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修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1-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修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据《礼记》记载:“天子之豆(古代盛食器具)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这种规定反映的本质是A.严格的等级制度B.天子生活奢侈C.政治地位越高生活水平越高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天子之豆(古代盛食器具)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反映了分封制下严格的等级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应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2.山西曲沃北赵村晋侯苏的墓葬中曾出土过一套编钟。编钟上的一段铭文记载:“王亲令晋侯苏:率乃师……伐夙夷。”这反映了诸侯要对周王尽的义务是()A.朝觐述职B.镇守疆土C.出征作战D.缴纳贡赋【答案】C【解析】【详解】“王亲令晋侯苏:率乃师……伐夙夷”反映了分封制下,诸侯要听从天子命令,出征作战,故选C;材料“王亲令晋侯苏:率乃师……伐夙夷”反映了分封制下,诸侯要听从天子命令,出征作战,并非朝觐述职,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镇守疆土和缴纳贡赋,排除BD。3.“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共性,成为国人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这种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A.宗法制B.世袭制-2-C.分封制D.禅让制【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家”与“国”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国家可以看做是宗法家庭的扩大,A项正确;世袭制是指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与题干家国同构无关,排除B;分封制是指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保卫周王室,与题干家国同构无关,排除C;禅让指统治者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与题干家国同构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家国同构”的概念。【详解】4.有学者评述某项制度的实施:由姬姜二姓的亲戚各自率领武力常驻于若干要地,以这些“点”拉成几条“线”,来控制广袤的“面”,从而建立起“一个网络结构的模式”。该制度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统治C.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D.有效地控制了诸侯国【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姬姜二姓的亲戚各自率领武力常驻于若干要地”,可判断出是西周时期周武王和姜尚的亲戚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题干所体现的是分封制。分封制形成了西周时期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有利周王对地方的统治,B正确。分封制在后期致使地方势力膨胀,削弱了中央的权力,AD错误。宗法制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C错误。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在于理解材料中的“姬姜二姓”,周天子为姬姓,功臣姜尚为姜姓,再联系材料中的“率领武力常驻于若干要地”,即可得出分封制。-3-5.电视剧《芈月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芈月的儿子赢稷在位时期,周赦王号令六国诸侯临时组建了一支6000人的队伍,等到了约定出兵的日子,韩、赵、魏自顾不暇,齐国不予理睬,最终勤王不成。”这一情节充分表明A.天子权力开始削弱B.贵族政治彻底瓦解C.分封制受到冲击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是诸侯不在勤王,这表明了王室衰微,分封制受到冲击,故C项正确;西周后期周天子的权力就已衰落,周赧王属于东周,故A项错误;贵族政治彻底瓦解是在北宋,故B项错误;宗法制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材料没有体现出宗法制,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思维逻辑是“现象——本质”。本题的现象是“勤王不成”,这反映的实质是王室衰微,分封制受到严重冲击。6.秦始皇临死前欲重新改立长子扶苏继承皇位,但赵高和李斯篡改始皇遗诏,扶持胡亥登上帝位。有学者认为,这人为地造就了统治集团矛盾的激化,并最终导致秦朝的短命。材料说明A.废除分封不利于中央集权B.秦朝王位继承不尊宗法C.宗法不尊助推了秦朝灭亡D.相权扩大影响皇权加强【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由于秦朝没有按宗法制立长子扶苏继承皇位,结果造成统治集团矛盾的激化,并最终导致秦朝的短命,故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皇位继承问题,与分封制无关,排除A;B不是对材料的全面解读,排除B;材料主要说明皇位继承不按宗法制导致秦朝灭亡,D不是材料的主旨。-4-7.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分封制A.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意识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C.强化了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D.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此制度是指分封制,从材料中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信息可知,分封制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D正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于秦朝,与材料不符,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强化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C错误。【点睛】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8.秦朝对少数民族发动战争后所征服的地方,像“河南地”、五岭等地,当时被称为“化外之地”,因人心不稳,由中央直接控制。当时,秦朝采取的措施是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丞相制度【答案】C【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旨在考查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揭示的是加强对地方行政管理的制度。据此,判断选项:A项属于周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三公九卿制属于秦朝的中央官制,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丞相制度属于秦朝的中央官制,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秦朝“废分封,行郡县”,加强对地方的管理,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详解】-5-9.在陕西省西安市附近的一座古墓中出土了一批竹简,据考证这是墓主准备上报给秦始皇的有关当朝官员的监察报告。据此推断,该墓主人生前可能任职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军机大臣【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是墓主准备上报给秦始皇的有关当朝官员的监察报告”可知,墓主生前可能任职御史大夫。在秦朝的中央官制中,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故答案为B项。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排除A项;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排除C项;军机大臣是清朝才有的职位,排除D项。10.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D.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所说的“封建政治”为分封制,“郡县政治”为中央集权制,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制不是以血缘为纽带,因此C项错误;分封制维护的是奴隶制度,故D项错误。B项正确,分封制地方官吏世袭,而郡县制官吏的任免权在中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度。-6-11.著名学者王亚南在分析秦王朝的各项政治制度后指出,“其中最基本的措施,则是‘天下皆为郡县,子弟无尺土之封’。因为有了这一项根本规定,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材料表明秦朝实施郡县制的根本目的是A.创新地方行政管理体制B.加强中央集权C.使奴隶获得了人身自由D.打击贵族势力【答案】B【解析】【详解】分封制下诸侯拥有世袭统治权,权力较大,难以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郡县制度下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创新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不是明秦朝实施郡县制的根本目的,故A项错误;实施郡县制是加强中央集权,此时已经是封建社会,奴隶已经不复存在,故C项错误。打击贵族势力也不是实施郡县制的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1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表明军国大事是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中材料描述了秦汉时期军国大事先由群臣商议,然后宰相上奏皇帝,皇帝最后做出裁决。这种商议的做法有利于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所以本题选D。A项表述与材料“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相矛盾。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对材料的理解错误,并不能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决策产生的方式。13.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7-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答案】C【解析】武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C,排除A;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员迅速晋升,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故B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故排除D。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对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这一主干知识的理解和准确表达的能力,以武则天时代的皇权与相权关系为切入点,考查古代专制制度下,皇权对相权的压制和控制,考生需要对每一个选项逐一排查,发现与题干不一致的地方,然后选择表达最严密和准确的选项。武周时将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为鸾台,二者为政务中枢,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与凤阁、鸾台协商处理政务之意,故意味着参与议政的人员增多,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弱化,而皇权等于得到了强化。14.《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B.确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始皇帝嬴政,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为始皇帝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的秦朝是我国历史-8-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只是专制集权的一部分,不符合题意;选项D军功爵制开始推行于战国时期的秦国,不符合题意;选项C西周时期创立的,不符合题意。故选B。15.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A.中央集权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C.独断性和随意性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仅仅是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这体现了皇权至上和皇帝独尊的特点,故选D。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故无法体现出中央集权的特点,排除A;材料未涉及对皇权的宗教性描述,无法体现神权与王权的结合,排除B;材料并未提及国家政事的决策方式,无法体现独断性和随意性,排除C。16.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某同学在考证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A.《汉书》的记载B.民
本文标题: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修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34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