者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3-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即理学。故AD两项的表述均与题目中“董仲舒儒学思想”的特点不符,B项的表述与题目中“董仲舒儒学思想”和“程朱理学”的特点不符,故排除;故选C。考点:宋明理学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5.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C.柔和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家D.儒家学说与权术【答案】C【解析】本题是考查学生对董仲舒相关知识的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吸收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思想。所以选C。6.苏东坡在《东坡志林》中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顰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反映出A.小说《三国演义》影响百姓历史认知B.理学有助于正确历史认知的形成C.儒家伦理观念影响人物民间形象形成D.封建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日益强化【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内容大致意思是指里巷中小孩子调皮顽劣,难于管教,家长视为苦事,于是只好给他钱,叫他与大伙儿坐在一起(一般是在茶馆里),去听人说评书、讲古话。而当时的说书内容,常常涉及三国故事。当小儿们闻听刘备(161—232,字玄德)战败,便皱眉且悲伤涕泣;听到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战败,即欢唱快活。在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中曹操是奸臣、枭雄的代表,因此才出现材料中听到曹操打败而欢唱快活的现象,这说明儒家伦理观念影响人物民间形象形成,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在百姓认知中《三国演义》人物的形象,说明传统伦理观念影响人物民间形象形成,无法得出小说《三国演义》影响百姓历史认知的结论,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民间百姓受传统伦理观念的影响而对《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的理解,无法得出理学有助于正确历史认知的形成,故B选项错误;-4-材料中民间对《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的理解是受到传统伦理观念的影响,与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没有直接关系,无法得出封建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日益强化,故D选项错误。7.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B.从天人感应出发C.从万物本源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察宋明理学的知识。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他们在排拒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源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故选C。A项是辩证法思想,属于道家老子的思想;B项是董仲舒的思想;D项是明清进步思潮。考点:宋明理学点评:宋明理学是儒家学说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主张理是世界的本源,体现在人身上是要求人们遵循儒家伦理道德,方法论上强调格物致知或者发明本心致良知,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派。宋明理学的影响也需要掌握。8.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出自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李贽也主张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并强调人的正当私欲。这说明他们A.否定传统权威,倡导个性自由B.没有辩证看待孔子的历史作用C.反对盲信孔子,主张顺时而变D.批判了儒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出自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得出两人都反对以孔子的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倡导个性自由,故A项正确;“虽其言出自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是一种批判的看待孔子的观点,故B项错误;顺时而变在材料并未体现,故C项错误;儒学对人的思想禁锢在材料并未体现,-5-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王阳明和李贽的思想9.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写道:“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制度。”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源是A.黄宗羲等代表地主阶级利益B.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C.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D.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答案】C【解析】【详解】明清之际,东南地区出现早期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封建专制力量强大,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这些思想家没有提出新的社会方案。故C项正确。社会阶级的根源仍在于经济发展程度。故A项错误。传统思想的束缚是一部分原因,但文化并不在变革中占主导位置。故B项错误。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但进步思想家们还是提出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故D项错误。10.蔡元培曾评价:“中国之画,与书法为缘,而多含文学之趣味。故中国之画,以气韵胜,善画者多工书而能诗。”他强调中国画A.追求神韵与意趣B.与诗、书相融C.与书法同生共发展D.体现文学之美【答案】A【解析】中国画注重神韵意趣,“以气韵胜”这是这种特点的反映,故A正确;B中诗歌材料没有体现;C中共同发展,不符合事实;D中文学之美不符合绘画特点。11.“在上古中古时代,中国科学技术一直保持一个让西方望尘莫及的发展水平,中国科学发-6-现和发明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主要是因为A.封建皇权的专制统治B.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C.小农经济的高度繁荣D.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答案】C【解析】【详解】中国古代的科技主要是服务于农业,均属于重视经验的科学,由于古代小农经济的高度繁荣,促使中国上古中古时代的科技一直超越西方,C正确;封建皇权的专制统治属于政治上背景,不是主要因素,A错误;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不是材料中中国科技领先西方的主要因素,B错误;中国古代科技的繁荣主要得益于农业的发达,不是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的结果,D错误。12.下图是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A.明清工匠缺乏技术的积累B.官府对手工业生产规模有严格限制C.手工生产能确保产品质量D.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答案】D【解析】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是由于市场需求少而没必要转变,即生产革新缺乏市场需求的推动,选D-7-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明清工匠积累了丰富的技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只是其中一个原因,不全面,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不属于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13.儒家思想强调天人合一、安天立命、修己安人,缺乏研究、开发自然的传统,这样的传统在以总结经验、搜集材料为主的传统科技阶段时,影响尚不明显,一旦进入理论升华阶段,哲学观和自然观的影响就至关重要。这说明A.儒家思想导致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B.儒家文化传统妨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C.中国古代的社会环境不利于科技的发展D.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扼杀了创新动机【答案】B【解析】中国古代科技在长时间内是领先世界的,A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儒家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不利于科技理论的升华,妨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社会环境和民族心理,C、D两项错误。14.“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在宋明以后成为禁锢人们言行的桎梏。但在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中对三纲的解释是: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这种现象的出现直接反映了明朝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B.市民文化开始兴起C.思想界对理学的批判D.民主启蒙思想的萌发【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主要阐释的是思想文化方面内容,没有对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进行描述,故A项排除;市民文化开始兴起于宋朝,与题干时间不合,故B项排除;材料中“《封神演义》中对三纲的解释”是对传统三纲五常思想的冲击,即对理学的批判,故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明清思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民主启蒙思想,故D项排除。-8-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对理学的批判15.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宝玉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明清时期理学居于统治地位,从题干中“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信息可以看出,“四书”更受重视,故选A项。明清时期,儒学仍是官方的正统思想,孔子的权威地位不可能动摇,故B项错误;C项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红楼梦》是清代小说,不是反映宋代生活,故D项错误。16.恩格斯指出:“火药和火器的采用决不是一种暴力行为,而是一种工业的,也就是经济的进步。”这番话说明火药传入欧洲A.有利于欧洲
本文标题:湖北省荆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64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