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部分教材研析篇模块一中国古代史主题四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中国世界1.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最终形成三国鼎立局面。2.战乱导致北方人口南迁,江南地区得到开发。3.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实行改革,促进民族融合。1.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2.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奴隶制开始瓦解。•1.曹操统一北方三国鼎立五年未考[BS:七上P101~105;RJ:七上P102~106]曹操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最大的功绩是统一北方,结束北方割据混乱状况,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曹操统一北方原因(1)曹操[1]控制汉献帝[2],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3]的有利地位。(2)招贤纳士,实行屯田[4],实力日益增强,逐渐占据了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形成与袁绍集团隔黄河对峙的局面。统一北方统一公元200年,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5],取得了官渡之战[6]的胜利,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随后,曹操消灭了袁绍残余势力,统一了黄河中下游。•2.三国鼎立背景(1)曹操控制黄河流域后,挥师南下,准备统一全国。(2)孙权占据了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实力不断发展。(3)在荆州一带的刘备得到了诸葛亮[7]的辅佐,力量有所增强。(成语典故:三顾茅庐[8])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孙权[9]和刘备[10]联合,以周瑜[11]为主帅,采用火攻,以少胜多,大败曹操,取得赤壁之战[12]的胜利。此后,曹操无力南下。刘备攻占四川,并从曹操手中夺取汉中,有了立足之地。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并向岭南发展。(1)魏国[13]:220年,曹丕[14]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定都洛阳,改国号为魏[15]。(2)蜀国[16]: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三国鼎立形成(3)吴国[17]: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至此,三国鼎立[18]局面形成。•【知识拓展】•1.曹丕废掉汉献帝标志着东汉灭亡,历史开始进入三国时期,所以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2.三国时期大陆与台湾的交往•三国时期,吴国的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等率领万人的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地区),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大陆与台湾交往的史实。•【关联速查】•两岸关系:卫温到达台湾(P25)、澎湖巡检司设立(P36)、郑成功收复台湾(P41)、日本割占台湾(P51)、台湾光复(P70)、海峡两岸的交往(P87)、台湾地区(P139)•考纲要求:A.识记:知道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的开发•1.人口南迁人口南迁江南的开发五年未考[BS:七上P107~114;RJ:七上P108~112]原因(1)东汉末年,北方社会动荡不安,南方较为安定。为了躲避战祸,北方人口开始南迁。(2)西晋后期,匈奴等西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向中原推进。南迁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南迁浪潮。分布北民南下后,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部分移民到达岭南一带。•2.淝水之战背景(1)西晋灭亡之后,皇族司马睿[1]于317年在建康称帝,史称东晋[2]。东晋建立,阻止了少数民族南进的步伐,为南方营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2)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前秦政权。前秦[3]王苻坚[4]重用汉人王猛[5],统一了黄河流域。过程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进攻东晋,双方军队在淝水展开决战,东晋谢安[6]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影响(1)淝水之战[7]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2)淝水之战的胜利,阻止了游牧民族南下,使南方经济发展的进程没有被中断。成语投鞭断流[8]、风声鹤唳[9]、草木皆兵[10]等。•3.江南的开发原因(1)主要原因:北方人口南迁[11],不但带来了大量的劳动人手,而且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2)江南地区自然条件十分优越。(3)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4)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环境安定。表现(1)农业:东晋南朝时,太湖、鄱阳湖和洞庭湖开辟出大量湖田。江南地区普遍实行麦稻间作,五岭以南则种双季稻。南方各地新建许多水利设施。(2)手工业:织锦业在长江中下游迅速发展。冶铸业采用灌钢法[12]。青瓷烧制技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造船业发达,230年,孙权曾经派卫温[13]率万人船队抵达夷洲[14](今台湾)。(3)商业:建康城[15](今南京城)人口达百万,是当时经济最活跃的城市。•考纲要求:B.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1.北魏孝文帝改革[16]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五年未考[BS:七上P114~115;RJ:七上P114~116]背景(1)边疆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各族人民在中原和内地杂居、交往,民族融合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2)386年,鲜卑族[17]拓跋部建立北魏[18],定都平城[19]。(3)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局面。汉服俑胡服俑目的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即改革的直接原因)。主要措施(1)迁都:494年,孝文帝[20]不顾守旧势力反对,迁都洛阳[21]。(2)推行汉化政策: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孝文帝将皇族的姓氏拓跋改为元)、提倡与汉人通婚。北魏孝文帝影响(1)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22]的措施,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步与汉族趋同,学到了中原汉族先进文化,推动了社会进步。(2)同时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胡食、胡服、胡床和胡乐、胡歌、胡舞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性质一场地主阶级改革。•【关联速查】•中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历程(P138):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P26)、唐与吐蕃的交往(P30)、回族形成(P37)、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和设置驻藏大臣(P41、4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P79)•【知识拓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完成对黄河流域统一的政权包括:•曹魏、西晋(全国也短暂统一)、前秦、北魏、北周。•考纲要求:A.识记:《齐民要术》祖冲之贾思勰与《齐民要术》郦道元与《水经注》五年1考[BS:七上P117~119;RJ:七上P118~120]姓名称谓主要成就祖冲之祖冲之[1]南朝宋、齐之际的科学家(1)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2]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的人,比欧洲早了约1000年。(2)测定出一年的天数是365.24281481天,与近代科学家测量的结果相差不到50秒。姓名称谓主要成就《齐民要术》书影贾思勰[3]北魏和东魏时期的科学家北朝的农学家贾思勰编写的《齐民要术》[4]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该书总结了我国北方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2016.14(1)]姓名称谓主要成就《水经注》书影郦道元[5]北魏时期地理学家北魏郦道元编写的《水经注》[6],既是一部优秀的地理学著作,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书中生动详细地记录了1250多条大河流的走向以及河流沿途的山川和城镇的地理沿革、物产、矿藏、风土人情、建筑名胜、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等。科学家精神品质求实的态度、勤奋的精神和亲身实践以及勇于探究等。王羲之顾恺之石窟艺术五年未考[BS:七上P121~123;RJ:七上P122~124]王羲之[7]东晋著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8],其书法写得端秀清新、绚丽华贵,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9]的美称。代表作:天下第一行书[10]《兰亭序》[11]《兰亭序》摹本(局部)顾恺之[12]东晋著名画家,以人物画最为突出。主张画人物要“以形写神”。代表作:《女史箴图》[13]《洛神赋图》[14]。《女史箴图》摹本(局部)石窟艺术石窟艺术随着佛教的传播而发展起来,它综合了雕塑和绘画的特点,体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高的艺术成就。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云冈石窟[15]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16]。云冈石窟大佛
本文标题:2018年中考历史总复习全程突破 第二部分 教材研析篇 模块1 中国古代史 主题4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077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