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1-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年级政治试卷(GAC)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国古代有许多寓言故事充满哲学智慧,如“白马非马”“田忌赛马”“塞翁失马”等。哲学的智慧产生于A.古代的寓言故事B.流传的古典文献C.人类的智慧头脑D.人类的实践活动【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哲学智慧的来源。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头脑中凭空产生的,C错误;哲学的智慧是人们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D正确。无论是古代的寓言故事还是流传的古典文献,都是意识的形式,AB均不选。故本题答案为D。【点睛】本题难点剖析:哲学智慧的产生(1)从来源讲,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2)从关键讲,哲学的智慧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对生活实践进行反思。2.当年马克思撰写《哲学的贫困》,如今出现了“贫困的哲学”。现实生活中,哲学往往被一些人忽视,而事实证明一个轻视理论思维的民族是不会有光明未来的。这是因为A.哲学的任务是揭示具体事物发展的规律B.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辨识事物永不犯错C.哲学是与客观实际完全吻合的理性思维D.哲学能为实践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因此,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故D符合题意。A错误,具体科学揭示具体事物的发展规律,-2-哲学揭示整个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B、C错误,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不是万能钥匙。考点:哲学的作用3.中国古代哲学家主要探讨“形与神”、“心与物”、“理与气”谁依赖于谁、谁在先的问题。他们是在思考A.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问题B.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D.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问题【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题中“形、物、气”指代的是物质,“神、心、理”指代的是意识,物质和意识谁依赖于谁、谁在先的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的问题,A符合题意。BCD与题意不符,答案选A。考点: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点评:本题考查的仍然是学生对于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理解,涉及到的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的内容,即物质与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读懂材料即能选出正确选项。4.王夫之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在哲学上的贡献主要是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以下说法中最可能是他说的是A.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C.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D.理生万物,理在气先,理为气本【答案】A【解析】王夫之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那么我们只要判断四个选项中哪个是唯物主义观点即可。“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阴阳二气,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A符合题意;“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不符合题意;“理生万物”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不符合题意;“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属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没有历史唯物主义,C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A。【考点定位】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理解【名师点睛】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朴素”之处在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也是唯一科学的唯物主义。但唯物主义的这三种基本形态的根本观点是一致的,都是与唯心-3-主义根本对立的。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下列选项能够说明材料中观点的是①自然界是物质的②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③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④从构成要素看,人类社会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体系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该观点考查世界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是物质的,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从构成要素来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的意识也是物质的产物,故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故答案应选D。考点:世界的物质性点评:该观点考查世界的物质性,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是物质的,人的意识也是物质的产物,题目难易程度适中。6.枯黄的树叶无风也会飘落。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最确切的是A.动中有静,静中有动B.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C.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是统一的D.事物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规律的相关知识。枯黄的树叶无风也会飘落,体现了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相对静止,也就无法体现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A与C选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体现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B选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D项。【点睛】全面掌握规律的“七性”1.规律具有普遍性。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1)哲学上的规律概念,是对各种具体科学规律共同特性的概括和总结,绝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具体科学规律。-4-(2)哲学上的规律概念和具体科学规律两者之间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2.规律具有稳定性。(1)规律的稳定性指的是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联系,而不是表面的、现象的联系。(2)从哲学上看,规律是一种本质的联系,它虽然总是隐藏在现象之中,并且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但本质、规律绝不等同于现象,本质、规律相对于现象来说是稳定的。3.规律具有必然性。规律的必然性指的是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这种联系是一定要反复出现、确定不移的,而不是偶然联系。4.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指的是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固有的联系,这种联系不是人主观赋予的,也不是神创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种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5.规律具有可知可用性。规律的可知可用性指的是规律虽是客观的,并不等于说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利用规律。6.规律具有多样性。规律的多样性指的是不同事物、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有不同的规律。规律之所以具有多样性是因为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永恒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因此,任何运动过程中的规律都是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因而规律具有多样性。7.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性。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只要条件存在,规律就存在,就起作用;一旦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存在了,规律就不起作用了。7.东方哲学研究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中国社会科学哲学所东方哲学研究室承担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东方哲学史》最近完成并出版。该书共5卷,约250万字。我们之所以重视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是因为A.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理论B.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C.哲学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前提D.哲学科学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5-前进方向【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哲学的作用。A项错误,并非所有哲学都是科学的;B项错误,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C项错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故选项D项符合要求。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A.已成为最终完成的知识体系B.是人类哲学思想继续向前推进的新起点C.已穷尽了一切真理D.已成为凌驾于其他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答案】B【解析】【详解】认识具有无限性,A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说明哲学实现了质变,而哲学又会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起点进行新的量变,B正确;追求真理的过程是无止境的,C错误;D没有看到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夸大了哲学作用,错误。故本题答案为B。【点睛】本题重点剖析: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是既要坚持、又要发展(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这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马克思主义是人类认识发展结出的丰美硕果,是指导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普遍真理。真理具有客观性,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不容质疑。(2)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开放的体系,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不变的教条,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最终完成的知识体系。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21世纪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正在发出真理的光芒。9.在蚂蚁界,一窝蚂蚁多达万只,但多而不乱,各司其职、分工明细:蚁后的任务是产卵、繁殖;工蚁负责建造、觅食、运粮、育幼等;雄蚁负责与蚁后繁殖后代;兵蚁则负责抵御外侵、保卫家园。对于这种既没有谁挑肥拣瘦,也没有谁互相扯皮、内耗,大家配合默契的行为,有人认为某些动物也是有意识的。认为某些动物是有意识的观点A.肯定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B.否认了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C.证明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D.否认了只有高等动物才有意识的观点-6-【答案】B【解析】【详解】意识是人脑的特有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因此,认为某些动物有意识的观点,否认了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故B符合题意;选项AC正确,但与题意不符,不选;D错误,只有人才有意识,题中观点是认为高等动物有意识。故本题答案为B。10.安全生产是生产发展的底线。缺乏安全意识是最大的安全隐患,麻痹大意往往导致生产事故频发,从哲学上看,安全意识之所以成为安全生产的关键,是因为①人的意识决定了实践发展的方向和进程②人的意识影响实践发展的趋势和结果③人的意识是促成实践中的矛盾转化的重要条件④人的意识不同,实践结果的性质就会不同A.②③B.①④C.①③D.②④【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①中的“决定了”夸大了意识的作用,观点错误,应该首先排除;排除①后,可以断定正确答案在A、D之中。A、D两项都包括②,说明此项一定正确,可以不做判断;这样,我们只需要区分③④两项,人的意识不同,实践结果往往不同,但也不能完全排除“殊途同归”的可能性,因此④中内容不准确,③适合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考点定位】意识的能动作用11.“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告诉我们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目的。“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以致用,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正确且符合题意;其它选项说法正确但都与材料主旨不符,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点睛】如何区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四个方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认识从实践-7-中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实践对认识的推动作用,因为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发展;“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强调的是认识回到实践去指导实践;“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认识正确与否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12.鲁迅先生说:“假如我们设立一个‘肚子饿了怎么办’的题目,拖出古人来质问罢,倘说‘肚子饿了应该争食吃’,则即使这人是秦桧,我赞成他。倘说‘应该打嘴巴’,那就是岳飞,也必须反对。”这段论述表明①真理具有客观性②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③任何真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要正确对待错误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A.②④B.①③C.①②D.③④【答案】C【解析】鲁迅这段话说明不管是谁,是秦桧还是岳飞,真理都具有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①②项符合题意;真理和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③项错误;④项与题意无关;正确选项为C。13.“大数据”时代,数据成为决策最为重要的参考之一。大数据技术深刻影响着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中小学教育等多层次的政策制定、受教育者的学习方案与评价方式、教学模式及质量改进等教育全过程。这说明①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联系③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④事
本文标题: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48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