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44讲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管理与全球行动选修6环境保护最新考纲考纲解读考法指南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2.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3.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4.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作为。1.掌握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原因和防治措施。2.理解环境管理和公众参与的主要内容。在高考中对本讲内容的考查多以某一环境问题为背景,考查该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如2017全国卷ⅡT44等。选修6环境保护环境问题的产生及主要表现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从本质上讲,环境问题就是资源问题、发展问题。其形成与自然资源的利用、追求经济的发展有直接的关系。2.环境问题的特点特点表现危害的不可预见性环境变化是一个规模极大、时间很长的过程,难以在实验室中模拟。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一般是经过一段较长的潜伏期后才表现出来过程的不可逆性由于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人类具有了大规模干预环境的能力,使环境中经长期演化形成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发生改变,而其中有些过程是不可逆的规模的全球性有些环境问题不只影响一个流域、一个地区或少数国家,而且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3.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人体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列表分析如下:环境问题主要原因严重后果解决措施全球气候变暖人类活动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增加,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出现变暖的趋势对地球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产生不利影响。例如,引起两极地区及陆地上的冰川消融,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面临被淹没的威胁;气候异常,自然灾害增多等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提高能源利用的技术和效率;采用新能源;植树造林;加强国际间的合作环境问题主要原因严重后果解决措施臭氧层遭到破坏人类向大气中大量排放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的物质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多,从而引发皮肤癌、白内障和某些传染病;扰乱水生和陆生生态系统的食物链,造成一些生物灭绝;使农作物减产,导致粮食危机等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参与国际保护臭氧层合作环境问题主要原因严重后果解决措施酸雨蔓延人类燃烧化石燃料,不断地向大气中排放硫氧化物和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所致使草木枯萎、湖泊酸化、良田变成荒漠、建筑物遭到腐蚀,被称为“空中死神”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利用环境问题主要原因严重后果解决措施森林锐减人为的乱砍滥伐、森林火灾、酸雨污染等,导致全球森林面积急剧减少恶化人类生存环境,限制人类生存发展机会的选择,甚至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保护环境,防止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建立自然保护区,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环境问题主要原因严重后果解决措施水体污染人类生产和生活排放大量污水,污染陆地水体和海洋缺乏安全的饮用水,饮用受污染的水或缺水而导致疾病甚至死亡;海洋污染使鱼虾和其他海洋生物减少,“赤潮”等生态灾害频繁发生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加强对污水的净化处理;防止石油泄漏等,加强海洋环境管理环境问题主要原因严重后果解决措施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生态环境恶化,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保护好现有植被,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管理环境问题主要原因严重后果解决措施生物多样性遭破坏森林被毁、草原遭破坏、环境受到污染以及人类对野生动物的大量捕杀珍稀的生物种群已经或者濒临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保护森林,防止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禁止滥捕滥杀野生动物,建立自然保护区环境问题主要原因严重后果解决措施垃圾污染与危险废物转移垃圾等固体废弃物数量庞大,增长速度快;工业垃圾及有毒废弃物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占用土地,污染大气,滋生蚊蝇、病菌,传播疾病,污染农田和地下水,危害人体健康加强管理,控制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虽属不同形式的环境问题,但二者之间密切相关,都会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影响。环境污染问题会衍生出许多生态问题,如二氧化硫大量排放会导致大气污染,进而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鱼类等生物资源的减少(消亡)等;反过来,生态破坏也会影响环境污染的发生及其后果。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是生态破坏问题,而发达国家面临的主要是环境污染问题。1.(2017·高考全国卷Ⅱ)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因受人为干扰,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土壤侵蚀严重,出现“红色荒漠”(如图)。为治理这一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当地采用人工种植松树和自然恢复等方式造林育林,形成了不同的植被景观。分析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止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解析: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止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可从植被的结构、植被类型、根系作用等角度分析。答案:植被结构更复杂,截留降水效果更好;地表植被更丰富,延缓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地表水下渗作用更强,涵养水源效果更好;地下根系更发达,固土能力更强;植被多样性更好,水土保持更稳定。2.(高考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下图示意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分布。历史上六大名泉都以水质优而著称。周围山区是这些名泉的水源补给区。近年来,泉水受到污染,部分污染物指标超出国家饮用水标准。说明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泉水污染造成的危害和难以治理的原因。解析:水污染造成的危害要从生产和生活两方面分析。生活方面:危害人体健康;生产方面:污染土壤和影响农产品的质量。治理难度方面,一般更新速度快的水体,治理见效快,而泉水属于地下水,更新速度慢,人类施加的治理措施见效慢,效果差。答案:危害:泉水(地下水)是重要的饮用水源,人饮用受污染的泉水会危害身体健康;引用泉水(地下水)灌溉,会污染土壤,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污染物超标)。原因:泉水(地下水)(更新速度慢,)自然净化周期长;(深埋地下,)人工净化困难;涉及地区广,需区域联动共同治理。环境管理1.环境管理目的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核心协调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类型按范围划分区域环境管理、资源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管理按职能和性质划分环境计划管理、环境质量管理、环境技术管理对象个人个人的消费需求和不良的环境行为企业生产全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政府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管理的执行主体,又是被管理的对象执行主体国家和政府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环境技术手段、环境教育和新闻媒介手段等2.当前全球环境管理与国际行动(1)环境管理国际合作的必要性①许多环境问题是多个国家共同影响的结果。②有些环境问题在性质上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特点,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③有些环境问题具有跨国、跨地区乃至涉及全球的后果,如酸雨区的扩展、海洋污染等。(2)我国的环境管理①主要原则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预防为主,防治结合②环境管理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限期治理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等。3.公众参与(1)民间环保组织的优势及作用(2)个人环境道德修养1.(高考全国卷Ⅱ)贵州省某喀斯特山区石漠化严重,农民在山上放牧、砍柴、找土种玉米。当地农民反映,山上的土一年比一年薄,一发大水,土全被冲走了,玉米也被冲走了。石头越来越多,最后连玉米也无法种了,生活越来越困难。简述为改善环境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当地政府应采取的具体措施。解析:喀斯特地貌区的治理措施涉及多个方面,可从恢复自然植被、调整产业结构、控制人口增长、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力度等方面回答;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措施主要从经济补贴方面回答即可。答案:严格管理,恢复自然植被:将农业生产活动限制在适宜的地方;不适宜的地方实行严格保护措施,避免人类活动扰动土层,以逐步恢复自然植被。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如选择免耕的农作物,改牲畜放养为圈养等,以避免农业活动过多扰动山地很薄的土壤层。合理规划,控制人口数量:按环境承载能力规划人口,将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的人口转移到较适宜的地区。经济补贴措施:给农民适当经济补贴(包括粮食、商品能源等),解决农民的生活用粮、用柴等问题,帮助农民开辟新的生计(如手工业、第三产业等),或以经济手段鼓励农民主动保护和恢复植被。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通过实际情况的对比,使农民认识保护山坡、石间土层的重要性,提高农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吸引社会力量:以优惠政策鼓励个人和企业参与保护和治理环境。客土移植:将土壤资源丰富地区的土壤转移至该地区。2.(2019·安徽六校联考)高空、林间、河中沙洲、滩涂,甚至人类活动密集的农地、海田和城镇、庭院,几乎都会有候鸟光顾,或短暂停歇,或觅食休整,也可能逗留越冬。候鸟的活动空间与人类的活动空间高度重叠,人类对候鸟的影响也越来越深。然而,近年来,人类的疯狂捕杀却逐渐成为候鸟迁徙的梦魇。指出为保护候鸟迁徙安全,应该采取哪些积极有效的措施?答案:开展宣传,提高公众保护候鸟及其栖息地的意识;组织民警加大对候鸟迁徙主要停歇地、栖息地的巡查力度;严厉打击非法猎捕、杀害、运输野生动物的违法犯罪行为;对集贸市场、饭店、农家园进行清查,杜绝交易野生鸟类的违法行为;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3.(2019·衡水调研)海水存留日数是指海水在某海域的平均停留的天数。左图和右图分别示意2005年、2015年渤海年平均海水存留日数。分析图示海区水质存在恶化风险的人为原因,并说明规避该风险应采取的措施。答案:原因:大面积围海造陆,海区面积缩小;局部(或西部)海区封闭程度加剧,与外海海水交换能力减弱;陆地排污口数量激增,且多分布于封闭海区(西部海区),海水污染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措施:退陆还海;控制排污口的数量,合理布局排污口。
本文标题: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环境保护 1 第44讲 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管理与全球行动课件 鲁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37549 .html