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分布教材预习纲要知识体系架构课程标准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预习导引1.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是什么?2.世界人口分布的具体状况是什么?3.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及社会经济因素有哪些?是如何影响的?[自读教材·填要点]一、人口分布特点1.最显著特点:人口分布的性,形成明显的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2.具体分布特点(1)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地带。(2)主要集中在距海较近地带沿海地带人口内陆地区人口不均衡中低纬度稠密稀疏(3)主要集中在海拔较低地带——地区最明显。平原(4)主要趋向于地区:①农业社会:人口散居在地区。②工业社会:人口不断向聚集。城镇3.特殊分布(热带多雨地区)分布多分布于高原、山地原因海拔较高,气候凉爽、雨量适中、排水通畅、高于疟蚊分布上限,免受疟疾等疾病袭扰乡村城镇[微点拨](1)衡量人口分布的指标主要有人口密度和人口分布格局。(2)人口密度反映的是单位面积内人口的平均数目,并不体现人口的实际分布。(3)人口分布格局主要反映人口实际分布的疏密特征。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1.自然因素——基本因素(1)影响特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宏观随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影响不断(2)主要表现:因素具体内容气候通过_____和_____来体现,气候温暖、降水适中的地区人口分布往往较为集中地形人口多集中在____及低山、_____地区;高山和高原地,区气候寒冷、交通不便,人口稀少水资源江河湖泊沿岸地区人口较为稠密;干旱地区人口多依水源地呈点状、_____或片状分布土壤土壤的自然肥力、耕作性能、_____________影响人口分布其他森林、矿产资源等会影响到人口分布格局减小气温降水平原丘陵线状开发利用程度2.社会经济因素(1)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政府政策和地方习俗等。(2)显著因素:。(3)其他因素:战争及历史因素等。[微点拨]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很多,但自然因素是基本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往往通过自然因素而起作用。人口分布是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交通和通信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三、案例: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胡焕庸线1.胡焕庸线:黑龙江瑷珲(今黑河市爱辉区)——云南腾冲之间的连线。2.人口分布格局:多,少。东南西北[教材图示·再发掘]教材图1-1-2世界人口分布示意(2016年)1.分析图中世界人口分布及纬度的关系,总结其纬度分布规律,说明理由。提示: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理由是中低纬度地区温度较高,水热条件较好,气候环境比较适宜。2.说出图中显示的非洲撒哈拉地区的人口分布状况并说明原因。提示:人口稀疏。此地是热带沙漠,气候干旱,不适宜生存。3.从整体来看,世界人口多集中于距海岸较近的平原地区,原因是什么?提示:近海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气候湿润、交通便利,适宜人口居住。[地理实践]主题探究(一)人口的分布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显示,到2018年元旦,世界人口总数达74.4亿,下表为目前排名前10的世界人口大国。国家排名人口密度占世界人口比例中国15018.67%印度45017.74%美国354.30%印度尼西亚1463.50%巴西252.77%巴基斯坦2562.61%尼日利亚2102.53%孟加拉国12652.18%俄罗斯91.91%墨西哥661.71%1.从“区域认知”的角度分析表中显示的国家主要位于哪个半球?与纬度有何关系?提示:北半球。以中低纬度地区为主。2.运用“综合思维”探讨我国人口密集区的形成原因是什么?提示:我国东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达,人类聚居历史悠久,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从而形成人口密集区。[知识生成]世界人口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分布规律具体内容原因中低纬度规律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20°N~60°N的中低纬度地区,其人口数量约占世界总人口的90%北半球的中低纬度地区气温适宜,平原面积广大,人类活动的历史悠久近海岸规律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距海岸200km以内的沿海地区从沿海到内陆,由于降水量的差别而相继出现森林植被、草原植被和荒漠植被。不同植被带的农业布局不同,人口分布状况也不同。一般来讲,降水少的地方人口稀少,降水多的地方人口密集分布规律具体内容原因平原规律世界上海拔500m以下的低平地区,居住着全球80%以上的人口平原地区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有利于农耕。高山、高原地区土壤贫瘠、交通不便,加上气候寒冷、风力大等不利因素,人口较稀疏[深化拓展]我国人口分布(1)特点:地理分布很不平衡。(2)规律:①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最显著特点)。②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③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④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3)人口分布地理界线:“胡焕庸线”从黑龙江瑷珲(今黑河市爱辉区)到云南腾冲之间连接的直线,以东以南,人口稠密;以西以北,人口稀疏。[素养落实]1.关于世界人口的分布,叙述正确的是()A.世界人口稠密地区都分布在发展中国家B.世界上的大平原都是人口稠密地区C.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洲为欧洲D.世界人口稀疏地区有冰原带、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沙漠地区、高山和高原等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解析:世界人口稠密区为东亚、南亚、欧洲西部和北美东部,并非都分布在发展中国家,A错误;亚马孙平原由于气候湿热,人口分布稀少,B错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非洲,C错误。答案:D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完成2~3题。2.图中A、B、C、D四地,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它们在分布上的共同特点是()A.都在中纬度B.多濒临海洋C.都是平原D.年降水量都在1000mm以上的地区3.图中人口稠密区人口较多的原因的共同点主要是()A.种植业历史悠久B.矿产资源丰富C.现代工业起步早D.经济发展条件好解析:第2题,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中低纬度地区,而在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人口更为集中。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地形、气候等条件更加优越,从而形成人口稠密地区。图中A、B、C、D四地人口稠密的共同特点是多濒临海洋。故选B。第3题,读图分析可知,图中人口稠密区人口较多的原因的共同点主要是经济发展条件好,故选D。答案:2.B3.D主题探究(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地理实践]“我的老家‘房上’,又称‘房十里’,是说十里之内都是‘房上’的地界,‘房’也带有‘青砖大瓦房’的意思。旧时,皖北一带乡村,‘瓦房’是富裕的标志。那是在淮河以北,平原深处,掩在‘两淮’密集的村落里。淮河流域是中国人口密度最大的流域……”摘自《平原深处的村庄》。1.从“区域认知”的角度分析皖北平原上村庄稠密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适合人类居住。2.运用“综合思维”分析淮河流域人口稠密的自然原因。提示:淮河流域地形平坦、气候适宜、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利于人类居住。[知识生成]1.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基本因素。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的生存空间和生产、生活资料,对人口分布的宏观格局产生重要影响。通常,生产力水平越低,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越明显,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但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因素的影响逐渐减小。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土壤和矿产资源等。如下表所示: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案例地形平原和低地工农业生产大多集中在平原地区,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平原地区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地势第三级阶梯上高山和高原土壤贫瘠,交通不便,气候寒冷、风力较大,人口较稀疏气候气温北半球温带地区适宜农业生产和人类居住,80%的人口分布于这一地带热带干旱地区,人口集中分布在气候凉爽、降水较多的高原、山地地区降水主要通过植被间接影响人口分布,不同植被带的农业、人口分布不同。一般来讲,降水多,人口密集;降水少,人口稀疏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案例水源干旱地区的人类往往逐水而居,人口稠密区依水源多呈点状、线状和片状分布我国西北干旱地区,人口集中分布在水源充足的绿洲地区土壤多通过农业生产间接影响人口分布;土壤肥力、性状不同,人口分布状况不同我国东北肥沃黑土的分布地区,人口密度较高矿产资源产业革命时期,某些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成为影响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煤矿、油田等工矿点也是居民密集点矿区人口密集形成城市,如攀枝花、克拉玛依、鹤岗等2.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经济因素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文化、历史等。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1)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时期社会经济状况人口分布原始社会以采集和狩猎为主逐水草而居农业社会以自然经济为主农业发达地区人口密集,但居民点相对比较分散工业社会工业生产的发展人口迅速向城市集中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科技与管理技术进步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发展中国家尤为明显(2)其他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及实例政治战争有时可以较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如两次世界大战使世界政治地图发生明显变化,人口也随之大规模移动,改变了人口空间分布政府的人口与发展政策“二战”后,日本先后制定了五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有计划地开发落后地区和疏散过密的城市人口和产业,改变了人口的空间分布文化宗教信仰对人口分布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扩大势力,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一般都不反对人口增殖,导致高出生率习俗发展中国家早婚盛行,加快了人口增长;发达国家晚婚晚育甚至不育,降低了人口出生率历史因素巴西和澳大利亚的东南沿海地区,因开发时间早,人口稠密[素养落实]读某地区人口分布与海拔相关性示意图,回答1~2题。1.图中曲线反映的地区可能是()A.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B.恒河平原与喜马拉雅山过渡地带C.亚马孙平原与巴西高原过渡地带D.刚果盆地与东非高原过渡地带2.该地海拔400m以下地区人口密度低的原因是()A.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B.地势低平,洪涝灾害频繁C.峡谷地带,交通不便D.气候干燥,水源缺乏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该地人口主要分布于海拔500~1500m地区,尤以1000m人口密度最大,不符合四川盆地和恒河平原的实际情况,A、B错。巴西高原人口集中于海拔500~1000m的地区,C错。第2题,由上题可知,该地海拔400m以下地区,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答案:1.D2.A图示的西伯利亚地区是俄罗斯的一个重要开发区,这里针叶林广布。据此完成下题。3.该地区南部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南部()①气温较适宜②位于平原地带③开发历史较长④经济相对发达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从图中可知该地区南部纬度较北部低,气候较温和,开发历史较长,城市较密集,经济相对发达;河流由南向北注入海洋,南部为地势较高的山地。答案:C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分布课件 鲁教版必修第二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662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