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僵尸企业调研报告第一条:2016年县域企业调查分析报告联社公司业务部9月份对企业摸底调查报告县联社: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进入L型轨道,再加上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出现了经济“三期叠加”大背景,民营实体经济出现两极分化,县域企业由于规模、生产技术、管理手段、资金运用等多方面低于国家标准行业水平,造成悲观气氛浓厚,同时也出现了“隐形不良”和“僵尸企业”,尤其是“僵尸企业”长期占用资金等资源却难以产生效益,对我部“三个月欠息压降、利息收入和到期收回率”等各项任务产生较大影响,在社会上产生民间借贷纠纷、司法冻结、恶意逃废、联手欺诈等种种现象,对联社支持实体经济的效果产生较大障碍,同时也带来较多社会负面影响。为此,我部集中力量对我部涉及贷款的家企业进行摸底调查,调查结果如下:一、企业各项分类情况公司业务部月贷款余额万元,笔数笔,企业家。按照行业分类:1、棉纺类企业贷款万元,笔数笔;2、电子科技类贷款万元,笔数笔;3、涉农加工类贷款万元,笔数笔;4、制造业及酒店其他类贷款万元,笔数笔。按结息方式分类:1、能够按月结息的户数户,占总户数%,金额万元,占总贷款余额%;2、不能及时按月结息(使用保证金或注入资金)或长期欠息的户数户,占总户数%,金额万元,占总贷款余额%。(9月日企业欠息清册显示:欠息笔数笔,欠息金额万元,欠息万元)按目前摸底调查生产情况分类:1、目前正常生产家企业,贷款金额万元;2、半生产企业家,贷款金额万元;3、停产企业家,贷款金额万元,(其中停产企业涉及棉纺企业家,占企业户数%,占棉纺企业家的%,贷款金额万元,占棉纺行业贷款%。)二、根据目前现状,我部对准县域企业分析目前成因:1、国家经济形势硬着陆,造成部分行业持续走弱,我县大部分企业属于基础低附加值、科技含量较低的行业,前期组建资金来源部分属于民间借贷,中期商业银行压、抽、限贷,造成资金成本进一步上升,每月生产利润不足付息(银行利息、借贷利息等),最近形势随平稳,但应收账款不断增长(坏账、死帐一般占50%以上),企业自身流资极其短缺,造成部分企业不愿或不能结息。2、成本逐年增大:1、大部分企业以前可以赊账购买原材料,目前必须现金付款购买原料;2、随着国家经济不断增长,工人工资、水电费和税费也不断增长,企业利润走窄,支出压力不堪重负;3、隐形成本也不断增大,企业前期投资购买的机器设备,由于经济增速和换代速度增速,机器购置后摊销加速。3、由于我县企业前期办理互保和联保的贷款较多,多数企业根据自身利益考虑,变相逃避债务,个人和企业信誉变差,联手不结息,到期贷款债务听之任之,没有主动结息、还款意愿。一家不结息,互保、联保的企业也开始不再配合银行工作,只能贷款不能还款。三、“僵尸企业”分类及说明“僵尸企业”是指那些无望恢复生气,但由于获得放贷者或政府的支持而免于倒闭的负债企业,具有“吸血”的长期性、依赖性以及绑架勒索性的特征。目前,“僵尸企业”还没有一致的认定标准。我们从“僵尸企业”的特性入手,归纳出认定标准的3个层面:企业生产经营持续不景气、融资风险高、外部依赖性强,凡符合以上3项的贷款企业,本文即将其归为“僵尸企业”。“僵尸企业”基本情况:1、是以贷款质量差、产值利润下降、处于停歇业等为主要特征。2、是行业主要涉及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建筑业,制造业占比超七成。3、中小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僵尸企业”融资状况及影响:1、“僵尸企业”占用信贷资源却不产生对应效益,贷款质量差,信贷风险高。2、是从民间借贷看,不少企业涉足民间借贷,加剧经营困难和信贷风险。3、这些企业资产负债率高、属于限制性行业、不良贷款比例高、以贷还贷的特性明显,易形成恶性循环,资产负债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企业。4、是从影响程度看,不利于公司部存量盘活、结构调整,易引发社会问题。所以从僵尸企业界定和入手化解目前存在的风险是关键所在,解决这些企业对我社带来风险,也就能够平稳渡过国家“三期叠加”经济困难时期,目前界定了家企业为“僵尸企业”(附表2),涉及贷款万元。这些企业长期欠息,无还款意愿,资产抵押他处,部分账户遭到起诉冻结,长期停产或已承包他人生产,如能及时化解这些僵尸企业,其他风险问题也就能迎刃而解。四、公司部工作措施公司部对企业欠息和生产不正常的现象作出多种积极措施,等待企业自主转型和国家经济形势转暖。就目前公司部应对措施:1、系统性风险排查和信贷资金流向管控并举。公司部加大了对困难企业、问题企业的排查力度,加强对到期贷款跟踪监测,提前介入、帮扶,与企业共商对策,尽可能做到风险调查无盲点。同时,主动引导信贷投向,优化客户结构,并加大对贷款资金流向的监管,确保信贷资金真正用于企业经营,防止信贷资金流入房地产开发、股市期货,或通过不同渠道进入民间借贷等。2、是贷款续贷和维持授信降解信贷风险。通过资金池的手段进行贷款到期还款化解风险,在企业贷款到期前,公司部提前开展企业贷款手续审查、审批,根据客户还本付息能力、抵押资产期限情况,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办理转贷或借新还旧,逐步降解、缓释风险。3、是追加担保和转换债务强化还款来源。强化第二还款来源管理,对于部分企业暂时没有现金流量,无法压缩贷款本息的客户,各银行通过变更或追加抵质押担保、转换债务主体等方式降低贷款的整体风险。4、是利用利率杠杆机制和降低利率减轻企业还贷压力。在三个月压降任务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利用抵、质押利率低于担保贷款利率,自动扣划利率优惠和账户流水存款等措施,使部分企业老板算经济账,主动按月。5、是资产重组和资产转让等多方式盘活不良资产。对于确已无法通过正常途径回收的、事实上形成了不良的“僵尸企业”贷款,公司部积极通过资产重组、资产转让、抵押拍卖等方式盘活不良资产。不断提高优质企业主动代偿或重组“僵尸企业”的意愿,把不良贷款资产转化为优质贷款资产,既降低了隐形不良贷款规模,新增贷款质量也得以保证。新野联社公司业务部篇二:如何看待2016年“僵尸企业”清理战如何看待2016年“僵尸企业”清理战前不久,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明确提出,对不符合国家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和长期亏损的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或剥离重组,对持续亏损三年以上且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采取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等方式予以“出清”,清理处置“僵尸企业”,到2017年末实现经营性亏损企业亏损额显著下降。这无疑为减亏、去产能定下了任务表和时间表。从“三个一批”到出清“僵尸企业”,再到将“去产能”作为明年结构性改革任务之首,近期一系列举措打响了去产能、保供给的攻坚战。据悉,未来在处理“僵尸企业”以及化解产能过剩方面将出台专项文件。业内人士认为,2016年是国企结构改革年,也是清退产能之年,推动企业减产能还需进一步推动市场化的兼并重组,提升整个企业的生产效率。目前,中国产能过剩问题严重。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更是把“去产能”列为2016年五大结构性改革任务之首。要坚定处置“僵尸企业”,使产能和总需求大体均衡,止住产品价格下跌态势,让优质企业增强信心。坚持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做好职工安置,是去产能总的方针和原则。今后将制定包括不良资产处置、失业人员再就业等多方面配套的政策体系,对处置压力大的地区给予专项奖补,并在资本市场等方面进行支持。12月26日,工信部副部长冯飞表示,对于化解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目前发改委和工信部正在研究和制定方案。具体操作路径将以推进产业重组为主要方式,多重组、少破产。工信部日前提出,将开展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化解过剩产能试点。要把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作为化解产能过剩的“牛鼻子”。明年发改委将制定实施推动产业重组、处置“僵尸企业”的方案,主要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通过严格环保、能耗、技术标准,倒逼过剩产能退出。在调结构、化解过剩产能方面,因国企在相关行业占比最大故将成为改革主体,可以说,2016年对于一些国企来说将是过关之年,攻坚之年。目前国有企业在传统产业、产能过剩行业、重化工行业分布较多,国企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而去产能作为明年的重点任务,意味着这些国企将退出市场。去产能首当其冲的是八大行业,即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铁矿石、有色金属。前瞻产业研究院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初,几大行业的生产价格指数(PPI)已连续40多个月呈负增长状态,这几大行业对整个工业PPI下降的贡献占70%—80%,亏损面达80%,利薄如纸,在这些行业中的国企“去产能”任务很重,很多“僵尸企业”将退出市场。本文作者:余水工()本文来源前瞻网,转载请注明来源!篇三:莫让僵尸企业啃食中国经济莫让僵尸企业啃食中国经济《今日话题》第3343期腾讯评论2015-11-14出品本期责编李敏【导语】继今年两次提出抓紧处置国企中存在的“僵尸”企业后,近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再次明确,要加快推进“僵尸”企业重组整合或退出市场。“僵尸”企业是什么?又为何需要处置?“僵尸”企业是经济发展中的“痛点”1、既无活力,又没前景,却“僵而不死”所谓“僵尸”企业,简单说就是名存实亡的企业,这些企业由于种种原因,不能产生经济效益,但企业的形式还存在。在无望恢复生气的情况下,依赖放贷者或者政府的支持而生存。“僵尸”企业占据各类资源,却不能产生与之相匹配的效益,无疑是无效投资,有拖累经济向好发展的隐患。以日本为例,日本经济自1990年代初期,迄今为止未完全摆脱经济增长低迷的状态,无不受“僵尸”企业的影响。不妨具体谈谈怎么回事。日本投机活动带来的经济泡沫,在90年代初期破灭,非金融企业、金融机构的日子变得艰难,企业当时盈利能力降低、债台高筑。本该让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倒闭,但日本政府却采取了宽容的态度,以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对濒危企业进行救助。此时,银行向僵尸企业贷款,使企业免于被迫裁员。但也因此,大量的僵尸企业存活了下来,极大地削弱了经济的增长能力,使泡沫破裂后的日本丧失了极需的活力,酿成经济发展停滞的恶果。2、在中国“僵尸”企业导致的局面也不容乐观2008年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企业的日子也不好过。林婷在论文《融资与还贷视角下僵尸企业的存亡选择》中提到,2008-2011年间我国产能过剩、入不敷出的大型亏损企业数目迅速增长,然而实际依法破产清算的企业数目增长速度却远低于大型巨亏企业的增长速度。有另一组数据,来自《半月谈》对“僵尸”企业的调查。“2014年浙江省金华市对全市企业情况进行摸底,发现近三年无所得税入库企业有1542家,占地2.57万亩;2013年,金华亩均税收1万元以下的制造业企业有2002家,其中还包括零税收的550家企业”。再来看通过司法途径得到的僵尸企业治理情况,“2014年1至11月,浙江全省法院通过司法处置化解银行不良资产785.26亿元,盘活企业存量资产186.58亿元,释放土地资源1.18万亩,厂房等房屋面积数639.6万平方米。”对比可知,浙江全省还有大量未处置的“僵尸”企业。“僵尸”企业的存在,无疑也会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影响。最常被提及的是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2014年12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较2014年初增加2506亿元,不良贷款率较年初上升0.25个百分点。而截止到今年的第三季度,银行不良贷款率已经连续9个季度上升。不良贷款率的增加,体现了僵尸企业问题日益严重。不良贷款上升的风险,可能不足以影响银行业资金的流动性。但不良贷款上升反映了资源配置的扭曲——由于政府干预,贷款流向“僵尸”企业,而有大批优质的企业却拿不到贷款,还需要面对高额的融资成本。当然,最令人担忧的是“僵尸”企业对经济增长的伤害,可能使中国落入和日本一样的经济增长停滞陷阱。“僵尸”企业的长期存在,某种程度上是企业和政府合谋造成的1、企业存在侥幸、依赖心理诸多“僵尸”企业,尤其是国企,首要任务不是盈利,而是维持就业。有外媒报道的山西长治水泥厂的困境就很能说明问题。长治的水泥厂面临产能过剩的压力,整个山西省一年可以生产出三倍于
本文标题:僵尸企业调研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878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