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课时2地方时、区时与国际日期变更线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学习目标1.结合相关示意图,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2.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方时、区时与国际日期变更线。1.地方时(1)概念: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时的时间为正午12时,将连续两个12时之间等分为24小时,这样形成的时间系统,称为地方时。(2)特点: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反之,地方时不同。地理位置越靠东的地方,地方时越早,数值越大。(3)地方时换算全球经度分成360°,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2.时区和区时(1)时区: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15个经度。(2)区时:把某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又称标准时。(3)区时换算同一时区,区时相同;不同时区,采用各自区时;相邻时区的时间相差1个小时;同一日期内,东早西晚。3.国际日期变更线(1)定义:一条大体沿180°经线穿行的折线。(2)作用:为了消除因地球是球形而导致的日期换算中的不同结果;为了保持180°经线上同一行政归属的地方日期相同。判断1.北京时间就是北京(116°E)的地方时。(×)2.经度相同的地区,地方时相同。(√)3.过180°经线时,日期一定变更。(×)4.180°经线以东为东十二区,以西为西十二区。(×)2探究点时区和日界线一轮船在太平洋海域自西向东航行,一孕妇产下一名女婴“姐姐”,时间是2018年1月5日11:30。20分钟后,又产一女婴“妹妹”。奇怪的是,“妹妹”的年龄却比“姐姐”的大。参考“国际日期变更线示意图”,讨论下列问题。1.时区是如何划分的?答案从本初子午线的0°开始,向东西两个方向各7.5°组成一个15°范围的区域,这就是中时区,然后每15°一个时区向东、西各划分到东西十一区。最后剩下180°两侧各7.5°,分别称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合为一个时区,合称十二区。全球共24个时区。2.怎样进行区时计算?答案先计算已知地点与所求地点之间的时区差,按照“东加西减”的计算方法,即可求得3所求地点的区时。3.国际日期变更线东西两侧的时刻、日期有什么区别?答案自东向西穿越国际日界线,日期要加一天;自西向东穿越国际日界线,日期要减一天。日界线东西两侧共同使用相同的区时。4.根据材料,计算出“姐姐”“妹妹”的生日,并解释“妹妹”年龄比“姐姐”大的理由。答案“姐姐”出生的日期是2018年1月5日,是在国际日界线以西出生的;“妹妹”的出生日期是2018年1月4日,是轮船自西向东穿过国际日期变更线之后变更的日期。单纯按照日期数值,“妹妹”比“姐姐”大。1.地方时计算(1)公式所求经度地方时=已知经度地方时±4分钟/1°×两地经度差。(2)计算①定时光照图中,特殊经线的地方时的确定,以下图为例:a.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如ND。b.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24时(或0时),如NB。c.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如NC。d.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如NA。②定向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相对方向,按照“东加”“西减”及公式计算时间。2.区时计算(1)公式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1小时。(2)计算区时①一定区时:即确定可作为已知条件用的已知区时。a.区时采用的是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时区中央经线和时区数的关系:时区中央经线=4时区数×15°。b.常用时区:北京时间(东八区),国际标准时间(中时区),美国东部(纽约、华盛顿)时间(西五区),日本(东京)时间(东九区),英国(伦敦)时间(中时区),澳大利亚(悉尼、墨尔本)时间(东十区)等。②二定方向(±):即确定所求时区与已知时间的时区之间的相对东、西方向,如东八区和西五区之间的时间计算:东八区时间=西五区时间+13小时。西五区时间=东八区时间-13小时。定方向即定公式中“±”的选取。3.日期变更线(1)在地球上日期变更的界线①自然日界线:即0(或24)时所在的经线,它是不断变化的,自西向东跨越0(或24)时所在经线日期要加一天,自东向西跨越0(或24)时所在经线日期要减一天。②人为日界线:国际上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并把这条分界线叫做“国际日界线”。自西向东跨越国际日界线日期要减一天,自东向西跨越国际日界线日期要加一天。(2)图解日期变更(3)两条日界线的比较国际日界线自然日界线界线大致是180°经线,固定不变不固定,可以是任何一条经线时间不固定,从0时~24时固定,0时或24时日期日界线的东侧为旧的一天;日界线的西侧为新的一天日界线的东侧为新的一天;日界线的西侧为旧的一天(4)日期范围新的一天的范围是从0时所在经线向东到180°经线,旧的一天的范围是从0时所在经线向西到180°经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或自西向东),若东侧为新的一天,则此日界线为自然日界线,若东侧为旧的一天,则此日界线为国际日界线。51.数轴法求时间即先画出表示全球所有经线的数轴,标出已知经线及其地方时,再标出所求经线,计算出两地经度差后,再将其转化为地方时差。如下图所示:2.求差的技巧——“同减异加”(1)经度差:两地同在东(西)经度,取两数之差;若一地在东经度,另一地在西经度,取两数之和。(2)时区差:两地同在东(西)时区,取两数之差;若一地在东时区,另一地在西时区,取两数之和。3.判断全球日期(今天和昨天)分界问题的方法(1)一般情况下,从0时经线向东到180°经线为今天的区域;从0时经线向西到180°经线为昨天的区域。(2)特殊情况下:太阳直射0°经线,全球处于同一天;太阳直射180°经线,全球分为两天,且各占一半;当0时经线在东时区,新的一天占全球的一小半,旧的一天占一大半;当0时经线在西时区,新的一天占一大半,旧的一天占一小半。(3)180°经线上的地方时(X),就是新的一天的时间范围。例如,180°经线的地方时是12时,则新的一天的时间范围就是12小时;新的一天占全球的比例为X24,旧的一天占全球的比例为1-X24。下图是“中心点为地球北极的示意图”,阴影部分为黑夜,非阴影部分为白昼。读图回答1~2题。1.甲地的地方时为()A.15时B.9时C.8时D.16时62.若此时北京时间为12时,则“今天”与“昨天”的范围之比是()A.2∶1B.1∶2C.1∶1D.3∶1答案1.B2.A解析第1题,由北极点判断地球为逆时针方向自转,若阴影区为黑夜,则阴影区与非阴影区的界线为晨昏线,由自转方向确定OB为晨线,OA为昏线,OB地方时为6时,OA地方时为18时,而甲在晨线以东45°,则甲地地方时为9时。第2题,已知北京时间为12时,可知OC为120°E;OD为60°W,为0时经线,则今天与昨天的范围之比为(60°+180°)/(180°-60°)=2∶1。图表特征:晨昏线是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它反映了某时刻地球昼夜分布状况。准确把握晨昏线特征,有利于我们计算地方时和区时、判断日期与季节、分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以及基于时间判断地理事象等。下图中ACB为晨昏线,C为AB的中点。图示范围内阴影区为黑夜,其他地区为白天。据此回答下题。C点的地方时是()A.18:40B.22:20C.9:00D.8:40下图中ACB为晨昏线,C为AB的中点。图示范围内阴影区为黑夜,其他地区为白天。据此回答下题。C点的地方时是()A.18:40B.22:20C.9:00D.8:4071.阴影区为黑夜,其他地区为白天。2.C为AB的中点。3.求AB中点的地方时。4.A点经度为120°W。A点是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6时。B点为晨昏线与66.5°S的切点且其所在经线平分昼半球,其地方时为12时,其经度为30°W。C点为AB的中点,地方时为6时和12时的中间时间。C读图,回答(1)~(2)题。(1)此时,赤道与晨昏线交点的经度分别是()A.45°E,135°WB.135°E,45°WC.60°E,120°WD.0°,180°(2)此时,与上海处于相同日期的经度范围为()A.90°W向东至180°B.0°向东至180°C.90°W向东至90°ED.0°向东至90°E答案(1)D(2)A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A点为晨线与赤道的交点,B点为昏线与赤道的交点,由90°E为12时,可分别计算出6时和18时所在经度,即A、B点经度。第(2)题,求日期的范围,须求0时经线的经度。图中A点经度为0°,地方时为6时,故地方时为0时经线的经度为90°W。故地球上以90°W和180°经线为界分为两个日期,而上海在90°W向东至180°范围内,所以A选项正确。贾先生出国旅游随身带了一部全球通手机,但未改手机上的日期和时间,仍显示的是北京时间。据此回答1~2题。1.贾先生游览到太平洋一小岛时,当地报时为正午12时,而手机上的时间为6时40分。该岛的经度为()8A.160°EB.40°EC.160°WD.80°W2.该地所在的时区为()A.东十一区B.东三区C.西十一区D.西五区答案1.C2.C解析第1题,由题意可知,北京时间(120°E)为6时40分时,该地为12时,时间相差5小时20分,由经度相差1°,时间相差4分钟可知该地与120°E相差80°,且该地时间早,应在东,故该地经度为160°W。第2题,由上题可知,该地所在经度为160°W,位于西十一区。读“12月22日太阳光照图”,完成3~4题。3.A地的时间是()A.12月22日2时B.12月23日2时C.12月21日2时D.12月22日22时4.此时12月23日的范围占全球范围的()A.一半B.1/3C.2/3D.一半以上答案3.B4.B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太阳光线垂直照在120°W,再结合题意可知此经线的地方时为12月22日12时,故60°E的地方时为12月22日24时,即12月23日0时;读图可知,A点所在经线为90°E,则A点的地方时为12月23日2时。第4题,日期的分界线是180°经线和0时所在经线,0时所在经线为60°E,从60°E向东到180°经线的经度范围为120°,日期为12月23日,它占全球范围的120°/360°=1/3。5.读图(阴影表示黑夜),回答下列问题。(1)该图是以________为中心的示意图。9(2)P点在N点的________方向。(3)弧MPN为________线,其中弧MP是________线,弧PN是________线。(4)此时,北京时间为________时。答案(1)南极点(2)东南(3)晨昏晨昏(4)17解析第(1)题,根据“北逆南顺”的规律,可以得出该图是以南极点为中心的示意图。第(2)题,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东西方向(弧距较短一侧),根据纬度判断南北方向,则P点在N点的东南方向。第(3)题,晨昏线是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假定该线附近有一点,按照地球自转方向转动,如果该点进入夜半球,则该线为昏线,反之,则为晨线。第(4)题,45°E此时为12时,故北京时间为17时。北京时间2015年9月20日7时01分,我国在太原(112°E)卫星发射中心用全新研制的“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成功将20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开创了我国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据此回答1~2题。1.“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将20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时,国际标准时(中时区区时)为()A.9月21日0时01分B.9月20日23时01分C.9月20日15时01分D.9月19日23时01分2.当“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将20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时,湛江(110°E)的地方时为()A.6时21分B.7时41分C.6时37分D.6时53分答案1.D2.A解析第1题,国际标准时(中时区区时)与北京时间的时区差是8,东边的区时比西边的早,即0时区区时比北京时间晚8小时,为9月19日23时01分,D对。第2题,根据材料,当“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将20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时,北京时间是2015年9月20日7时01分,北京时间是120°E的地方时,经度每差1°,时间相差4分钟。可以计算出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 课时2 地方时、区时与国际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876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