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农业委员会2021年工作总结范文和2021年工作计划
农业委员会2020年工作总结范文和2020年工作计划202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农业系统干部职工认真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实习和省市工作部署要求,坚持建立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区,以美丽乡村建设、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为导向,重点培育新的经营实体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跳出“以农为主、三业融合以农为主、部门协调以农为主”的工作思路,坚持目标,狠抓落实。全面推进“三农”工作,重点突破,多领域工作有特色、有模式、有模式,不断开创新局面。一、2021年工作总结(一)重点指标任务完成情况1、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年完成12705元,增长7.1%。2、粮食总产。粮食总产16.31亿公斤,增幅0.9%,超任务26.4%,创历史新高。3、“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发展“三品”产地面积44万亩,超任务28万亩,完成率275%;新认证“三品”产品201个,超任务161个,完成率502.5%;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数量新增2个,超任务1个,完成率200%。4、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完成217.55亿元,同比增长6.76%。5、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全年完成65.12亿元,增幅达3.03%。(二)主要工作亮点1、抓特色,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我们按照“稳粮食、扩蔬果、发展中药材”的思路,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布局。在粮食作物上,调减玉米11.7万亩,增加优质谷子、高粱、马铃薯等杂粮播种面积7.8万亩;在园艺作物上,设施蔬菜、露地蔬菜、食用菌、水果等产业发展齐头并进,新发展设施蔬菜3.1万亩,新开发露地特色蔬菜3.4万亩,新发展和改造果园0.68万亩;在中药材产业上,以种苗基地、种植基地、产业园区为抓手,新种植中药材17.44万亩;全市形成了290万亩玉米、25万亩谷子、10万亩高粱、15万亩马铃薯、45万亩蔬菜、110万亩中药材、16万亩果品的产业格局。稳定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以2个部级6个省级粮食高产高效示范片和48个部省级蔬菜标准园为核心,重点抓好23个市级粮食绿色高产高效示范片和30个市级蔬菜标准园建设,全年粮食总产16.31亿公斤,创历史新高,蔬菜总产量达183万吨,中药材总产值达8.2万吨,逐步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2、重绿色,建设安全优质农产品基地。一是出台绿色有机农业发展行动方案。大力实施绿色有机基地创建、农产品品牌升级等八大行动,通过建设优质有机肥施用示范片、绿色防控示范区等有效措施,促进绿色农业发展;在屯留县召开了全市农业标准化暨创建全国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现场推进会,对我市推进农业标准化和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进行了动员部署。二是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与市质检部门联合印发了《长治市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实施意见》,围绕我市八大主导及特色产业,组织开展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地方标准的制修定,涉及绿色生产技术操作规程49项、有机生产技术操作规程22项,出台了绿色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手册,推进屯留县农业标准化创建试点县建设,建设万亩绿色辣椒标准化订单种植基地。三是强力推进“三品一标”认证。积极争取“三品一标”认证专项扶持资金,将“三品一标”认证列为对县市区政府的考核指标,全年新认证“三品”农产品201个,新增产地认证面积44万亩,新申报地理标志农产品2个,新认证产品数量和产地面积超过了2021年前累计有效用标产品及产地数量。截至目前,全市有效使用“三品”标志的产品287个,企业141家,产地面积74.89万亩。四是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狠抓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在襄垣、屯留等7个县建立优质有机肥施用示范片20万亩,在沁县建立减肥增效示范区4万亩,全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369万亩,化肥施用量减少0.11万吨,下降0.87%;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规划建设了33个绿色防控示范区,总面积1.4万亩,完成统防统治作业面积152万亩次,农药使用量减少3.37吨,下降0.48%。狠抓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依托长子禾能、七一华富等企业开展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8%以上;加快易通环能、长子绿野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建设,完善总结推广壶关以旧换新废弃农膜回收机制,示范县农膜回收利用率达80%以上。3、育主体,激发农业领域“双创”活力。一是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实施特色农产品产业支撑项目贷款贴息、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创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示范项目,建立常态化入企帮扶机制,帮助5家企业完善了进出口相关手续,培育壮大了长子浩润等一批出口潜力企业,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41家;全年农业招商引资项目共签约17个,签约金额140.9亿元。二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精选15家市级示范培训机构,实行领导包抓责任制,推行市级统筹示范培训与县级自主培训相结合、请名师授课与走出去延伸教学相结合,分层分类分级分专业开展职业农民培育。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班,先后组织到中国农大、西北农大、浙江大学等名校名企进行了延伸教学。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训新型职业农民3.7万余人,其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1.58万余人,新型职业农民已经成为引领三农发展的“排头兵”。三是培育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按照主体多元、形式多样、服务专业、竞争充分的原则,加快培育农业市场信息、农资供应、绿色生产技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机作业及维修、农产品初加工、农产品营销等各种类型的服务组织,病虫害统防统治专业化服务组织达到41家,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4、促融合,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用电商重构农业产业格局,改造提升农业产业链,易淘科技等特色农产品交易平台成功上线,武乡小米、壶关旱地西红柿等一大批特色优质农产品成功试水电商,农产品销路和产业链效益进一步拓展;在壶关开展了农业信息入户试点,按照“六有”标准建设了100个益农信息社,将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培训服务延伸到村和农户。二是大力发展城郊农业,依托城郊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拓展农业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以城区、郊区、潞城市、长治县为中心,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农耕体验、农业创意、乡村手工艺等产业,塔岭山农业科技园、凤凰山庄等一批城郊农业典型不断壮大。三是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举办了休闲农业、美丽乡村建设专题培训班,邀请北京蓝海编制了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打造了10条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精品线路、100个精品景点,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市。成功申报壶关县、沁源县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城区塔岭山农业科技园等5个村(园区)为省级示范点。四是大力推进功能食品和药食同源产品开发,全市共有功能食品、药食同源产品生产企业25家,产品数量达100余种,4月份,全省功能食品、药食同源产品项目建设现场推进会在我市召开,我市共签约5个项目,签约金额7.55亿元;近日,由振东制药牵头申报的连翘叶、党参和黄芪等新食品原料顺利通过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CFSA)专家评审委员会的技术审查,完成了安全性评价,迈出了进行功能食品开发的关键一步。5、构载体,打造现代农业发展制高点。一是打造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成功创建“上党中药材”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成为全国首批62个、全省唯一入选的国家特优区,同时也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中药材特优区之一;获批创建太行有机小米省级特优区。二是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在全省率先启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在全市布局建设了紫团食用菌、方兴设施农业、林盛果业、沁州黄小米等10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葫芦农庄、旖旎玫瑰、楠莎姆酒庄等一批农业特色庄园,并安排240万元专项资金进行扶持;目前,已获批创建长子蔬菜、平顺道地中药材、黎城中药材等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三是打造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区。在全省率先启动了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区创建的方案编制工作,有机旱作农业发展得到省政府充分认可,同意长治整市创建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区,启动武乡县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县创建。6、增动能,以改革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一是抓科技创新。依托长治职业技术学院、谷子研究所等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人才、技术资源,组建了“现代农业科技推广联盟”,强化绿色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潞玉与深圳华大基因农业集团、浙江大学加强技术合作,开展优质杂交玉米、谷子育种方面的研发。易通集团与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天津大学达成战略合作,加快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土壤功能调理剂开发等农业先进技术成果转化,打造了政研企合作典范。二是抓规模经营,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的基础上,采取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和互换并地等形式,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三是抓金融创新,健全市县两级农业担保体系,积极开展担保业务和“新农贷”业务授信,为绿色现代农业发展解决融资难题;积极推动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2021年全市种植业参保面积229.77万亩,保费5826万元,潞城、壶关、武乡县积极开展地方特色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种植风险,提高了农民调产积极性。7、创品牌,增强优质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一是培育知名产品品牌,举办了农产品品牌发展论坛,评选产生了“长治十大农产品品牌”;沁州黄、林盛果业、浩润食品、照江蜂蜜4家企业的知名品牌入选首批XX20个功能农产品品牌;与浙江火石品牌成功签约,在文化创意和品牌塑造上开展战略合作,丰富品牌文化内涵。二是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成功申报武乡小米、平顺连翘2个地理标志农产品,全市地标农产品达到12个;加大品牌整合力度,启动了长治小米、上党连翘、党参、高粱等四个市级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工作,培育一批影响力大、竞争力强、具有长治特色的区域农产品公共品牌。三是大力宣传推广品牌,组织我市企业参加各种大型农博会、农洽会,宣传推介我市农产品品牌;在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沁州黄小米入选全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在第五届中国(XX)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上,“上党党参”已被列为全省六大区域公共品牌之一。8、严监管,保障绿色放心农产品供给。一是抓检验检测。以“提高检验能力、保证检测质量、参与安全监管”为目标,不断加强检测机构建设、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和基础管理规范建设。市检测中心顺利通过机构考核和资质认定“双认证”,增加检测参数84项,具备了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及23类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省厅对我市抽检150个样品,合格率100%;市、县两级检测样品2784个,合格率99.6%。二是抓质量监管。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长子县建成全市首家农产品溯源系统;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黑名单”制度和守法诚信考评制度,推进按规生产、诚信经营;长子县、襄垣县顺利通过第一批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验收,长子县通过第二批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遴选,黎城县和屯留县通过第二批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遴选。三是抓源头控制。横向建立了部门联动机制,纵向构建了晋冀鲁豫执法协作机制,强化检打联动,开展了以农资打假暨放心农资下乡进村为主题的“绿剑护农”行动,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重点开展禁限用农药专项整治,共出动执法技术人员1400余人次,检查发现并立案查处违法行为76起,查获涉案肥料500多吨,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近200万元。9、补短板,建设美丽幸福新农村。一是补齐农村建设的短板。下发了《关于做好全市农村环境集中整治行动的通知》,以“五道五治”为统领,以“三沿、三环、四治”为重点,深化农村环境集中整治。制定印发了《长治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2021年行动计划》,继续实施完善提质、农民安居、环境整治和宜居示范等“四大工程”,大力实施美丽宜居示范村三级联创,加快推进文化旅游、生态休闲、镇村一体、工矿一体、移民新区、商贸服务、绿色生态、生态涵养等八大美丽乡村示范建设,全市涌现出47个省级、60个市级和560个县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呈现串点成线、连线成
本文标题:农业委员会2021年工作总结范文和2021年工作计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861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