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1-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6级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1.下列生物学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肠杆菌没有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通过无丝分裂进行增殖B.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只能看到线粒体和叶绿体两种细胞器C.细胞学说揭示了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统一性D.一株豌豆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答案】D【解析】【分析】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详解】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没有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通过二分裂进行增殖,A错误;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能看到叶绿体、染色的线粒体、大液泡,B错误;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没有提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统一性,C错误;植物没有系统层次,一株豌豆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个体,D正确。故选D。2.某同学利用显微镜观察人的血细胞,使用相同的目镜,但在两种不同的放大倍数下,所呈现的视野分别为甲和乙(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若使用相同的光圈,则甲比乙亮B.在甲中观察到的细胞,在乙中均可被观察到C.看甲图时物镜离载玻片距离远,而看乙图时物镜离载玻片距离近D.由甲转换成乙,应调节细准焦螺旋,并调整光圈【答案】B【解析】-2-【分析】1、显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放大倍数越大,细胞体积越大,放大倍数越小,细胞体积越小。2、物镜放大倍数越大,镜头越长,视野越暗,放大倍数越小,镜头越短视野越亮;目镜放大倍数越大,镜头越短,放大倍数越小,镜头越长。3、显微镜观察的物象是倒像,玻片移动的方向与物象移动的方向相反。【详解】显微镜使用相同的光圈,甲放大倍数小,可视范围大,也就是有光的面积比乙大,所以比较亮,A正确;甲放大倍数小,看到的面积大,乙中看到的只是甲中的一部分,B错误;甲图放大的倍数小,物镜离载玻片距离远,乙图放大的倍数大,物镜离载玻片距离近,C正确;由甲到乙放大倍数增加,即由低倍镜换成高倍镜观察,在高倍镜中观察应使用细准焦螺旋,并调整光圈,使视野变亮,D正确。故选B。3.下列有关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形式存在,对于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B.葡萄糖是构成麦芽糖、纤维素和糖原的基本单位C.细胞进行脂肪、DNA、RNA等物质合成时都需要磷酸盐做原料D.糖类和脂质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糖类和脂肪还是生命活动的重要能源物质【答案】C【解析】【分析】二糖的组成单位中都有葡萄糖,多糖是由若干葡萄糖聚合形成的,核酸、ATP、磷脂等化合物中均含磷,脂肪的组成元素只有C、H、O,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详解】无机盐在细胞内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少数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对于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A正确;麦芽糖是由两分子葡萄糖形成的,纤维素和糖原都是由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多糖,B正确;脂肪只含C、H、O,不含磷元素,C错误;糖类是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其中纤维素可以作为细胞壁的结构物质,脂质中的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脂质中的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D正确。故选C。4.下列关于细胞核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寿命较短与其不含细胞核有关-3-B.不同细胞中核膜上的核孔数量不同,具体数量与细胞代谢旺盛程度有关C.核膜在有丝分裂中发生周期性变化,其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D.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答案】D【解析】【分析】细胞的结构保持完整性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基础,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寿命较短与其不含细胞核有关。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能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细胞代谢的中心是细胞质基质,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详解】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精子没有细胞质,因此它们的寿命都较短,这与结构不完整有关,A正确;细胞核膜上的核孔是某些大分子物质的通道,不同细胞中核膜上的核孔数量不同,细胞代谢越旺盛,核孔数量就越多,B正确;核膜在细胞周期中发生周期性变化(前期消失,末期重现),构成核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C正确;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细胞代谢的中心是细胞质基质,D错误。故选D。5.下列有关物质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A.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只分为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被动运输又分协助扩散和自由扩散B.水分子在特定情况下也可以通过蛋白通道进行运输,此时运输方式属于协助扩散C.在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当原生质层不再缩小时,此时细胞内外蔗糖浓度相等D.若某物质在进入细胞时没有借助载体蛋白,则该运输方式一定为自由扩散【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考查对物质进出细胞方式特点的理解。明确物质进出细胞各种方式的特点和质壁分离及复原的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详解】物质也可以通过胞吞或胞吐方式进出细胞,A项错误;水分子通过蛋白通道进行顺浓度运输,此时运输方式属于协助扩散,B项正确;在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蔗糖分子难以进入植物细胞,当原生质层不再缩小时,此时细胞外蔗糖浓度相等较大,C项错误;胞吞、胞吐不需要借助载体蛋白,D项错误。【点睛】有关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6个“不要漏掉”-4-(1)需要载体蛋白协助的运输方式除主动运输外,不要漏掉协助扩散。(2)消耗能量的运输方式除主动运输外,不要漏掉胞吞和胞吐。(3)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运输方式除自由扩散外,不要漏掉协助扩散。(4)影响协助扩散运输速率的因素除载体蛋白数量外,不要漏掉浓度差。(5)与主动运输有关的细胞器除供能的线粒体外,不要漏掉载体蛋白的合成场所——核糖体。(6)运输速率与O2浓度无关的运输方式除自由扩散外,不要漏掉协助扩散。6.关于ATP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ATP分子水解去掉两个磷酸基团后变成腺嘌呤核糖核苷酸B.细胞内无氧呼吸的两个阶段都有ATP的形成C.氧气参与的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会生成大量ATPD.细胞内的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相联系【答案】B【解析】【分析】1、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释放的能量储存在ATP中,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相联系,由ATP水解提供能量。2、有氧呼吸过程:【详解】ATP的结构简式是A-P~P~P,去掉两个磷酸剩下的是A-P,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构成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A正确;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产生ATP,B错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氧气与还原氢反应生成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C正确;ATP是细胞中的直接能源物质,细胞内的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相联系,D正确。故选B。7.如图表示过氧化氢在过氧化氢酶和无酶催化条件下分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假设酶所处的环境为最适条件,对于图中曲线分析正确的是:-5-A.①示过氧化氢在过氧化氢酶催化条件下分解B.若将有酶催化的反应温度下降10℃,则E会增大C.图中E表示过氧化氢酶使活化能降低的数值D.图示可说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曲线①表示无酶条件的能量变化,曲线②表示有酶条件下的能量变化;E段表示在有酶催化的条件下降低的化学反应活化能,由此可以看出,酶促反应的原理是降低化学反应需要的活化能;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更显著,因此酶具有高效性。【详解】根据分析可知,①表示过氧化氢在没有酶催化条件下的分解,A错误;题干中假设酶所处的环境为最适条件,故将有酶催化的反应温度下降10℃,酶的活性下降,降低的活化能减小,故E会减小,B错误;根据分析可知,图中E表示过氧化氢酶使活化能降低的数值,C正确;酶的高效性是与无机催化剂相比,图示没有描述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果,故不能体现酶具有高效性,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酶催化作用的机理,要求考生能够分析题图曲线,获取有效解题信息,同时识记酶促反应机理。8.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随着细胞体积的增大,物质运输效率增大B.植物细胞在一定条件下离体培养能表现出全能性C.细胞凋亡过程中没有基因表达D.分化的细胞和癌变的细胞遗传物质没有改变【答案】B【解析】【分析】1、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6-(1)细胞中细胞核所控制的范围有限,所以一般细胞生长到一定体积就会分裂;(2)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叫做相对面积,细胞越小该比值越大,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速率越快,有利于细胞的生长。2、细胞凋亡是受基因控制的细胞程序性死亡。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不变,癌变是基因突变的结果,故遗传物质改变。【详解】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A错误;处于离体状态的植物细胞,在一定的营养物质、激素和其他外界条件的作用下,能够表现出全能性,B正确;细胞凋亡过程中合成凋亡酶,有特定的基因表达,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错误;癌变是由于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故癌变过程中有遗传物质的改变,D错误。故选B。9.在植物细胞分裂过程中,以下变化可能发生在同一时期的是A.DNA复制和四分体形成B.纺锤体的形成和细胞板的形成C.染色体数目减半和染色单体数目减半D.同源染色体分离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答案】C【解析】A.DNA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四分体形成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A错误;B.纺锤体形成于细胞分裂前期,细胞板形成于细胞分裂末期,B错误;C.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开,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使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为亲本体细胞的一半,而此时每条染色体上都有两条单体,所以染色体数目减半同时染色单体数目也减半,C正确;D.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或有丝分裂后期,D错误;答案选C。10.下面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实验步骤示意图,对此实验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7-A.本实验所使用的被标记的噬菌体是接种在含有35S的培养基中获得的B.在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没有检测到35S说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C.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是为了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再分别检测其放射性D.若沉淀物也有少量放射性原因可能是搅拌不充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细菌没有分离【答案】D【解析】【分析】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①研究者: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②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③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④实验思路: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⑤实验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⑥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详解】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要获得同位素标记的噬菌体时,应先用放射性同位素培养细菌细胞,然后让噬菌体侵染该细菌,A错误;由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35S标记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中,不能观察到蛋白质在亲子代中的作用,因此该实验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B错误;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C错误;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理论上沉淀物中不含放射性,但可能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含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没有分离,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也有一定放射性,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8-并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11.下列关于双链DNA分子的结构与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个含有m个腺嘌呤的DNA分子经过n次复制,共需要消耗腺嘌呤脱氧核苷酸2n-1×m个B.在一个双链DNA分子中,碱基A占全部碱基的34%,则
本文标题: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776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