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1包头四中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年级地理试题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下图为中纬度某区域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该区域:A.图示区域河流有凌汛现象B.图中河流下游段南岸河漫滩广阔C.位于北半球,天气晴朗D.典型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2.朝鲜决定2015年8月15日起使用平壤时间(127°30´E为标准时间),若此时甲地的区时为07:30,则此时的平壤时间为:A.06:20B.06:00C.09:20D.09:00【答案】1.C2.D【解析】【1题详解】根据图中信息分析可知,河流自高纬流向低纬,不可能出现凌汛现象。河流下游南岸为侵蚀岸,无法形成广阔的河漫滩,图中有零度等温线,北侧为温带地区,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该地目前受高压中心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天气以晴朗为主。故选C。【2题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可知,甲地区位于东七区,中央经线为东经105度,与平壤时间相差27度30分,时间相差90分钟。由于平壤在甲地区东侧,因此时间较早,计算为9:00,答案为D。2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3.图中等高线X的数值最有可能是:A.100mB.150mC.200mD.250m4.图中的①②③④四地中不能看丙村的地点是A.①B.②C.③D.④5.图中甲河流的流向大致是A.南北走向B.东西走向C.东北—西南走向D.西北—东南走向【答案】3.A4.D5.C【解析】【3题详解】图中有关等高线的数值信息有200和372的山峰之间相隔三条等高线,故判断等高距最有可能为50,那么X的数值最有可能为100,故A对。【4题详解】丙地位于山间平地,①②③三地分布位于丙地的三个方向的坡面上,而④地位于相对于丙地的山脊的另一侧,有山脊阻隔,不能看到丙村。D正确。【5题详解】判断河流流向,首先确定方位,图中有方向标指北,按照上北下南的方法将图转动一下,再有河流由高向低流可判断该河流自东北向西南流,所以C正确。下图为“我国东南某地区等坡度线(地表坡度值相等的点连成的线)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坡度(坡与水平面的夹角)。读图,完成下列小题。36.图中河流,流速最快的是A.①B.②C.③D.④7.关于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A.甲河谷北侧地表径流流速快于南侧B.乙地基带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C.丙地位于背风坡,土壤水分条件差D.河流从丁地流向甲地【答案】6.A7.B【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等值线图的判读和应用。据图判断等坡度线上的数值越大,说明坡度越陡,故图中①河段坡度最大,河流流速最快,A选项与题意相符,本题选择A选项。【7题详解】本题考查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由图中指向标和等坡度线可知,甲河谷南侧地表径流流快于北侧,A选项错误;图示地区为我国东南低山丘陵地区,当地植被应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选项正确;由图示方向标可知丙处在河谷的北侧,坡向向南,能受到东南季风的影响,土壤水分条件不差,C选项错误;图中是等坡度线,通过等坡度线只能判断出坡度的陡缓,无法判断地势的高低及坡度下降的方向,故河流流向无法判定,D选项错误,综上分析,本题选择B选项。甲、乙两图分别示意世界著名的三角洲。读图回答下列小题。48.甲、乙两图所采用的比例尺A.甲大于乙B.乙大于甲C.甲乙相同D.无法判断9.有关两图中的城市说法正确的是A.两城市所在的半球位置相同B.两城市间的最短距离大约为11500千米C.从甲图城市到乙图城市,若沿最短航线飞行,其飞行方向为先东北,后东南D.两城市的气候类型不同,但是气候成因相似【答案】8.B9.C【解析】【8题详解】两图图幅相同,但甲图中经度差、纬度差都是4°,乙图中经度差、纬度差都是2°,所以乙图代表的实际面积小于甲图,比例尺应大于甲图,故选B。【9题详解】甲是密西西比河三角洲,乙是尼罗河三角洲。甲是90°W位于西半球,乙是31°E,位于东半球,A错;甲地90°W,乙地31°E,经度相差121°,纬度位于30°附近,通过计算两地间的距离大于11500km,B错;从甲图城市到乙图城市,若沿最短航线飞行,其飞行方向为先东北,后东南,C正确;甲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乙地为地中海气候,气压带和风带的交替控制,D错,故选C。2017年9月12日23时58分,天舟一号货运飞船顺利完成了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自主快速交汇对接试验!一周后又进行了一次快速自主交汇对接(如图)。据此完成下题。510.北京时间2017年9月12日23时58分,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第一次交汇对接成功。此时,位于西三区的我国远望四号的区时是A.9月12日12:58B.9月18日18:58C.9月13日12:58D.9月19日10:5811.两次交汇对接期间A.地球公转速度先变快后变慢B.我国各地昼长先增大后减小C.我国各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D.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南移12.最有可能干扰航天器与地面指挥系统通信联系的是A.太阳辐射B.太阳活动C.月球引力D.流星现象【答案】10.A11.D12.B【解析】【10题详解】1.本题考查区时的计算的相关知识。已知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9月12日23:58,求西三区的区时,二者时差11个小时,按照区时计算原则:东加西减,西三区为9月12日12:58。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的相关知识。图中两次对接期间为9月12-19日,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经过了夏至日,我国各地昼逐渐变短,B错误;此时地球位于远离远日点,公转的速度变快。故A项错误。此时我国北回归线以北的各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C项错误;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南移动。故D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的相关知识。航天器与地面指挥系统联系主要是通过无线电6短波进行联系,而太阳活动会释放大量带电粒子,扰乱传输信号,使通信不通畅,B正确;太阳辐射、月球引力和流星现象不会干扰通信信号,ACD错误,故选B。北京时间2015年12月19日23时36分,“中国·青岛”号大帆船抵达摩纳哥(43.7°N,7.4°E),在60天内顺利完成总航程约10000海里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航行。图示意“中国·青岛”号航线。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3.“中国·青岛”号在航行途中,一般会遇到A.青岛至上海的浮冰威胁B.新加坡至美瑞莎的飓风影响C.美瑞莎至孟买的炎热无风D.亚历山大至热那亚的逆风14.“中国·青岛”号抵达摩纳哥时,当地A.正值日落西北时分B.地方时约为15时36分C.正午桅杆影长和高度比值约为tan67°D.昼夜长短差距缩小【答案】13.D14.C【解析】【13题详解】1.由材料信息可知,“中国•青岛”号此次航行时间为大致为2015年10月19日至2015年12月19日,为北半球秋冬季节。此时地中海地区受盛行西风的影响,从亚历山大至热那亚路段,帆船逆风航行,故D项正确;青岛至上海段位于中纬度地区,海上没有浮冰,故A项错误;飓风的形成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新加坡至美瑞莎路段位于赤道附近,地转偏向力7小,不足以提供飓风形成的动力条件;另外,飓风多发生夏季和初秋季节,故B项错误。;美瑞莎和孟买处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高温,夏季盛行西南风,冬季盛行东北风,故C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14题详解】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摩纳哥纬度为43.7°N,12月19日,太阳直射点位于23.5°S附近,此时摩纳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H≈90-(43.7+23.5)=22.8°≈23°。正午桅杆影长和高度的比值约为cotH=cot23°=tan67°,故C项正确。12月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全球各地(除极昼极夜地区外)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此时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为23时36分时,而摩纳哥位于7.4°E附近,其地方时约为16时5分36秒(“东加西减”原则,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故A项、B项均错误;由题意知,此时接近冬至日,摩洛哥昼渐短、夜渐长,昼夜长短差距逐渐增大,故D项错误。故本题选C。15.2016年11月30日,我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读“二十四节气”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惊蛰到清明,北半球昼渐长B.夏至,地球公转速度最慢C.秋分,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D.冬至到春分,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答案】A8【解析】惊蛰到清明,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昼渐长,A对。夏至附近的远日点,地球公转速度最慢,B错。夏至,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C错。冬至到春分,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D错。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地区5月份等高线地形图及图中丙、乙两点间地形剖面图,回答下列小题。16.图示时间段,该区域一定()A.温暖晴朗B.凉爽阴雨C.吹东南风D.昼长夜短17.图中等高线P的数值为()A.300B.400C.500D.60018.图中甲村位于乙的()A.东北方向B.正东方向C.正西方向D.西南方向【答案】16.D17.C18.B【解析】试题分析:【16题详解】图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此时是5月份,雨带已经登陆,但天气可能晴朗,也可能阴雨,A、B错。夏季盛行东南风,但不一定此时有风,C错。5月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该区域一定昼长夜短,D对。【17题详解】根据右图剖面线,在D处海拔升高,根据等值线的递变规律,图中等高线P的数值应是递增趋势,数值为500,C对。A、B、D错。【18题详解】9右图剖面线表示,乙位于丙的正南方向。据此判断,图中甲村位于乙的正东方向,B对。A、C、D错。考点:等值线图,区域天气特征,昼长变化规律,地图上的方向。【名师点睛】要掌握等值线的递变规律,能够熟练判读数值大小或范围。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掌握二分二至日直射点的位置,判断昼长变化的规律。利用指向标,判断地图上的方向。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代表四大圈层,回答下列小题。19.图中序号依次是()A.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B.水圈、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C.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D.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20.“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圈层关系是()A.①②B.①③C.②④D.②③【答案】19.D20.D【解析】【19题详解】图中①联系的是是供水、蒸发和渗透水分,应为水圈;②可为生物圈供给养分,应为岩石圈;③吸收养分,并产生氧气,应为生物圈;④产生降水,应为大气圈。选D正确。【20题详解】“落花”来自生物圈,“化作春泥”是指花经过分解成为无机物,释放到岩石圈中;“护花”是指存在岩石圈中的无机养分,重新被植物吸收;反映了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间的关系。选D正确。10【点睛】本题难度较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代表的分别是哪几个圈层,解决了这个问题,此题就迎刃而解了。水圈有水循环过程;生物圈从岩石圈中吸取养分,产制造氧气给大气圈;大气中通过水汽凝结产生降水,还到水圈和生物圈、岩石圈。落花等植物制造的有机物质,被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物(春泥),重新被植物吸收“更护花”,实现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反映了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间的关系。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21.M地的年日照时数比N地多,其主要原因是M地()A.纬度较低B.地势较高C.气候干旱D.白昼较长22.N地的太阳辐射比M地丰富,其主要原因是N地()A.地势高,大气稀薄B.海拔高,多冰雪C.纬度低,太阳高度大D.气候干旱,光照强【答案】21.C22.A【解析】【21题详解】读图知,N地为青藏高原,M地位于非洲北部撒哈拉沙漠,由于M地气候干旱,大气降水少,天气晴朗,所以日照时数比N地的多。【22题详解】根据上题结论,N地为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故年太阳辐射总量丰富。二、综合题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材料一:在“一带一路”战略指引下,往返于中国和欧洲之间的铁路货运“中欧班列”应运而生。2017年4月29日,中欧班列首次采用冷链运输白俄罗斯的液态奶等食品。白俄罗斯气候温和,年
本文标题: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848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