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北京市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1北京市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第I卷(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关于西周分封制的表述,正确的是A.周王室与地方的矛盾得以解决B.受封诸侯以宗法制传承下去C.受封者与周天子必有血缘关系D.各诸侯国上缴赋税给周天子【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西周分封制度的理解。根据所学知识,西周的分封制度目的是巩固西周的统治,前期加强了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扩大了统治区域,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兼并战争的开始,削弱了周王室的地位,A项错误;宗法制度和分封制是结合在一起的,B项正确;分封制分封对象:功臣,王族,先代贵族,C项错误;各诸侯国的义务: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D项错误。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2.北魏创立的均田制,隋朝到唐初一直沿用,这一制度旨在A.确立土地私有制B.保护小农经济的发展C.打击官僚地主的势力D.杜绝土地兼并的问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古代的土地制度。依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吸收了更多的流民农耕定居,保护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故这一政策为后代所沿用。所以B符合题意。其他三项说法均与史实不符。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23.《文献通考》描述宋代官制:“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廷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材料反映的宋代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是A.重视分权和制约B.加强对军队的控制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重文轻武【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反映了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分权制约的关系,“天下财赋、内廷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反映了三司掌管财权;故体现了宋代政治的分权与制约。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措施4.“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此其分事也。”这是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特征的描述。若对材料中省略的内容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最恰当的是()A.“凡农之道,厚(气候)之为宝”B.“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C.“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线)积纴(丝缕)”D.“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特征,旨在考查解读材料,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男耕女织、耕织结合。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材料描述男子耕种庄稼的状况,应该补充的是女子家庭手工业的状况;“凡农之道,厚之为宝”体现了时令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排除A;“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体现了古代农民的艰辛,排除B;“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线)积纴(丝缕)”体现了妇女在家耕织的状况,C项符合题意,正确;“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体现了雇佣劳动关系,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排除D。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35.元稹诗云:“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此诗主要反映了A.西汉商业贸易发展盛况B.区域性商人群体的兴起C.唐代各地经济联系加强D.唐朝百姓生活富裕安康【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由题干中“上荆衡”“党项马”“吐蕃鹦”“蜀地锦织成”“不计远近程,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等信息可知各地经济联系加强,故C项正确;元稹为唐代诗人,故A项排除;明清时期区域性商人群体的兴起,故B项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唐朝商业的发展6.“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竭其精力,以研穷圣贤之经训。所著书有《大学中庸章句》《论语孟子集注》。”材料中所说的历史人物在儒学史上的地位是A.奠定了儒家学派的基础B.使儒学取得官学地位C.更新了儒学的理论体系D.开一代朴实学风先河【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信息“穷理以致其知、研穷圣贤之经训、所著书有《大学中庸章句》、《论语孟子集注》”可以判断该儒学家是朱熹。朱熹是南宋时期理学的集大成者,A指的是孔子;B是董仲舒;D是顾炎武;故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7.文明史学者认为,从隋唐到宋元,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是文化的下移,即“从世族垄断文化的状态转向庶族士人的活跃,再转向市民文化人的出现和活跃”。这一趋势出现的背景是①4科举制度的实行②城市商业的繁荣③印刷技术的应用④中外交流的扩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是文化的下移,从世族垄断文化的状态转向庶族士人的活跃,再转向市民文化人的出现和活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隋唐到宋元,科举制度的实行、城市商业的繁荣、印刷技术的应用,都有利于文化的下移,故①、②、③都正确;隋唐时期中外交流的范围大于宋元,故④排除。故①②③组合正确,故A正确。②③④组合错误,故B排除。①③④组合错误,故C排除。①②④组合错误,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辉煌灿烂的文学·市民文学【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世俗化的相关知识。封建社会后期,适应城市居民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文学。内容大多描写市民社会的生活和悲欢离合的故事,反映市民阶层的思想和愿望。宋元明话本是其代表作品。又称为城市文学。它是12世纪以后随着工商业中心城市的兴起而产生的反映市民思想感情的世俗文学。8.康熙帝在《中秋日闻海上捷音》一诗中,有“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的词句。令康熙如此感叹的事件A.驱逐了殖民势力,维护了国家主权B.安定了东南边疆,实现了国家统一C.抗击了外敌侵扰,维护了边界安定D.平定了地方叛乱,消除了分裂威胁【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海隅”可知这事件发生在沿海地区;“九壤同”体现了这一事件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依据所学知识,这是统一台湾的措施。故选B。A项是打败荷兰,收复台湾,这不属于康熙时期的功绩;C项是抗击沙俄;D项是平定三藩。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康熙帝9.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2019年)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B.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5C.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D.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答案】C【解析】近代前期的战争中都存在着割地、赔款,所以排除A;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B;甲午战争后,中国由器物学习到制度学习,对中国政治体制进行反思,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所以答案选C;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人就开始睁眼看世界,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排除D。10.租界和使馆区既是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表现形式,也是传播西方文明的窗口。下图中的租界和使馆区分别最早出现于下列哪些历史事件之后A.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租界和使馆区出现的背景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上海第一块租界出现是在《南京条约》附件签订后,与鸦片战争有关,排除BD;《辛丑条约》中有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一款,与八国联军侵华有关,排除A,故选C。11.读图,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6A.秦国在①修建了防洪灌溉工程B.唐朝江南货物可由③漕运至②C.洋务派在⑤创建近代军事工业D.中国最早的民资企业在④诞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秦国是在四川修建了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唐朝江南货物可由杭州漕运至北京,洋务派在安庆创建最早的近代军事工业,中国最早的民资企业之一继昌隆缫丝厂是在广东南海诞生,只有C所指地点正确。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12.中英《南京条约》第10款规定:“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该条款()A.遏制了英国商品的输入B.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C.摧残了民族工业的成长D.促进了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内容反映了《南京条约》的消极影响的相关内容,所以AB两项不正确。中国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七十年代,不是四十年代,所以C项错误,故答案选择D项。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南京条约》13.《南浔丝市行》一诗绘声绘色地描绘了19世纪中期湖州南浔生丝买卖情景:“蚕事乍7毕丝市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市中人塞不得行,千声万语聋人耳。纸牌高扬丝市廛(古代房屋),沿门挨户相接连。喧哗鼎沸晨至午,并肩累迹不得前。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以下对诗文信息的理解,正确的有()①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渐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②外国的商业势力侵入中国③中国的生丝贸易已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④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A.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了上海开放为通商口岸,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生丝,中国的生丝贸易已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情况,C、①②③正确;④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材料没反映该内容。故ABD不符合题意。考点: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原因和影响14.1898年梁启超在日本创办《清议报》,开辟专栏对时事进行论说。下列陆续在报上发表的评论是针对序号题目所刊载的期数1论非皇上复政则国乱不能平定第49期2论义民与乱民之异第52期3论中国民气之可用第57期4排外平议第68期8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维新变法运动D.辛亥革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提炼与归纳的能力,解题时注意题干中的时间“1898年”,以及表格中的“义民与乱民”“中国民气之可用”“排外平议”等信息可得出梁启超所评论的对象是义和团运动,而AD在时间上不合题意,C与题意无关,故选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15.下图是“台湾民主国”的国玺,该政权在台湾仅存在了150天。其时,台湾军民公推台湾巡抚唐景崧任总统、刘永福任大将军,另设议会,年号“永清”,永戴圣清之意。导致这一事件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太平天国的建立B.英法联军攻占了北京C.《马关条约》的签订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能力。材料中“唐景崧任总统、刘永福任大将军”等信息说明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这一事件与《马关条约》的签订有关,故本题选择C。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16.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中说:“新文化运动影响到产业上,应该令劳动者觉悟他们自己的地位,令资本家要把劳动者当做同类的‘人’看待,不要当做机器、牛马、奴隶看待。”该文应该发表于9A.1913年B.1915年C.1917年D.1920年【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陈独秀认为:新文化运动应该令劳动者觉悟,令资本家要把劳动者当做同类的‘人’看待。可以看出此时陈独秀已经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在1917年十月革命后,故本题答案应为D。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7.下列“口号”与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相
本文标题:北京市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28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